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榮 方擁軍 周榮富 胡文靜 戴宇東(通訊作者)
(1 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03)
(2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08)
(3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08)
(4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婦產(chǎn)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0004)
血液病的病程進展和治療過程中,血小板計數(shù)(PC)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傳統(tǒng)觀念認為PC 低于20×109/L 時,即應輸注單采血小板以預防出血[1-2];美國和歐洲的標準制定委員會推薦:化療、骨髓因素等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時預防性血小板輸注閾值應降為10×109/L[3]。然而再生障礙性貧血(AA)、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的發(fā)病機理不同,是否適用相同的PC 閾值尚無定論。我們統(tǒng)計以上三類血液病住院患者的出血癥狀與PC 值,結果匯報如下。
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南京兒童醫(yī)院≤14 周歲(以簡稱兒童)和南京鼓樓醫(yī)院>14 周歲(以下簡稱成人)血液科的住院患者,排除發(fā)熱和凝血功能異常者,出現(xiàn)自發(fā)性出血癥狀的兒童(年齡≤14 歲)96 名(男45 名、女51 名,平均年齡6 歲),其中AA21 名,AML(M3 除外)25 名,ALL50 名;成人(年齡>14 歲)123 名(男70 名、女53 名,平均年齡40 歲),其中AA35 名,AML(M3 除外)63 名,ALL25 名。
參照WHO 出血分級[4]我們將出血癥狀分為皮膚黏膜出血(皮膚、口腔黏膜、鼻、牙齦等出血)和內臟出血(嘔血便血、痰中帶血、咯血、月經(jīng)過多、眼底出血、血尿、顱內出血),皮膚黏膜出血合并內臟出血者歸入內臟出血組。對比兒童組與成人組的比例;PC 值的差異性;AA、AML(M3 除外)、ALL 患者PC 的差異。兩家醫(yī)院血常規(guī)檢測均采用SYSMEX XE2100D 儀器及配套試劑,每日質控均在控。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血液病患者出血時的癥狀與血小板參數(shù)對比
血液病發(fā)生出血癥狀時成人組PC低于兒童組,具體為AML(M3除外)的患者成人組PC 低于兒童組,而AA 與ALL 的成人組與兒童組PC 無統(tǒng)計學差異。此外,2 例兒童死亡為ALL,皮膚黏膜出血;1 例成人死亡為AML(M3 除外),顱內出血。
表2 3 類血液病患者出血情況對比
10×109/L 的閾值未必適用于兒童,尤其AML(M3 除外)和ALL患兒,可適當提高PC 預防性輸注閾值。成人組內臟出血的比例占出血總數(shù)38.21%,有1 例AML(M3 除外)顱內出血死亡的病例,說明成人血液病雖能耐受更低的PC 閾值,但可能發(fā)生顱內出血,危險更大。
表2 示,AA、AML(M3 除外)和ALL 三類患者出血時PC 有統(tǒng)計學差異,AA 低于AML(M3 除外),AML(M3 除外)低于ALL。AA 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受抑制,但病程長,許多患者已經(jīng)對低血小板狀況耐受,往往PC 極低卻未出血;而AML 與ALL 患者在病程進展和化療中骨髓受抑制,PC 生成減少,易導致出血癥狀。疾病機理不同,對低血小板的耐受也有差異.
綜上所述,在血小板資源有限時,更需要精準輸血、優(yōu)化分配方案。AA、AML(M3 除外)和ALL 三類血液病患者中,可優(yōu)先考慮給AML(M3 除外)和ALL 患者輸注血小板,兒童優(yōu)先于成人。當然,除了PC 還需考慮患者本身的病程進展,是否伴有發(fā)熱和凝血異常及血小板抗體等因素。只有更為精確的把握不同血液病的出血風險,才能更科學合理使用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