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軍
一個人的健康包括身心兩部分,任一方面的不足或太過,都可能毀掉身體的最佳狀態(tài)。
人們自古就重視養(yǎng)生保健,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各類養(yǎng)生方法也是層出不窮。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養(yǎng)生方式不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順應自然,保持與外界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如此才能達到健康防病的目的。
幾十年甚至更早之前,社會物質生活不充裕,滿足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是首要任務,因此身體需要維持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現(xiàn)如今,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身體所需與社會供給的關系發(fā)生了轉變,食物供給量遠遠超過了身體所能負擔的極限,不節(jié)制飲食的后果就是“富貴病”高發(fā)。
在吃飽穿暖的生理需求和基本安全需求被滿足后,追求心理滿足就成為一種必須。正因如此,早在20世紀80年代,醫(yī)學界就曾預言,21世紀將是心理學家的世紀。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人的情況卻達不到這一層次,因經(jīng)受著經(jīng)濟轉型、社會巨變等帶來的重重壓力,無意識或無暇顧及真正的心理滿足,以致出現(xiàn)大量精神障礙問題。
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是生活方式最健康、心腦血管患病率最低的,因為當時人們吃的多為五谷雜糧、新鮮蔬果和魚類,很少吃油膩食物和紅肉,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非常規(guī)律。如今人們反其道而行,健康狀況便急劇下降,現(xiàn)代人尤應遵循“儉養(yǎng)身體”的原則。
飲食應做到節(jié)制,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且要控制每日攝入的油、鹽及其他調料量。比如,食用油每天不超過30克、鹽不超過6克,醬油、味精、雞精等調料要少吃。此外,多用粗雜糧和薯類替代細糧,以海鮮、魚類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肉類取代部分豬肉、羊肉等紅肉攝入,增加新鮮蔬果的同時減少甜食攝入。節(jié)制飲食不代表徹底將某種食物拉入黑名單,而是控制好“量”,飲食多樣化對健康十分重要,每天應保證至少12種食物的攝入。
改掉在家中癱坐、出門駕車的“帝王式”生活習慣,適當增加必要運動,少量多次、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運動,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跟長時間連續(xù)運動相差不大。因此,建議把運動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如盡量以步行方式出行,以走樓梯代替乘電梯,多做家務等。同時,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長期堅持,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跳舞、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均可。頻繁進出酒吧、舞場,吸煙酗酒,或通宵打麻將、玩游戲雖然可以得到一時的感官刺激,卻會嚴重損害健康。戒煙、限酒(少量飲用低度酒、忌飲烈性酒、忌酗酒)、避免熬夜早已成為促進健康的“金科玉律”。
如果將生活看作是獲取物質條件的過程,人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勞作中,變得精神疲憊;如果能將快樂生活看作目的,在工作、學習中敏銳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人生就能一直處于一種平靜、愉悅的狀態(tài)。從某種角度說,這就是精神富足的含義:時常感覺滿足,不覺得孤獨、恐慌、無意義或有罪惡感。反之,喜怒易激動,或功利思想、嫉妒心過重,經(jīng)常牢騷滿腹,抱怨生活、人生不公等,或熱衷窺探他人隱私,以致整日勞心耗神,心事重重,必然給生理與心理帶來不良影響。
富養(yǎng)精神需要增強人際交往,多學習、多培養(yǎng)興趣愛好,若一時找不到良師益友,就多看書,精神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此外,精神富足需要減少不必要的心理波動,避免精神往壞的方向滑落。要做到這一點,應從減少過多的物質欲望做起,因為不切實的欲望和過度執(zhí)著可能導致巨大挫折感;常懷感恩心和善心,也有助于消除不良思維,增添精神滿足感;家庭層面上,家人間和睦良好的關系,能夠增強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