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雨
摘要: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不再是只停留在表面,而是開始注重精神文化的層面。隨著我國音樂的發(fā)展,音樂風格逐漸豐富,民族支化元素,尤其是中國戲曲、中國詩詞和中國樂器開始在很多音樂作品中被呈現,以創(chuàng)新的民族文化展現形式吸引大眾眼珠,使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越來越多,發(fā)展逐步趨于成熟。通過調查民族文化元素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分析民族文化與音樂的潛在關系,自在幫助我國音樂更好地發(fā)展,通過音樂將我國民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民族文化;呈現;戲曲;詩詞
時代的進步帶動了人們審美觀念的提升,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作的形式多元化起來,但他們的共同點則是對民族文化的使用。隨著我國各方面的發(fā)展,我國音樂逐漸朝著國際前進,為了能夠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借鑒和運用民族文化來凸顯我國音樂的民族特征。本文就中國戲曲、中國詩詞和中國樂器為例,粗略地談一下民族文化元素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一、中國戲曲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一)戲曲在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國,除了京劇的傳統(tǒng)戲劇之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地方戲曲,如昆曲、川劇、越劇,黃梅戲等。以著名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窞槔?,它是我國當代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里程碑,更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例子。而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體裁形式源于歐洲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作,這一體裁主要基于小提琴這一樂器藝術表現和管弦樂隊充滿戲劇性力量的表現。
建國之初,由何占豪、陳鋼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梁?!罚约矣鲬魰缘拿耖g流傳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為之后歌曲被群眾所喜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大滿足了人們對理想式愛情的渴望與憧憬。中國戲曲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還有多種表現形式,而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也是其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作曲家經常通過不同的板式來表達不同的情緒,在《梁?!愤@部作品中,速度的變化便是從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變化來展現。與西方奏鳴曲式樂章相比,此部作品在中板、快板、慢板中來回切換以表達其情緒的變化,這種民間戲曲板式的使用是民族化過程中的一大亮點。[1]其優(yōu)美的主部主題曲,比如旋律的起伏與感人的抒情,便是讓《梁?!芬恢背錆M魅力。
(二)戲曲在現代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新世紀以來我國現代音樂的發(fā)展與戲曲元素緊密結合,以達到增強作品藝術魅力的效果。以《北京一夜》為例,它將搖滾元素及中國傳統(tǒng)京劇進行結合,使中西方音樂的融合體現在其中;李玉剛演唱的《新貴妃醉酒》,更是將戲曲與流行音樂完美結合,用戲曲唱法營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氛圍,演唱出一種帶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流行音樂。
如今,在流行音樂咿恰當使用京劇文化的元素,不僅能夠大大地提升流行音樂的魅力,同時還能夠極大的呈現出民族音樂的豐富多樣性,并逐步地在流行音樂中得到極大運用。更多成功的例子證明,在流行音樂中嘗試著去融入戲曲元素,能夠有效地提升創(chuàng)作作品的藝術效果。比如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錯》,就是在流行音樂中,運用京劇的獨特曲風及唱腔,使整首歌曲都呈現出古風古韻的特點。同樣歌曲《在梅邊》,不僅運用說唱這種西方的演唱形式,還融人了傳統(tǒng)戲劇《牡丹亭》的元素,使整個作品更具特色,使其效果也能得到更高的提升。
二、中國詩詞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一)古典詩詞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中國詩詞擁有悠久的歷史且占有很高的地位,前不久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它的歌詞隨即也被大眾所學唱,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正是,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及歌詞都是引自于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當中的詩句。導演以北宋后期為原型,其手勢、造型、稱呼等皆以達到尊重歷史的效果?!度鐗袅?昨夜雨疏風驟》這首詞便是將電視劇中四姐妹的遭遇與詞人李清照相連,她們有著相同的感受,傷春買醉,卻只能借酒消愁來表達自己對美好年華以及對任家人擺布的無奈的惋惜、心酸之情。詞中“雨疏風驟”的“雨”和“風”都是以表達惜花之情。“酒”字更是如此,而詞中的“綠肥紅瘦”其本意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但在詞中加“應是”像是詞人對侍女的反詰,更像是詞人自言自語,表達出詞人想要關心窗外的海棠花在經過了驟雨般的洗禮之后是否有所折損,但卻又害怕看見,只能試問身邊的侍女,卻又害怕聽見凋零的消息之后內心矛盾復雜之情。而電視劇的主題曲引用詩詞,也是借以表達主人公盛明蘭的真實內心。
同樣,由梁弘志作曲、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長久》。這首作品是梁弘志在80年代初所創(chuàng)作,他引用宋代詩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此詩是用來抒發(fā)中秋之情的佳作,全詞以“月”字來展開,表達了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詩人通過這首詞表達詞人復雜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我欲乘風歸去”體現了詩人對自己仕途不滿,理想抱負不能得到施展的感慨?!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但是不管怎樣都應該有豁達的心態(tài),雖然和親人相隔兩地,但大家若能一直平安快樂,同時欣賞到一輪明月,也是幸福。
(二)“中國風”詩詞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20世紀80年代“中國風”這個概念被提出。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消費市場逐漸興起,流行音樂逐漸進入市場,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帶來的“中國風”歌曲,被廣泛熟知且喜愛,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風格開始流行起來。方文山曾經對他歌詞中的“中國風”下過定義,認為其表達意義較為廣泛.自古以來, “月”在古代詩人的筆下都是用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蘇軾的《水調歌頭》如此,李煜的《虞美人》亦是如此。而在方文山的作品《牡丹江》中,除了表達思想之情,更是描寫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整首詞從對兒時美好時光的回憶開始,文字通俗易懂且不繞口,同時還引用李白《靜夜思》中的“地上霜”、“思故鄉(xiāng)”等語句來代指月亮,給歌詞增添了幾分詩意。
同樣在古典詩詞中,“芭蕉”是表孤獨愁情的離情別緒,而在方文山作詞的《青花瓷》這一作品里,“簾外芭蕉惹驟雨,門外惹銅綠”中芭蕉作為一種草本植物,在歌詞中卻是以一種清新自然的角色出現,打破了它在古典詩詞中愁苦的象征,將它擬人化,比作為一個頑皮的孩童,別具一番風味。歌曲《菊花臺》里“菊花”已不再是和古典詩歌一樣,象征著孤傲高潔、頑強不屈、直面寒霜的意象,而是表達傷感之情,表達故事主人公的悲傷,就連心中之事的回憶也逐漸被淡化。
三、中國樂器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一)民族樂器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近年來,大量西洋樂器傳人中國,學習中國民族樂器的人逐漸變少。但隨著音樂發(fā)展的多元化,民族樂器開始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開始了解民族樂器。周杰倫的《雙截棍》中貫穿著中國的打擊樂,并在間奏中插入二胡的高音,展現出中華武術強大的力量;在歌曲《龍拳》中引入宮廷式的鼓聲和古老的編鐘聲,體現出龍的精神;歌曲《東風破》中則用鋼琴演奏來揭開序曲,用琵琶和二胡演繹出一段凄美的愛情主題;同樣在毛不易創(chuàng)作的歌曲《東北民謠》中也是將管弦樂、小提琴、嗩吶和錫笛進行結合,東北民歌用含有中國特色的樂器來表達,以達到使人印象深刻的效果。
(二)阿卡貝拉在音樂作品中的呈現
隨著流行音樂的興起,合唱方式的多樣化,作為一種無伴奏合唱,且不與任何一種樂器相組合,僅僅用人聲作為表現的阿卡貝拉也開始出現在校園中。它發(fā)展于美國二十世紀的“理發(fā)店四重奏”是無伴奏合唱的最佳代表,由男高音、主音、男中音、低音的四個聲部構成,它的出現取代了一部分樂器。而現代阿卡貝拉是根據傳統(tǒng)阿卡貝拉的觀念而提出,發(fā)展成為流行的音樂曲風,再加上流行音樂樂團的元素,從而代表著“現代阿卡貝拉”的正式誕生。[2]
在中國,由兩女五男組成的人聲樂隊——節(jié)奏部落,因參加《夢想的聲音》獲得所有導師一致好評,所演唱的《打虎上山》、《HeyJude》、《打虎上山》等歌曲正是運用阿卡貝拉這種無伴奏合唱演唱形式。他們的作品多次將不同的音樂風格元素融合在一起,比如戲曲、古典、HIP-HOP、搖滾等等。他們將《王妃》與90年代初的搖滾風格相結合,同時加入Beat-box,表現出一種硬派的氣場,使音樂作品更加具有沖擊力。同樣,由他們改編演唱的歌曲《打虎上山》也是如此.將阿卡貝拉與現代京劇相融合,用人聲來演繹傳統(tǒng)戲曲中的弦樂和打擊樂,用快節(jié)奏的人聲來呈現打斗的緊張激烈的情形。他們的作品常常穿梭于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使每一個音符都持續(xù)跳動著,讓世界對中國的“阿卡貝拉”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結語
中國歷史悠久綿長,文化底蘊深厚,而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體現,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標志之一。通過以上也可以得出,要想創(chuàng)作廣為流傳,不能夠只是依靠冥思苦想,而是要積極學習探究民族音樂中的精髓,因為真正能夠體現出民族性和群眾性的音樂都源于民間,將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運用現代的音樂方式來表達,能夠使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流行音樂更有價值的,比如《山路十八彎》、《青藏高原》等歌曲,都是將帶有民族特色的題材與較為流行的樂曲相結合,從而達到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了解群眾的藝術欣賞和心理需求,才能創(chuàng)作出群眾真正喜歡的歌曲。
參考文獻
[1]李麗,淺析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18).
[2]馮希晨.阿卡貝拉在中國的發(fā)展現狀探析[J].音樂探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