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對于歐陽自遠來說,這是令他激動的時刻。
“‘天問一號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fā)射,實現(xiàn)火星環(huán)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币恢币詠?,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都在參與中國火星探測的計劃,并且密切關(guān)注著相關(guān)動態(tài)信息。日前,他再一次接受了《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wǎng)記者的采訪。這一次,他跟我們暢談的話題便是從火星開始的。
歐陽自遠是最早一批建議中國制定火星探測計劃的科學家之一,為了火星探測,歐陽自遠可謂嘔心瀝血。“我之前去一些學校講課,也有一些人問到,現(xiàn)在我們又不能到火星上住,為什么要花錢去搞火星探測。我也一直在不厭其煩地做科普工作。我始終覺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定要有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睔W陽自遠說,火星現(xiàn)在還有很多謎,通過探測火星,我們對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對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就可以有幾個例子來解剖了。
從1960年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至今,人類歷史上探測火星已有40多次,但成功率僅有40%左右。難度如此之大,人類為什么還要一次次進行火星探測?
“首先是大家最為關(guān)心的問題: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命?”歐陽自遠告訴我們,火星探測的首要科學問題,就是期望在探測火星生命活動信息上有所突破;其次是為火星本體科學積累資料;最后是探討火星的長期改造與未來大量移民的可能性,以及建立人類第二個棲息地的前景。
改造火星其實并非天方夜譚。歐陽自遠介紹,首先要提高火星的表面溫度,讓冰蓋融化,在火星表面保持液態(tài)水,并制造出溫室效應。然后在上面種一些低等植物,慢慢改變大氣,讓火星狀態(tài)逐漸接近地球。按照現(xiàn)在的科學認識,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兩三百年時間,改造之后人類就可以不穿宇航服在火星上生活了。
但在改造火星初期,人類必須居住在密閉的地下或地面艙室中,最好是派機器人上去,發(fā)揮它們的智能作用,因為人是沒辦法做這件事情的,火星表面氣壓低、寒冷,要穿很重的宇航服工作,呼吸、行動、體力都是問題。
面對廣袤的宇宙,人類還有太多太多需要探尋的答案,對于未來的科技發(fā)展,歐陽自遠向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寄語:“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
歐陽自遠解釋道:“仰望星空”,就是要有人生追求,要有遠大理想,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科技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腳踏實地”,是指做任何一個門類的科研工作,都需要基礎(chǔ)堅實,樹大根深,踏踏實實,才能在前人成就的基礎(chǔ)上,提出新的問題;“上下求索”,是指在全面了解背景的基礎(chǔ)上,探求關(guān)鍵性問題,加以突破;“踐行夢想”,則是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夢想,擔當責任,奮斗終身,力求創(chuàng)新發(fā)展!
“我們要飛得更遠,我們也有能力飛得更遠!”對于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未來,歐陽自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