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全麗
(重慶大學醫(yī)院 重慶 401331)
2016 年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6%,其中男性發(fā)病率為23%,女性發(fā)病率為49%。綜上,女性比男性的發(fā)病率高1 倍多,這與女性絕經后雌激素迅速下降密切相關。女性在35 歲以前,體內的鈣不斷吸收、儲存,形成“鈣銀行”,但35 歲以后,體內鈣的流失不斷增加,鈣的流失大于鈣的吸收,尤其是婦女到了絕經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無法有效抑制破骨細胞,導致破骨細胞活躍,骨細胞被快速分解、吸收,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同時使骨質結構發(fā)生改變,骨骼中空隙增加,更易導致骨質疏松[1]。本文現(xiàn)將42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作如下具體報告。
選取某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41 例女性脆性骨折患者。年齡35 ~69 歲,平均年齡(42.4±6.7)歲。將患者分為絕經組、經期組;絕經組28 例,年齡48 ~69 歲,平均年齡(61.4±3.8)歲,經期組13 例,年齡35 ~47 歲,平均年齡(38.2±4.5)歲。兩組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42 例患者進行脆性骨折檢測,檢測患者的骨量情況。比較分析兩組患者骨量正常、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21.0 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
經比較發(fā)現(xiàn),經期組骨質正常率30.7%顯著高于絕經組7.1%,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期組骨量減少率、骨質疏松率分別是46.2%、23.15,顯著低于絕經組的53.6%和39.3%,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骨量情況比較[n(%)]
人體內“甲狀旁腺”分泌的“甲狀旁腺素”是調節(jié)體內鈣磷代謝的主要激素之一,能刺激骨質消溶,雌激素有拮抗甲狀旁腺激素的溶骨作用,雌激素下降使骨對甲狀旁腺的敏感性增強,骨吸收增加;此外,降鈣素是強有力的骨質吸收抑制激素,對骨質有保護作用,雌激素下降使甲狀腺分泌“降鈣素”減少,并且可直接抑制成骨細胞的活性,使骨生成受阻。本文數(shù)據(jù)顯示,絕經期女性出現(xiàn)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發(fā)生概率,分別高于經期女性7.4%和16.2%。說明絕經是導致女性出現(xiàn)骨質疏松等問題的重要原因,積極開展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當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謝出現(xiàn)明顯的負平衡,特別是絕經以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負鈣平衡持續(xù)發(fā)展,骨質快速流失[2]。最初3 ~5 年,骨密度以每年平均減少2.5%的速度下降。有報道,絕經后的前10 年內約丟失骨量15%。70 歲婦女平均丟失骨量達30%。因此,更年期特別是絕經期婦女易發(fā)生骨質疏松。在骨質疏松防治中,應做到:一是絕經期婦女,可適當補充雌激素,但必須在排除婦科腫瘤及乳腺包塊之后。為了預防雌激素增高而致子宮內膜癌風險,臨床上常用雷諾昔芬、替勃龍等;二是適當鍛煉及充足的日照,可做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日光照射、重力負荷因素與骨量多少、骨質疏松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運動時,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對骨骼提供充分的礦物營養(yǎng),使全身和局部鈣含量增加,運動還可以維持對骨骼一定的機械刺激,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的形成,運動還可以使絕經期婦女的雌激素分泌輕度增加;三是食補。如進食牛奶、豆制品等含鈣高的食物[3-5]。
綜上所述,絕經后隨著雌激素水平的極速下降,骨鈣丟失迅速增加,導致骨質疏松而骨折風險明顯增高,一旦發(fā)生骨折,給社會、家庭造成明顯的經濟負擔,對個人而言,則明顯影響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絕經后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適當鍛煉、充足的日照,合理補鈣,均有助于骨骼肌肉的健康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