李木馬
近日,品讀《人民鐵道》報總編輯、高級記者畢鋒所著新書《追風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不禁思潮起伏,倍感親切。暑熱之中,仿佛乘上了開往遠方的高鐵,一股清新之風拂過心靈的曠野。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看到作者這樣深情寫道:“2019年12月30日,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就在這條智能高鐵投入運營首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2019年,京張高鐵通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回望百年歷史,更覺京張高鐵意義重大?!?/p>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2020年元旦登上京張高鐵復興號采訪時的心情與感受,徜徉在平穩(wěn)舒適又靚麗典雅的高鐵車廂,仿佛置身于穿越百年的時空隧道,心中那種亢奮與自豪的幸福感無法用語言描述。眾所周知,自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以來,中國進入高鐵時代,億萬百姓為之受惠。12年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線到網(wǎng),從追趕到領跑。我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建設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運營場景最豐富、對自然環(huán)境適應性最強的國家。我們看到,隨著“高鐵意義”的深入人心,在高鐵“方便、快捷、舒適”的基礎功能之上,之于中國的“高鐵時代”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交通概念與范疇,貼地飛行的高速列車,把高鐵文化的“負氧離子”吹到了世界每個角落,高鐵已經(jīng)進入人們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翻開畢鋒所著的這本沉甸甸的《追風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讓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著名作家王雄先生所著的深入反映中國高鐵建設來龍去脈的報告文學《中國速度》,應該說,這兩本“高鐵之書”如同“金鳳凰”的兩扇翅膀,讓我們看到中國高鐵的立體形象與嶄新氣質(zhì)。從宏觀層面看,高鐵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從微觀層面看,高鐵方便了億萬百姓的出行,催生了新視野、新觀念。如果說《中國速度》等作品讓我們了解了“中國高鐵是怎么來的、怎么建的、中國高鐵是什么樣的”,如果說《中國速度》中的故事條分縷析地勾勒出“高鐵之樹”的枝干與脈絡,那么《追風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則是向讀者闡釋“高鐵之樹”上果實的形象與味道,它告訴我們的是中國高鐵在百姓心中的印象與形象,是中國高鐵的“百姓表達”。
從更為宏觀的層面看,近代百年工業(yè)文明浪潮中的中國,先前一直沒有出現(xiàn)像“高鐵沖擊波”一樣,以一種帶有強烈沖擊力的嶄新事物全方位介入和改變普通百姓生活,乃至迅疾影響其觀念、意識的巨大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更加清晰地看到“正在進行時”的“高鐵時代”,還會給億萬民眾帶來更多的驚喜。
的確,當今中國,每天在神州大地上縱橫馳騁的數(shù)千趟高鐵列車,執(zhí)著而持續(xù)地刷新著版圖,改變與優(yōu)化人們的生活。隨著物質(zhì)現(xiàn)象對精神世界的作用,中國高鐵在百姓的印象和心目中,定然呈現(xiàn)出一個逐漸立體、豐盈的美好而浪漫的形象。這種清風雨露般氤氳彌漫的過程,充滿了希望與美好的意義,也特別需要會心者進行立體的闡釋與解讀。之于高鐵而言,如同每個人旅途與感覺的不同,大家對高鐵的印象與認知也有著微妙的差異,如同我們懷著美好與期待走進春天的花園,在每個人的眼中和心中,花園與花朵的印象會有很多“帶有微妙差別的美好”,畢鋒正是以資深記者的深刻眼光與職業(yè)責任感,向我們呈現(xiàn)出了人們面對“高鐵花園”時同心異態(tài)的真實表達。所以,可以說,相對于闡釋高鐵本身的作品而言,這部書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勾勒、展現(xiàn)與闡釋出了百姓心目中的高鐵形象與高鐵印象,這是一部帶有開創(chuàng)性和拓荒性質(zhì)的作品。
讀罷《追風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感覺這個書名起得特別準、特別好,傳神地勾勒出百姓乘上高鐵去追求夢想的生活狀態(tài)和鐵路人投身高鐵時代,報效祖國的追夢足跡。而走進“高鐵文字車廂”,幾個章節(jié)就像幾扇玻璃窗,讓我們通過連綴的巨大拷貝看到高鐵與人們之間逐漸生成的“親密關系”。的確,《追風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每一篇采訪中為我們呈現(xiàn)出的“人與高鐵的故事”,都有生動的畫面感,字里行間更是流淌著暖人的“體溫”。應該說,這是一位優(yōu)秀記者為世人呈現(xiàn)出的第一幅中國人心目中的高鐵長卷。“親情的放飛”“路上的幸?!薄吧磉叺臏嘏薄澳缓蟮娘L采”“奮斗的姿態(tài)”,每章的每一節(jié)文字,亦如一個個電視短片和一面面多棱鏡,反映與折射著百姓心靈世界中美輪美奐的高鐵之光。
在“親情的放飛”一章中,我們看到高鐵連接親情的蜿蜒軌跡。在這里,我們看到“女承父業(yè)”建高鐵的大學生在火熱的工地上實現(xiàn)夢想,也收獲了幸福的愛情;在這里,我們看到“背著母親建高鐵”的鐵路漢子,把事業(yè)與親情扛在雙肩,執(zhí)著地負重前行;在這里,我們看到高鐵連起的“雙城愛情”,“情感動車”如穿梭的銀針,每個晨昏都能完美縫合時空的距離;在這里,我們看到莘莘學子“車廂中的成長”和“奔行在理想路上”的青春倩影;在這里,我們看見“高鐵上安放的孝心”,讓速度彌合遺憾,讓親情的陪伴相守成為跨越時空的可能;在這里,我們看到“追夢”與“回家”可以在高鐵上成為并行不悖的人生軌道,穿越時空的“團圓”不再是一個奢侈的詞匯。
在“路上的幸福”一章中,我們會晤了高鐵上美麗的邂逅與嶄新的生活空間。在這里,我們會晤了“一條遺落在高鐵上的圍巾”牽起愛情也連起對鐵路人的理解之橋;在這里,我們會晤了把高鐵車廂當成“流動辦公室”,把高鐵譽為“效率生產(chǎn)線”的企業(yè)董事長;在這里,我們會晤了習慣于“車上生活”的“常旅客”,已經(jīng)習慣于每年攢夠五六厘米厚的高鐵車票;在這里,我們會晤了對高鐵日久生情,被高鐵感動,樂當“高鐵文明代言人”的律師;在這里,我們會晤了樂享“高鐵閱讀”的圖書出版人和借助高鐵之便享受“異地同城的快活”的企業(yè)市場總監(jiān)。
在“身邊的溫暖”一章中,讓我們認識了光鮮的高鐵背后默默奉獻的鐵路人。在這里,我們認識了“高鐵奧運一線牽”和作為“戈壁灘上那抹綠”的真情美女車長;在這里,我們認識了一家“鐵三代”,苦練硬功,服務旅客的“女漢子”客運值班員;在這里,我們認識了“開車想著坐車人”練就一身硬本領的“高鐵探路司機”;在這里,我們認識了舍得一身臟,讓旅客“方便”更方便的90后陽光男孩;在這里,我們認識了為了讓旅客坐得更舒服,努力成為“座椅專家”的技術骨干。
在“幕后的風采”一章中,讓我們感動于一個個“高鐵達人”成就高鐵也被高鐵成就的傳奇故事。在這里,我們感動于全球最大票務系統(tǒng)的“12306”,作為“最強大腦”的“一姐”是如何練成的故事;在這里,我們感動于奔馳的高鐵上之所以立硬幣不倒,負責從事高鐵精密控制網(wǎng)測量和基礎變形監(jiān)測工作的年輕工程師付出的鮮為人知的辛勞;在這里,我們感動于不管春夏秋冬和風霜雨雪,當很多人還在夢鄉(xiāng)時,已經(jīng)有“早行人”在首趟動車上為一天的高鐵安全“掃雷清障”;在這里,我們感動于為指揮高鐵運行“神經(jīng)中樞”會診把脈,作為推動復興號走向世界的“科技巾幗”如何百煉成鋼;在這里,順著“北京南站為什么是圓的?”的話題,我們感動于為一座座靚麗高鐵車站的誕生而付出智慧和汗水的總建筑師;在這里,我們感動于以高度的責任心確保高鐵接觸網(wǎng)安全的高鐵供電車間主任。
在“奮斗的姿態(tài)”一章中,我們了解了高鐵以它堅強的手臂,助力奮斗者追夢前行的故事。在這里,我們了解了由衷發(fā)出“鐵路真為我們爭了氣”的人民政府參事讓高鐵帶來事業(yè)的“詩和遠方”;在這里,我們通過政府辦公室主任的心里話,了解了云南唯一鄉(xiāng)鎮(zhèn)高鐵站——珠琳站給祖國西南小鎮(zhèn)帶來的可喜變化;在這里,我們了解了“沿著高鐵做生意”習慣在“高鐵辦公室”辦公的科技企業(yè)總經(jīng)理的高鐵情結(jié);在這里,我們了解了90后新生代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如何一邊享受著“快樂在路上”,一邊借助高鐵玩轉(zhuǎn)“雙城記”現(xiàn)代生活;在這里,我們了解了迷上高鐵的“豫劇小皇后”如何腳踩“高鐵風火輪”神奇串場,同晚在北京、石家莊開兩場演出;在這里,我們了解了順著鋼軌拓展市場的旅行社總經(jīng)理,如何精打細算“高鐵賬”把業(yè)務越做越紅火;在這里,我們了解了讓高鐵改變生活的公務員,如何體驗日常版的“千里出行一日還”;在這里,我們了解了出差首選高鐵的印刷公司經(jīng)理,怎樣“搭上快車去創(chuàng)業(yè)”讓生意隨著高鐵四通八達;在這里,我們了解了年輕的海歸大學教授怎樣從骨子里喜歡中國高鐵,怎樣成為跨越國界的“中國高鐵宣傳員”和志愿者。
品讀著畢鋒筆下的“百姓高鐵故事”,我們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由衷感到中國高鐵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為百姓帶來的最大福利之一,中國高鐵故事是中國故事中最閃光的部分之一。中國人的高鐵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精彩上演。
講出好故事,需要大情懷。畢鋒所講的故事都是他的耳聞目睹,都是一種真情的對話。他選擇的采訪對象都很有代表性,善于從多個角度講述中國高鐵的發(fā)展以及個人角度的體驗。他也十分善于傾聽,采用現(xiàn)實場景與藝術性表達相結(jié)合的方式,實現(xiàn)了原汁原味的“百姓表達”,增強了故事的閱讀感,提升了故事的精彩度和可信度。
任何一部好的新聞作品都是真情與汗水的結(jié)晶,都是新聞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生動詮釋。作為鐵路記者團隊的領軍人物之一,畢鋒以講好中國鐵路故事為己任,在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曾先后14次走進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qū)”采訪青藏鐵路建設者;他曾走遍中國鐵路東南西北四極,策劃報道的“最北看山工”的故事入選北京市高考作文題;由他采寫或編輯的作品20余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新聞獎。他所在的《人民鐵道》報連續(xù)3次被評為全國“百強報刊”。他本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11月,他榮獲中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長江韜奮獎?!蹲凤L逐夢——中國人的高鐵故事》,正是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鐵路新聞事業(yè)和情系鐵路發(fā)展、追逐人生夢想的生動寫照。透過他真情記錄的30多個平凡中國人的高鐵故事,我們仿佛看見他利用節(jié)假日和出差間隙,坐上高鐵,東奔西走,深入運輸一線、建設工地、科研現(xiàn)場的匆匆身影,很多文字,都是在候車室和飛奔的列車上一氣呵成寫就的。幾十年來,伴隨著中國鐵路的蓬勃發(fā)展,他始終懷揣著“好記者永遠在路上”的人生格言,一路辛勞,一路收獲,令人欽敬與感佩。
這本由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品圖書,大氣精美,圖文并茂,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每個故事的首頁,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欣賞到精彩的采訪視頻,作者和編輯的細心、專心與用心,共同洋溢著對中國高鐵情與愛的溫度。
當前,中國鐵路正進入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新階段,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必將惠及更多的人民群眾,期待更多的記者和作家,采用“百姓表達”的方式,為我們講述更多更好的鐵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