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子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痹谂囵B(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也要關注閱讀策略的指導和點撥,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來點燃學生的閱讀欲望,促進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參與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幾個方面。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記敘文閱讀的時候,要時刻關注這幾個方面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從閱讀方法入手,引導學生牢固掌握閱讀的基本策略。
一、傳授閱讀方法,教會學生分析
為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語言知識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達到文化傳承與理解,教師就要從閱讀方法上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努力做到高效閱讀。記敘文通常是以記敘的方式來寫人、寫事、寫景,內容包括了消息、通訊、日記、游記、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等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要看標題,通過閱讀標題來明確閱讀文章的類型,寫作內容以及方向,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要通過標題揣摩記敘文的類型以及寫作的內容,在閱讀中做好分辨和判斷,形成自己的基本認識。其次,學生要通過提煉記敘文要素的方式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因為記敘文一般包括了六個要素,這是構成記敘文的根本和關鍵。學生要通過閱讀的方式對六個要素進行提煉和總結。明確了這六個要素之后,學生就可以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線索,探究文章的脈絡和順序,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認識。下一步就需要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布局,辨析文章所使用的表現(xiàn)方法,是倒敘、插敘還是補敘等,幫助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明確了這些之后,學生要深入挖掘文章的中心,理解作品的意義,這是記敘文在思想內容方面要達到的一個終極目標。最后,學生需要探究文章的寫作手法,鑒賞文章的語言,掌握表達技巧。掌握了這些探究步驟,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觸類旁通。
二、做好單元導讀,明確閱讀方向
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閱讀內容都是有一個主題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順著這個方向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促進學生在探究中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細致的分析。教師做好了單元導讀,就可以幫助學生對整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明確這個單元閱讀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進而從三維目標上進行閱讀探究。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單元導讀的時候,首先要掌握文章中的字詞,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并且主動搜集相關的資料,在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中心以后進行整合精讀。在精讀的過程中,學生要圍繞著課標要求,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語言規(guī)律、內容主旨等,在閱讀中構建語言知識,活躍思維,進行語言知識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進而完成文化的傳承和積累。有了教師的單元導讀指導,學生就會在閱讀中以“一篇”帶“多篇”,掌握語言知識,構建思維模式,主動地進行鑒賞和分析。
三、組織學生品讀感悟,鼓勵高效閱讀
在對記敘文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不要告訴學生如何欣賞,如何品讀,而是要通過啟發(fā)和激趣的方式來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感悟語言知識,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解和認識。學生要通過自己的閱讀,靈活地應用閱讀方法,以求最終達到獨立閱讀、自主鑒賞的目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能促進學生形成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感悟的形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探究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理解故事的中心和主旨。學生通過閱讀首先能開闊視野、豐富見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會在閱讀中突破時空的限制,主動地感悟文章,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在仔細品讀中會感受到文章的主題,對事物的描寫和概括,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通過這些閱讀活動,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四、理論結合實踐,做到學以致用
《中國詩詞大會》是最近很熱的一檔電視節(jié)目,這種形式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主動閱讀和背誦詩歌,并把詩歌內容靈活地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產(chǎn)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而實現(xiàn)學生語文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為了提高學生對記敘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語言知識,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語言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寫寫日記,讀書后寫寫感悟,描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或者事物等等。通過學生的實踐,學生就會在寫作學會表達,學會理解,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學生理解和鑒賞記敘文有著積極的幫助,它能使學生主動地鑒賞記敘文,發(fā)現(xiàn)記敘文的美,學會分析和探究,進而在實踐中提高鑒賞能力。
總之,核心素養(yǎng)關注的是對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語言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和語言運用能力。學生通過主動地閱讀記敘文,就能夠了解記敘文的基本要素,明確記敘文的分類,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和語言特點,進而在閱讀中學會鑒賞和分析記敘文,并從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市邗江區(qū)汊河中學]
“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出現(xiàn)的一個新概念。從時間上分,“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應該是指從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到現(xiàn)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漫長的中國革命歷程中,反映人民革命進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塑造英雄人物藝術形象、推動社會進步的優(yōu)秀作品。從技術標準上說,應該是“語言典范、論辯深刻、時代精神突出的革命傳統(tǒng)作品”。用這個定義來衡量,以往的語文課程中早已存在這一類作品,如自20世紀50年代起語文教材中就編入的革命烈士詩歌、課外閱讀材料中許多描寫革命戰(zhàn)爭體裁的長篇小說等。只不過,課程標準以專門的任務群對這一類作品提出集中學習的要求,顯得更加重視。
——鐘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