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晨風
“身即山川而取之”是中國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藝術觀點,對宋元之后乃至當代的中國繪畫的審美意象以及繪畫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胡偉教授長年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從日本回國后又多年進行著綜合材料繪畫的人才培養(yǎng)與繪畫創(chuàng)作。2019年,胡偉教授分別在北京798藝術區(qū)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和寧波美術館舉行了兩次大型的個人主題創(chuàng)作展,展覽現(xiàn)場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充分展示了胡偉教授的創(chuàng)作激情與藝術才華。2019年5月在北京798藝術區(qū)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出的“物墟·象渾——書卷廳里”,作品與展廳渾然一體,傳達出氣象博大與歷史的厚重感,精彩而生動地為觀眾演繹了一場無聲的交響樂章。時隔半年,寧波美術館的“潮”拉開帷幕,在“海礁”“水幕”“朝暉”“春韻”“海灘”等一系列海洋景觀的奇幻神秘中,胡偉教授用材料詮釋出了具有“象外之妙”的海洋生命本體特征。展廳中,觀者融入作品強大的氣氛里,時而乘風破浪,時而浮天滄海,時而披云落影,時而微風習習,自由徜徉在海的世界里,再一次被胡偉教授的作品所折服。
天山金秋 125cm×125cm 2006年
秋山暮色 125cm×125cm 2007年
胡偉教授的這兩次展覽取得了成功,再一次擴大了國內綜合材料藝術的推廣與影響,同時在學術方面也促進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化的進程”,所謂“本土化的進程”既包含對國際美術成果的借鑒,也包含了與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變革和當下文化語境的對接。
“身即山川而取之”是我觀展后對胡偉教授作品的進一步認知感受。在籌備展覽作品的過程中,我有幸參與學習、觀摩胡偉教授的創(chuàng)作以及布展過程中的藝術再創(chuàng)作,時間雖然短暫但早已被胡偉教授對待藝術的觀念與態(tài)度所折服。胡偉教授有創(chuàng)作的自由之心、敬畏之心,更有一顆真誠之心。由此想到一切的藝術活動要從直接審美觀照中產生,用郭熙的“林泉之心”,老子的“滌除之心”進行多角度觀照物象,以達到畫家的“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創(chuàng)作境界,直至充分彰顯出作品中的獨特氣象,即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體,一種“道”的藝術詮釋。對比當下大量的模仿與抄襲的作品,它永遠不是藝術的范疇,而胡偉教授的藝術追求是力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綜觀胡偉教授的作品有以下感想。
黃山云霧 136cm×490cm 木質構造、宣紙、礦物植物顏料、金銀粉、金屬渣 2015年
“游心于物之初”是莊子美學理論中提出的觀點,“游心”乃自由之心,“物之初”是指宇宙萬物的本體與生命,即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也就是用“自由之心”對物之“道”的觀照,以此得到“至美至樂”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來講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性是具有高度自由的境界。胡偉教授的展覽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和歷史積淀,他作品里所傳達出的是物象以外的氣場,便是借用材料詮釋宇宙萬物中生命本源的一種“道”,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他繪畫的主題性。
在我們的觀念里,往往認為主題會限制藝術追求,而實際上,當代藝術表現(xiàn)更加需要主題的激勵和引導,國內外很多成功展覽的形式和內容都受到了“主題”的深刻影響。挖掘和開拓展覽的主題性,需要藝術家具有高度自由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擁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所形成的審美心胸,瞬間與客觀物象的碰撞,用屬于畫家自己的繪畫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主題性。
綜觀胡偉教授的兩次展覽,主題性是展覽的一大特色。在北京唐人藝術中心的“物墟·象渾”展覽中,在主展館里地上有一幅氣勢雄壯的裝置作品,是以數(shù)百根大大小小、粗粗細細的被大火燒過的廢舊木頭為元素,經過各種植物、礦物顏料的不停澆灌以及潑灑形成了象征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書卷”思想的作品,這是胡偉教授對當今文化的一種思考、體驗以及更高的追求。與裝置作品相對的兩面高高的墻壁上分別有20張100cm×388cm和12張以244cm×122cm為單位的“畫籍為跡”組成的《書卷》的架上繪畫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以宣紙和水墨為基礎材料,又用草木灰、咖啡、煤炭、敦煌土等礦物顏料進行大量藝術創(chuàng)作完成的。即便是用抽象的思維表現(xiàn)方式,但是從畫面的氣息里仍舊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當代生活真實的感受和藝術力量。胡偉教授長久以來對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研究與學習,用手中的繪畫材料承載了以“詩書傳家”為象征的歷史文化脈絡。在寧波美術館以“潮”為主題的展覽中,作品依然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材料宣紙、水墨為基礎材料,又運用了大量的沙子、泥土、貝殼、絲織品等材料,通過用各種水、植物顏料、礦物顏料等多次沖刷、澆灌等技法創(chuàng)作了《海礁》《水幕》《海灘》《朝暉》等一系列有關海洋的作品,構成了海水強烈的“涌動”的展覽氣場與氛圍。兩個畫展的主題與胡偉教授多年的學習、工作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長期以來的文化傳承和積累的集合點、迸發(fā)點,是對宇宙萬物的本體與生命的悟“道”過程。
好的藝術品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點,這成為衡量藝術的標準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作品,更具有時代印記,因為他是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的一種文化思考和情感表達。胡偉教授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把傳統(tǒng)水墨進行了綜合材料的大膽創(chuàng)新,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核心賦予了當代精神,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具有符合時代精神的東方表達。
“取境造氣”是藝術家通過選取客觀事物經過藝術加工產生的不同意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作品,是妙不可言的,這將是通向作為宇宙本體和生命的“道”的最高境界?!皻狻笔撬囆g作品的靈魂,也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胡偉教授由傳統(tǒng)水墨進行綜合材料繪畫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離不開水和墨,以及宣紙的基本元素,在他的藝術作品中“水墨”意蘊成就了他藝術作品的靈魂與生命。說到“水墨”的意蘊,它不僅給予胡偉教授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也成為眾多藝術家的追求。在當下國際文化語境中,胡偉教授的作品具有東方審美的標簽,“水墨”意蘊成為作品中的核心元素,也成為胡偉教授東方表達的精神追求。
“得意忘象”是在魏晉時期受玄學影響的一個美學命題,對中國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繪畫層面來講,應該是在審美關照中,捕捉到某種深遠意趣的剎那間,擺脫了物象和概念,處于一種極高忘我境界?!耙狻币簿褪乔懊嬷v的“道”,而“象”是指物象表面以及繪畫材料。就繪畫而言,所追求的應是用畫面上的氣息去表現(xiàn)物象的一種意境,也就是通過材料的運用達到畫家某種精神境界的訴求。因此,材料只是畫家的一種媒介與方法,并不是最終的歸宿,我們不應該把繪畫的目的局限在材料技法的層面上。中國傳統(tǒng)美術講究“意象”,這些年又有“心象”的提法,這都是在強調中國傳統(tǒng)藝術重在“表現(xiàn)”,重在抒情,直至意境。
在胡偉教授的作品中,即便有豐富材料支撐著畫面,但早已看不出材料的物理屬性,經過數(shù)次的沖撞、融滲和拼貼等繪畫技法后,我們所看到的是畫面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意象中的“壯美”與“柔美”。在繪畫的過程中,胡偉教授從不局限于材料的運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瞬間,繪畫工具和材料的選擇全由心生,并沒有感覺到它們的不同。同時胡偉教授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時候以盆代筆在紙面上行走,有一種“觸摸”感,有時候用顏料傾倒在紙面上又有一種“墜落”的體驗,有時候材料與材料之間又有觸與不觸、撫摸與墜落交融的效果等各種自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這些都是作品思想性的表達和身處某種創(chuàng)作情境中的生發(fā),進而達到物我兩忘的藝術創(chuàng)作境界。
物墟·象渾 展覽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