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師生價值觀沖突是當前社會的普遍現象,從宏觀層面來講,師生價值觀沖突是價值多元化時代的必然;從微觀層面來講,師生間的代際文化差異是引發(fā)師生價值觀沖突的主要原因。教師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維護者與傳承者,在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教師需具備一定的調適能力:正視價值觀沖突,理性判斷價值觀;更新價值觀認知,澄清所涉價值觀;與學生平等對話,引導主流價值觀。
關鍵詞:課堂教學?價值觀?師生價值觀沖突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02
當前是價值多元化時代,價值觀沖突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學校生活中也同樣存在價值觀沖突。價值觀多元化以及代際文化差異帶來的師生價值觀矛盾,致使教師代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有所弱化,教師所傳授的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學生的多元價值觀需求產生矛盾,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難免產生師生價值觀沖突。當課堂教學中發(fā)生師生價值觀沖突事件時,教師要對師生價值觀沖突有清醒的認識,并使用恰當合理的方式解決師生價值觀沖突。
一、課堂教學中師生價值觀沖突的內涵
價值觀指“一定社會群體中的人們所共同具有的對于區(qū)分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符合或違背人們愿望的觀念,是人們基于生存、享受和發(fā)展的需要對于什么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根本看法,是人所特有的應該希望什么和應該避免什么的規(guī)范性見解,表示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態(tài)度?!眱r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維、情感與行為方式。而價值觀沖突是同一主體內部或不同主體間的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價值觀沖突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
學校生活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同樣存在價值觀沖突現象,如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指發(fā)生于課堂這一特定場域中,由于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價值事件持有不同的價值意識或價值態(tài)度,而產生互相質疑、否定或爭論的一種社會互動。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有諸如教師認為“知識改變命運”,有學生卻認為“讀書無用”;教師認為“愚公移山鍥而不舍”,有學生卻質疑“愚公為何不搬家”;教師提倡“適度消費”,有學生卻支持“超前消費”等。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具有“突發(fā)性、破壞性、建設性”,由于價值觀沖突的不確定性,教師無法實現預料到沖突的發(fā)生,若教師處理不當,則可能會造成學生價值觀的困惑與混亂,打亂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甚至可能會引發(fā)爭論、言語攻擊、謾罵、罷課等不良后果,破壞和諧的師生關系。反之,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若教師處理得當,不但使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現有價值認知水平,更好地促進學生價值認知形成,也有助于保持師生的情緒穩(wěn)定與心理平衡,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與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
二、課堂教學中師生價值觀沖突的原因
價值觀多元化是多元化社會進程中的必然,而師生間的代際文化差異也會引發(fā)師生價值觀沖突。事實上,面對不同學生秉持的不同價值觀,無論教師采取何種價值觀念,始終只是所有價值觀念中的一種,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各種價值需求,從這一層面來講師生價值觀沖突的產生亦不可避免。
1.宏觀層面:價值多元化時代的必然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么作為社會意識的價值觀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皟r值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而演變的,時代前進了,價值觀必然隨而變化?!睆娜祟惿鐣陌l(fā)展進程來看,始終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沖突。當前是多元化時代,社會存在的變化、個體生存方式的變化以及個體的利益訴求加速了價值觀取向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全球化、網絡化的今天,不同的民族、地區(qū)與群體通過對話與交流、滲透與合作,各種異質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沖突,個體的價值觀意識更為自主自由。
不同個體有不同的需求,相應地也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價值表現與價值評判標準,因而皆有一套獨特的價值坐標體系。處于價值多元化時代的社會,尊重人們對價值觀的自由選擇,必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碰撞與沖突,這是社會生活領域中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因此,社會價值多元化在給人們帶來觀念革新的同時,既意味著多元價值并存也意味著人們價值觀的混亂與沖突??傊?,在價值多元化時代里,價值觀的多樣性使各種價值觀的沖突顯得更為激烈,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便是價值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價值觀沖突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
2.微觀層面:師生間代際文化的差異
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沖突并不是兩個孤立主體之間的沖突,其實質是一種社會性沖突,即師生雙方所屬社會性質的差異。首先,教師這一職業(yè)屬性決定了其“以社會的代言人和國家的代表的身份出現,教師決不能用傳授他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來擾亂社會。”教師是社會文明的傳承者,社會代言人的身份要求教師以社會整體與普遍規(guī)范為價值準則,向學生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維護既有的社會關系與社會文化。其次,教師來自成人社會,無論在心理、生理,還是在知識、文化方面,都屬于相對成熟穩(wěn)定的社會個體,其價值取向趨于穩(wěn)定、價值觀體系趨于完整。但事實上,教師亦有屬于教師個人的價值觀。最后,“教師”這一特殊社會角色定位,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管理者與施教者身份。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當學生持有與社會主流價值觀或教師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時,教師往往會忽視、訓斥學生,或迫使學生遵從某種價值觀。
然而大多數學生身心皆處于發(fā)展中的不成熟狀態(tài),他們對價值觀的認識、判斷與選擇缺少完全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一是學生較少受社會經驗的束縛,其價值觀可塑性強,更偏向于選擇自己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特別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學生難以辨別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甚至不愿附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二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被管理者與受教育者,需要接受教師傳遞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但與此同時,學生亦有屬于個人的價值觀,加上社會的發(fā)展與民主意識增強,他們渴望與教師平等交流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身份文化差異致使師生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行為方式,也正由于師生存在代際文化差異,當教師和學生不能相互理解對方的價值選擇與價值追求時,師生間的價值觀沖突便自然而然發(fā)生了。
三、課堂教學中師生價值觀沖突的調適
實際上,不同的價值觀本身并不會產生沖突,當出現價值觀交流、價值觀比較或價值觀評判,師生選擇或放棄、肯定或否定其中一種價值觀時,不同的價值觀念才會產生沖突。教師既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維護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于學生新價值觀的啟蒙者,教師在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要求教師在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需具備一定的調適能力。
1.正視價值觀沖突,理性判斷價值觀
其一,教師要正視價值觀沖突,接納價值觀沖突。教師應清晰意識到價值觀沖突不止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皟r值沖突不是一種抽象和獨立的現象,我們不可能憑空和抽象地談論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沖突問題?!闭n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于其中發(fā)生的師生價值觀沖突實質上是反映在教育領域中的兩種社會文化沖突。師生價值觀沖突有利也有弊,但當課堂教學中發(fā)生師生價值觀沖突時,教師不應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對其進行壓制或忽視,而應對此報以平和心態(tài),正視并接納師生價值觀沖突。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講,師生價值觀沖突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解社會多元文化、增強價值觀認知以及批判反思意識,且處理價值觀沖突事件的內在動因并不是為了一刀切地否定或排除學生的“非規(guī)范性”價值觀,而是在于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以選擇合乎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
其二,教師要具備批判性意識,理性判斷價值觀。教師要具有批判性意識,對當前社會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予以批判與反思,并堅持理性的價值觀判斷,將師生價值觀沖突置于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同時教師要把學生看作具有自主意識的獨立個體,將教師權威建立在平等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試著去了解學生所處的文化與生活,判斷當前學生的價值認知水平,從而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理解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才能對學生所持價值觀的合理性加以判斷,即判斷其價值觀是否符合普遍的社會規(guī)范,是否屬于社會主導的某種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師生價值觀沖突事件。
2.更新價值觀認知,澄清所涉價值觀
其一,教師要豐富知識儲備,及時更新價值觀認知。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價值觀沖突,多數與教育教學相關,因此,教師既要不斷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也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主動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價值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強對各種價值觀的認識,更新并豐富自身的價值觀念。同時,在價值多元化時代,學生不斷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價值觀念,其價值觀不一定是合理的、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的,而是多樣的、復雜的,其中的某些價值觀甚至可能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完全相悖。面對學生復雜多樣的價值觀,教師有必要將這些理論知識與對學生的價值觀認知結合起來,尋找?guī)熒鷥r值觀沖突的原因,更恰當地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價值觀做出反應,以便為下一步的價值澄清工作打好基礎。
其二,教師要進行價值澄清,幫助學生厘清價值觀。價值澄清學派認為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社會充滿著價值觀的沖突,沒有一套公認的社會價值觀念,人們并不能十分清楚地辨別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價值觀。教師應吸收借鑒價值澄清理論中的合理之處:教師不能將價值觀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該使用分析、思考、評價的方法,通過價值澄清提高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幫助學生確立價值觀。因此,當課堂教學中產生師生價值觀沖突時,教師不可急于表態(tài)自己的看法,而應該通過價值澄清的方法,了解到學生選擇該價值觀的動機、對待該價值觀的態(tài)度、堅持該價值觀的后果等方面,繼而向學生澄清價值觀的合理因素與不合理因素。價值澄清過程重在使學生明白何種價值觀是合理的、何種價值觀是不合理的,向學生說明各種價值觀合理與不合理的原因,幫助學生厘清所牽涉到各種價值觀,從而使學生正視價值觀問題,引導學生判斷與選擇正確的價值觀。
3.與學生平等對話,引導主流價值觀
其一,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話,進行雙向有效交流。平等基礎上的對話是師生雙向有效交流的前提,也是深入了解學生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將自身與學生擺在同等位置上,既要勇敢表達教師自身的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以便學生了解到教師的想法;也要將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師生價值觀念的有效交流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施加,而是與學生的共同交流與探究。在與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進入學生的世界,關注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與價值需求,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方式來表達教師的觀點,從而避免師生價值觀沖突將師生置于敵對面,避免衍生出其他的破壞性沖突。此外,平等基礎上的對話還可以保證價值觀的順利引導。
其二,教師要堅定價值立場,引領社會主流價值觀。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有一些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支撐起一個社會或一個時代的價值體系,為人們提供價值評價的標準和價值選擇的依據,給人們指出價值活動的方向和價值追求的目標。盡管多元化社會存在多元的價值觀,但教師決不能對學生的所有價值觀秉持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教師須堅定價值立場,在錯綜復雜的價值觀念中明白個體與社會賦予個體的價值追求。因此,當課堂教學中發(fā)生師生價值觀沖突事件時,作為“社會代言人”的教師有必要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對嚴重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學生予以合理的價值引導。當學生對某種價值觀產生混亂與困惑時,教師需將學生與社會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觀沖突作為引領學生認同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契機,使學生在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與沖突中做出正確的價值觀選擇。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379.
[2]李政.中學課堂師生價值觀沖突事件研究[D].河南大學,2014.
[3]張岱年.論價值與價值觀[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06):29.
[4]陳振中.重新審視師生沖突——一種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2000(02):41.
[5]張夏青.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中的價值沖突及其解決[J].教育學報,2011,7(01):76.
[6]趙野田.價值澄清理論的合理性與局限性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0,37(08):54.
[7]蘭久富.社會轉型與價值沖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97.
作者簡介:李鈺敏(1995—),女,漢族,廣西梧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