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涵
摘要:《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本來是以管風琴來創(chuàng)編樂曲的,是巴赫青年時代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后由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編創(chuàng)為管弦樂曲;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也將它編創(chuàng)為鋼琴曲。本文針對管風琴和交響樂兩個演奏版本展開論述,探討兩種版本所表現(xiàn)出的風格與音樂情感畫面給人帶來的感受,結合作曲家性格特征與時代背景并圍繞筆者主觀體驗來闡述這首曲子的內(nèi)在美感,通過版本之間的相互對比,進一步論述音樂的關在它們中間的積累與延伸。
關鍵詞:巴赫;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不同演奏版本;音樂美感;藝術特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于德國,是巴洛克時期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巴赫將不同民族的音樂融為一體,匯集眾多國家傳統(tǒng)音樂中的精粹內(nèi)容于作品創(chuàng)作中。被世人冠以“西方音樂之父”的榮譽稱號。
“托卡塔與賦格”是巴洛克時期的一種套取形式的體裁。托卡塔這樣一種自由而接近即興創(chuàng)作的體裁也在這個時期流行于歐洲。“賦格”這種體裁是由兩個聲部分先后演奏同樣的旋律,兩個聲部的音區(qū)不同,要將主題移高或移低,就好像是兩個聲部之間的一問一答,一唱一和。
一、教堂管風琴版
管風琴是在歐洲誕生并且流傳下來的大型鍵盤樂器。這首《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總體上具有三部曲式結構特點:托卡塔、賦格、托卡塔。樂曲開頭的前三小節(jié)為引子由小調(diào)音階的形式慢慢下行,直接突出了暗淡色彩與悲壯的情緒,加上管風琴飽滿、洪亮的音色,也為后續(xù)整首曲子宏偉的氣勢打下基礎。
曲子烘托出的氣氛讓筆者聯(lián)想到了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高聳入云的城堡,精美絕倫的雕刻、彩繪藝術。本首曲子的旋律與那些哥特式建筑相呼應,樂曲的旋律走向起伏不定,如同那高矮不一的塔尖,形成了自身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音樂響起的一瞬間聽眾又仿佛置身于圣神莊嚴的大教堂中,在浮華的光學美與色彩美的哥特式藝術風格的包裹下,產(chǎn)生了對《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這首曲子及宗教文化的新認識,這種現(xiàn)象也恰恰與巴赫本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自己的樂曲能夠為教會服務”相吻合。
巴赫的這首《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蘊含豐富的炫技成分,華麗的技巧加上呈式部緊張急促的氣氛,催促著樂曲不斷地向前奔跑,抓緊聽眾的內(nèi)心,帶動聽眾的情緒。這樣一種扣人心弦的緊迫感還讓筆者聯(lián)想到另一種中世紀特有的黑暗文化元素——“鳥嘴醫(yī)生”。中世紀黑死病肆虐蔓延整個歐洲大地,醫(yī)生們戴上防傳染的鳥嘴面具很像烏鴉和死神。《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管風琴版本全曲給人的另一半感受就是緊張急促,不免讓筆者第一時間就聯(lián)想到了這些怪異的文化元素,這類感受也可以說是來源于巴洛克時代人們審美觀念多方面延伸的一種。
二、交響樂版
“交響樂”的名稱來源于希臘語,意思上就是說多種樂器一起響。交響樂一般的標準是四個樂章,有的時候會加上引子,個別作品有例外。交響樂隊通常由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所需樂器組成。有時也會對樂器有所增減。巴洛克音樂初期,它變成了歌劇、清唱劇等作品中烘托氛圍、過渡劇情的音樂。
與管風琴演奏的《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作對比,交響樂版本有特別之處。整個樂隊各聲部間的分工合作讓巴赫的這首曲子有了豐富鮮明的色彩,同時也增添了不同性質(zhì)的音樂畫面。開頭賦格的前幾個小節(jié)直接由弦樂組演奏,與管風琴那種洪大延綿的長音比起來更加干凈利落,不再讓筆者聯(lián)想到哥特式古城堡和神秘的怪人,反而是一股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仿佛身處大教堂中頌唱贊美詩,但這莊重肅穆之中卻又夾雜著細微的悲傷。其實這種悲傷感也是有來歷的,巴赫在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的時候正在魏瑪宮廷任職,當時的他身處逆境,于是在這首作品中他大膽地投入了他那敢于獨領風騷的、具有一定叛逆精神的音樂。
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將其編創(chuàng)為交響樂之后,使這首曲子的內(nèi)涵又上升了一個層次,給予了它更加新鮮的活力。管弦樂隊中各類樂器共同演奏、相互呼應,更豐富了巴赫原有的音樂情感。托卡塔部分結構自由散漫,曲子的速度幾經(jīng)變換,樂曲的情緒也是隨之起落,高興、悲傷、時而有些瘋狂,多次塑造出的音樂形象在交響樂的版本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各聲部之間層次分明,銜接自然現(xiàn)實,又飽含幻想,旋律華麗異常,結尾處的混音共鳴,讓樂曲在圣神莊嚴中落幕。
結語
以往練琴的時候就少量接觸過一些巴赫的作品,《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低落時悲壯色彩濃郁,高昂時激情澎湃,如疾風驟雨掃過大地,緊張感是這首曲子最突出的感覺之一,快速跑動的音符,夸張的幻想,讓整首曲子有了貴族高傲的氣息。全曲風格統(tǒng)一卻又不失自由隨性的因素,各聲部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對比。力度、音色、節(jié)奏連綿不絕,一氣呵成。作品宏大寬廣,令人震撼。挑選交響樂版來和管風琴對比,一是交響樂在氣勢上能與之一較高下,二是由整個樂團所演奏出的感覺的確與管風琴不同。管風琴所帶來的情感畫面略為單一,而交響樂卻能做到每一個音都可以聯(lián)想到不同的畫面。巴赫的這首曲子本身就蘊含豐富的巴洛克時代多種藝術美的色彩,管風琴或是正好能夠表達出巴赫對上帝的贊美,那雄偉莊嚴的音色足以讓聽眾沐浴在神的光輝下,而交響樂給我們帶來的則是這種巴洛克時期多種藝術美的升華,是一種進步,讓沒有身處那個時代的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這種美,更加細致地了解巴赫的音樂思想,每一代人將巴赫的音樂不斷改進、不斷升華,這種音樂美的傳遞,這種音樂思想的延續(xù),正是我們對巴赫最好的禮贊。
參考文獻
[1]張升浩.巴赫《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結構與音樂解析[J]黃河之聲,2011,(08).
[2]李麗,解讀巴赫手風琴曲《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音樂創(chuàng)作[J]藝術百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