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若
最近,網(wǎng)游界出了檔子新鮮事——某款三國題材的網(wǎng)游請來了幾位大學教授當歷史顧問,為游戲涉及的歷史元素把關(guān)。網(wǎng)游“一本正經(jīng)”搞歷史,是噱頭還是擋箭牌?
事實上,市面上以某段歷史為基礎(chǔ)架構(gòu)起來的游戲比比皆是。就以最熱的“三國”為例,什么“三國殺”“三國志”“三國群英傳”,吸引了一眾粉絲。一定程度上,在游戲中接觸歷史,少了點刻板沉重,多了點生動鮮活,也沒什么不可以,甚至這份“輕松”也不失為社會進步、文化多元的表現(xiàn)。
當歷史與娛樂聯(lián)姻,不可避免帶來嚴肅性與娛樂性的碰撞、摩擦、融合,如何把握平衡是個大問題。就眼下來看,天平似乎過于偏向娛樂一邊了。除了網(wǎng)游,從小說、電視劇、電影,到短視頻、綜藝節(jié)目、商業(yè)廣告等等,隨意“胡說”“曲解”無處不在。有的任意嫁接篡改,不顧基本史實乃至常識,甚至肢解精華、構(gòu)以流俗,“煽色腥”到極致;有的拿歷史英雄人物甚至近代革命烈士開涮,荊軻是女的、花木蘭貪吃膽小、狼牙山五壯士是土匪等等,輕佻戲謔、不知敬畏;更有甚者試圖否認、顛覆歷史,熱衷于把某些晦暗的歷史時期美化成“黃金時代”,為已有定論的史實、人物“翻案”,搞得是非難分、忠奸難辨。
早在十多年前,馮驥才就批評過“胡說”歷史的現(xiàn)象,直言“別讓戲說折騰歷史忽悠我們”?,F(xiàn)如今,這一趨勢愈演愈烈,更讓人心憂。再這么折騰下去,我們很可能跌入“泛娛樂化”的陷阱——歷史變成了屏幕里的調(diào)味劑,功用無非是抖個包袱、“拌”個笑料,真實幾何卻無所謂了。倘真如此,那“古今多少事”,真的可就在“笑談”中漸成一筆筆糊涂賬了。
不支持曲解胡說,并不意味著歷史呈現(xiàn)便只能一板一眼。說起來,國人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堪稱濃厚,悠悠千載中口耳相傳的也不全是嚴肅歷史。京劇、評書、話本以及歷史演義等等,其中故事和人物未必一一貼合史實,多少有些演繹成分,可卻也鮮有嚴重背離的,反而都能從中尋得歷史的影子。許多人正是被這些歷史的“多元講述”激發(fā)了興趣,在“讀”“聽”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此中“戲說”之“戲”,是“戲劇”之“戲”,可理解為適度、合理的演繹,與上述種種過分、荒誕的“調(diào)戲”“兒戲”之“戲”,顯然不是一回事。
娛樂和歷史不是互斥的磁極,關(guān)鍵在于把握好“度”。面對歷史,面對前人的集體記憶,始終應當懷有一份“溫情與敬意”。更何況,那些乍看有趣、戲謔的東西,稍一咂摸便覺索然無味,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也難以帶來高層次的精神愉悅。早有學者告誡,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對待歷史,尤需繃緊“切勿娛樂至死”這根弦。
【原載《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