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也是一位有名的決斗家。有一次,俾斯麥與科學家維磋因言語不和,向他提出決斗。維磋收到邀請后,既吃驚又為難,因為身為科學家的他并不擅長決斗。
決斗那天,俾斯麥大方地讓維磋優(yōu)先選擇決斗武器。令人驚訝的是,維磋拿出兩條準備好的臘腸,并解釋道:“我是個科學家,所以選擇臘腸作為決斗武器。其中一條臘腸十分可口,另一條卻灌滿了致命的細菌。來吧,你選擇你的‘武器,我們一起吃吧!”
俾斯麥望著這兩條臘腸,愕然半晌,生氣地轉身離去,紅著臉退出了決斗場。
俾斯麥是個軍人,或許他不屑以臘腸對決,但無論如何,維磋運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維磋如果逞一時之勇,走上決斗場彼此開槍射擊,無異于蒙著臉面對死亡,倒不如以臘腸對決,或許還有險勝的機會。
勇于“不敢”,與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膽小怕事,而是深謀遠慮、審時度勢。它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作者:喬兆軍;推薦者:藍天)
有一次,一對夫妻去貴州旅游,大巴車在山道上穿行,導游阿聰讓大家看窗外,水田里有一些苗家婦女在勞作,有人身后還用背帶背著小孩。
妻子感慨地說:“下田還要背著孩子,多不容易??!”阿聰說:“男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女人守家,的確不容易。不過,苗家人不僅勤勞,還懂得報恩?!?/p>
聽了這句話,游客們都有些不解。阿聰賣了個關子,問:“大家剛才都看到苗家婦女背孩子的背帶了吧?其實,苗家背帶有兩種,一種短,一種長,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大家紛紛猜測,可是沒人猜對,最后阿聰說出了答案:“短的用來背孩子,長的用來背老人?!?/p>
丈夫疑惑地問:“為什么要背老人?”阿聰解釋道:“我們這里山多,過去沒有路,老人出行都是靠兒女背的?,F(xiàn)在雖然交通方便了,但晚輩們還是保持著背老人的習慣。兒女們說,父母養(yǎng)我小,我養(yǎng)父母老?!?/p>
多么純樸善良、有孝道的苗家兒女啊!長短兩種背帶,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詮釋得淋漓盡致。這是那對夫妻此次旅游所見的最美風景,也是對心靈最好的洗禮。
(作者:趙盛基;推薦者:唐小糖)
1939年,著名畫家徐悲鴻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邀請,前往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在為期三年的講學期間,泰戈爾常常陪同徐悲鴻游覽著名風景區(qū)大吉嶺。
在游覽空閑,徐悲鴻經常拿出畫夾來畫駿馬。細心的泰戈爾發(fā)現(xiàn),徐悲鴻非常認真,每一筆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有時他看到徐悲鴻提著筆,在那苦苦思索著,最終落下筆,卻只是畫出了一根馬的鬃毛。
一次,泰戈爾終于忍不住笑道:“您思考了大半天,原來只是為了畫馬頭上的一根鬃毛?這太費勁了,您把筆給我,讓我來畫幾根?!?/p>
徐悲鴻將筆遞給了泰戈爾,泰戈爾接過筆,在徐悲鴻畫好的馬頭上添了幾根鬃毛。畫完了,泰戈爾左看右看,臉上露出尷尬的笑容,說道:“我這幾根鬃毛畫上去,這匹馬頓時變成了一匹病馬、呆馬、癡馬,還是您畫得好??!”
徐悲鴻笑著解釋說,畫馬的鬃毛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應該畫在哪、畫多長、畫多少弧度,直接關系到這匹馬的整體形象。而且,馬在悠閑時、奔跑起來時、低頭吃草時,鬃毛的擺動都不一樣。在畫上,馬的每根鬃毛都是有生命的,透出馬的喜怒哀樂。
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駿馬神態(tài)各異,讓印度國際大學師生們大開眼界,深受啟發(fā),他們將徐悲鴻贈送給他們的駿馬圖,當作國寶珍藏著。
(作者:李良旭;推薦者: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