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志薇 黃敏
“共創(chuàng)田園”專欄
目前,學校德育面臨實效性不強的困境,如何能夠讓德育在有趣有味的同時,不浮于表面,在有能力解決已發(fā)生的道德問題的同時,有辦法開發(fā)學生身上的道德潛能,已經(jīng)成為德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重點關注的課題。自2011年始,田家炳基金會以“共創(chuàng)成長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為抓手,通過課程引介、教師培訓等手段,探索出一條破解上述難題的可行道路。目前,全國已有三十余所學校參與其中,取得顯著成效?!吨袊掠吠瞥銎渲幸恍W校的優(yōu)秀做法,以饗廣大讀者。
2014年9月,我校借助田家炳基金會提供的平臺,參加了“共創(chuàng)成長路”(后文簡稱“共創(chuàng)”)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的課程實驗。自引人課程以來,我?!肮矂?chuàng)”團隊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也不斷地總結(jié)和反思,發(fā)現(xiàn)目前的“共創(chuàng)”實踐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師對“共創(chuàng)”課程理論理解得不夠深入和精準,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運用不到位;二是“共創(chuàng)”導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落實合作、體驗、輔助的“共創(chuàng)”特色,很容易陷人墨守成規(guī)的境地。三是教學場所局限在小小的課堂內(nèi),限制了學生活潑的天性,也阻礙了學生開放的思維,既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關注和參與,也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教育功能。這些問題會導致“共創(chuàng)”課程的實施陷入瓶頸,不利于課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實?;谶@一現(xiàn)狀,我校聯(lián)手韶關學院的大學生社團“衛(wèi)生健康大使”,以“共創(chuàng)”課程的理論架構(gòu)為教學內(nèi)容,團體輔導為教學形式,“共創(chuàng)”導師和大學生義工為教學主體,開辟出了“大學生義工進校園”的德育新模式,借力義工,打造出深受學生喜愛的“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
一、“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的特色
從2014年開始,除了按照教學進度上好常規(guī)的“共創(chuàng)”課以外,學校還會在每年的4-6月間開展大型團體輔導活動,安排各年級的學生參加。作為“共創(chuàng)”常規(guī)課的延伸活動,團輔活動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于常規(guī)課的環(huán)境里,在不同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新的游戲活動,在新奇和有趣的體驗中更深刻地領會“共創(chuàng)”課程的德育理念。實踐證明,它有效地深化了“共創(chuàng)”理念,創(chuàng)新了“共創(chuàng)”形式。目前已累計有五屆學生參與,受到了學生的喜愛、班主任的肯定及學校的認同。
具體而言,“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主要有如下四個特色。
(一)利用團輔優(yōu)勢,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團輔活動的第一個優(yōu)勢在于打破了以往教學中的空間限制。在學校常規(guī)的“共創(chuàng)”課中,教師雖然會組織學生開展諸多活動,但都是在教室內(nèi),空間有限,所以活動的選擇范圍也較小。但團輔課將授課地點搬至室外,可選擇的活動類型就大大增加了。比如,在《壓力拜拜》這節(jié)課中,我們設計了“放飛壓力”的活動,給每位學生各發(fā)一張白紙,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棵壓力樹,然后把壓力樹折成紙飛機在空中放飛。課后有學生反饋,看到自已的紙飛機飛得那么遠,似乎壓力真的離自己遠去,內(nèi)心一陣輕松。
團輔課的另一個優(yōu)勢在于利用心理輔導的技巧,對學生實施專業(yè)指導。仍以《壓力拜拜》這節(jié)課為例,我們設計的另一個活動是播放純音樂《雨的印記》,先是讓學生兩人一組,放松身體,平靜內(nèi)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用心去聽聽周圍有多少種聲音,引導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做自己想做的動作。接著詢問學生:“在聆聽音樂自由律動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覺得整個人都輕松了很多?從這個游戲中你們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在場學生紛紛表示,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時,的確有一種身心放松的感覺。教師便順勢提示學生,通過這個游戲,也想讓大家體驗“聽音樂”這種有效的減壓方法。除此之外,做慢動作的運動(如大極、瑜伽等)也可以讓人放松心情,適當減壓。在這之后,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回憶:對自己而言,哪些減壓方式是最有效的。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展開分享和討論。在他人的分享中,學生認識到很多看似平常的方式,其實具有很好的減壓效果,比如,向朋友和家人傾訴煩惱,又如,通過品嘗喜愛的食物(如巧克力、雪糕等)放松,再如,以休閑娛樂的方式(如看搞笑電影、外出旅游等)排憂。事實上,這種讓學生與他人分享減壓經(jīng)驗的教學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意識到人人都有莊力,從而減少對壓力的恐懼和排斥,學會與壓力共處,甚至是將壓力轉(zhuǎn)化為動力。
(二)促成雙向合作,一同保障教學實施
實施“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首先需要學?!肮矂?chuàng)”導師和大學生義工之間的合作?!肮矂?chuàng)”導師的優(yōu)勢在于了解學生、熟悉課程,而大學生義工的優(yōu)勢在于思路開闊、理念先進。雙方合作的模式是:由學?!肮矂?chuàng)”導師選擇原有“共創(chuàng)”課程中適合本校學生的內(nèi)容,而大學生義工則負責將這些內(nèi)容細化成具體的團輔活動安排。
第一步是選擇課程。學?!肮矂?chuàng)”導師依據(jù)初中學生現(xiàn)階段的心理生理特點、情緒發(fā)展的變化、人際交往困難和學業(yè)困境等因素,從14個“共創(chuàng)”構(gòu)念(“共創(chuàng)”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中選取多個適合本校學生的構(gòu)念,如與健康成人與益友的聯(lián)系、社交能力、情緒控制和表達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抗逆能力、自我效能感,這些都是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困惑比較多、亟須幫助的方面,既適合在“共創(chuàng)”常規(guī)課中進行指導,也適合利用團輔活動進行強化。
第二步是溝通并確定教學安排。大學生義工都是來自高校教育學院心理系和教育系的學生,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基礎,又接受過團體輔導的組織和輔導方面的技能培訓,且有多次開展團輔活動的經(jīng)驗。即便如此,進行“共創(chuàng)”團輔課對他們而言仍然是一次挑戰(zhàn)。因此,“共創(chuàng)”導師首先要通過郵件、QQ等方式將“共創(chuàng)”構(gòu)念和活動意圖的說明材料發(fā)給義工們,義工們集中培訓,學習了解“共創(chuàng)”構(gòu)念,并結(jié)合構(gòu)念的要求,設計具體課程(例如:為幫助青少年提高社交能力的《贊美別人》、幫助青少年增強溝通表達能力的《喜歡你》、幫助青少年提高分辨是非能力的《你規(guī)我矩》、幫助青少年增強抗逆能力的《壓力拜拜》等)。確定主題后,義工們還要進行內(nèi)容分工,分塊負責,并制訂出初步的活動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時長、活動環(huán)節(jié)等內(nèi)容。然后,義工們會到學校進行場地的勘查,做好分區(qū)活動的安排。此時,“共創(chuàng)”導師與義工還會就“共創(chuàng)”理念進行交流,討論并提出活動方案的修改意見。經(jīng)過調(diào)整,最終敲定完整的活動方案。
第三步才是實施課程。在課程實施中的雙方合作主要表現(xiàn)為“義工主導、導師支持”。整個團輔課都是由義工組織,“共創(chuàng)”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全程在場進行觀察,確保各個區(qū)域活動安全有序地進行,同時也會拍攝活動照片和視頻。當然,如果在活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如義工對時間的把控不到位、個別學生沒有完全聽從指令等情況,他們也會及時給予適當?shù)闹笇Ш蛶椭?/p>
(三)加強內(nèi)部合作,發(fā)揮義工團隊力量
“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的準備和實施,不僅需要學校導師和校外義工之間的合作,也需要義工團隊內(nèi)部的合作。
在活動開展前,義工們會進行分工,安排好每人的工作崗位和職責,如導師、助手、道具分類保管、場地布置、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整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更是要考驗他們的合作能力。因為考慮到團輔活動要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更好地提升自我認知,每個主題活動的時長大約為90分鐘(團輔活動的時長比45分鐘一節(jié)的常規(guī)“共創(chuàng)”課更長)。參與活動的學生人數(shù)也比較多,包含了整個年級10個班大約500名學生。這就更需要義工團隊協(xié)作,統(tǒng)籌安排。大學生義工團隊大約80人,每個班級由8名義工帶領學生參與活動,其中2人為班級負責人,6人為小組負責人,他們會將學生分為6個小組,每組8人左右,每組分配一名義工,以一帶八的形式開展活動。班級負責人負責統(tǒng)籌全局及協(xié)助小組,小組負責人負責帶動學生開展活動。這樣的團隊分工和合作模式,可以使活動開展有序、有效,也能確保義工更好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與之積極交流,并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裕的時間參與活動并分享感受。
(四)注重課后反饋,努力促成教學改進
義工在活動后向?qū)W生發(fā)放問卷,并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了解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感受。如:“你喜歡這種上課形式嗎?”“者師能有效引領你的參與嗎?”等等,由此得知不同班級、不同主題活動的活動效果。義工通過分析學生對活動的感受,發(fā)現(xiàn)活動落實較好的環(huán)節(jié)與不足之處,以便進行后續(xù)的跟蹤和優(yōu)化。比如問卷中“你對大學生義工參與到中學生的活動中有什么想法?”這一問題,77.55%的學生選擇支持,說明團輔活動給學生帶來新意,學生樂意參與這種類型的活動。還有“如果你身邊有大學生義工,你是否會主動尋求幫助?”這一問題,有36.7%的學生選擇“會主動尋求幫助”,51%的學生選擇“對方問起我才會選擇幫助”,說明學生愿意與義工溝通,但還是不太主動,這就需要義工在活動過程中更全面地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主動地與學生交流。
二、“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的實施效果
“共創(chuàng)”團體輔導活動是我校在“共創(chuàng)成長路”德育課程理論引領下的校本化探索,該活動是我校的“共創(chuàng)”導師團隊在對“共創(chuàng)”理論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本地德育資源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經(jīng)過反復鉆研和努力探索的結(jié)果。它的實施,豐富了“共創(chuàng)”課程的形式和內(nèi)涵,促使“共創(chuàng)”課程向多元化、實用化、校本化方向前進,成了我?!肮矂?chuàng)”德育課程的新特色,推動我?!肮矂?chuàng)”德育課程向多樣化方向更好地發(fā)展。
(一)結(jié)伴同行、合作體驗,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我校團體輔導活動引人了大學生義工作為團體輔導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在共同推動青少年成長的道路上又增添了新的合作力量。大學生義工加入到中學生團體輔導中來,與中學生一起參與體驗、交流溝通、討論分享。活動營造了大、中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形成親切而和諧的伙伴情結(jié),使得中學生在放松、自然的氣氛中不斷學習提升。同時,團輔活動有趣的合作形式又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與同齡人的溝通交流、動手協(xié)作、表達分享來參與活動,他們在積極地與同齡人進行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體驗、思考、生成自我認識,全面地鍛煉各種能力?!肮矂?chuàng)”的構(gòu)念通過這樣的合作和體驗,得到有效的傳遞和滲透。團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育人的效果,較好地體現(xiàn)了“共創(chuàng)”課程促進青少年發(fā)展的德育宗旨。
(二)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共享互通,助力“共創(chuàng)”導師提高能力
在與高校多次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們從大學生義工處接觸到諸多有益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如團體動力學、社會學習理論、人際溝通理論等)。這樣的共享互通,也為我?!肮矂?chuàng)”導師提供了專業(yè)理論和實踐上的幫助,使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最終幫助他們在德育實踐道路上走向更廣闊、更專業(yè)的領域。比如,團體動力學理論強調(diào)在小團體內(nèi)部成員間的相互作用和領導對團體的影響,這一理論被“共創(chuàng)”導師運用到“共創(chuàng)”的常規(guī)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堂活動,讓“共創(chuàng)”課堂形式更豐富,進而強化“共創(chuàng)”合作、互動、交流、引領的教學風格,帶來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豐富了我?!肮矂?chuàng)”德育的形式,這種新嘗試促使“共創(chuàng)”課程在我校的實施進一步走向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共創(chuàng)”課程與高校力量的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出更新穎的德育模式?!肮矂?chuàng)”課的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操場,由單一的“共創(chuàng)”導師上課發(fā)展成以“共創(chuàng)導師+大學生義工”共同授課的新方式,授課方式強化了活動、合作、體驗的形式,大大促進了我校德育和“共創(chuàng)”課程的多樣化發(fā)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不斷體驗、獲得感悟,逐漸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反思自省。這樣的活動對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價值觀,糾正其不良思想和行為起到有效的作用。我校的堅持和努力不僅得到學生、家長的廣泛好評,也得到了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和基金會“共創(chuàng)”團隊的認可,“共創(chuàng)”團輔活動已然成為我校德育創(chuàng)新工作中的一張亮眼的名片。
【湛志薇,廣東省韶關市田家炳中學,一級教師;黃敏,廣東省韶關市田家炳中學,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曾妮
推進新時代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zhuǎn)變觀念,把德育重心及時調(diào)整到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的軌道上來。這就要求學校要深入把握德育規(guī)律,關注學生身心變化,探索多種德育途徑和方式,讓學生既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具備高尚的生活旨趣,還能夠一以貫之地踐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