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明繪畫療法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特點優(yōu)勢,論述繪畫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心理輔導、個案心理咨詢中的應用方法,并提出在應用中的注意事項,以期更好地開展適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繪畫療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B-0096-03
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個體通過繪畫形式自由表達情感,并在繪畫過程中使負面情緒得以宣泄,從而達到重建自我、人格整合的心理診斷與治療方法。
中學生處于成長中的青春期,生理的急劇變化對心理發(fā)展帶來巨大影響,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但自身還不成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中學生不善于或不樂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同時又希望能獲得關心和理解,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困擾和不良行為,比如厭學、考試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易受同伴影響、抗挫折能力差、易產生消極情緒等。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咨詢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腦功能一側化和心理投射象征理論,具體分述如下:
(一)腦功能一側化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兩半球存在功能一側化。大部分人言語功能由左半腦控制。左半腦與邏輯理解、判斷推理、運算等活動有關,思維方式具有連續(xù)性和分析性。右半球的主導功能是空間和形象思維,對音樂節(jié)奏、圖形識別、情緒的表達和識別起主要作用,思維方式具有整體性和直覺性。繪畫等形象思維活動和情緒表達同屬于右半球的主導功能。在處理情緒情感、創(chuàng)傷體驗等以情緒困擾為主的心理問題時繪畫創(chuàng)作顯示出獨特優(yōu)勢。
(二)心理投射與象征
心理投射理論是繪畫療法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精神分析流派中,投射被認為是一種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質或者態(tài)度無意識地歸咎于另一個人,或者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藝術形式、夢、幻覺、妄想等都可理解為心理投射的產物。
繪畫本身具有符號性和象征性。個體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會自然地進行一些聯想和回憶,這使繪畫具有了象征性。這種象征包容了個體經驗,使?jié)撘庾R直接自我表達,反映深層次的情緒、動機、沖突、價值觀等,有時也將早期記憶中被壓抑的內容釋放。個體的心理沖突越壓抑,使用語言將其表達越困難,于是繪畫成為可能探索潛意識的一種工具。
二、繪畫療法的特點及優(yōu)勢
使用繪畫療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下特點和優(yōu)勢:
(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中學生處在青春期,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獲得別人的尊重。在學校里,有部分學生是班主任、老師或者家長強制要求來參加心理咨詢的,由于本身就有抗拒,對咨詢并不配合。繪畫創(chuàng)作是心理老師和來訪學生一起進行的活動,在咨訪之間建立起了一個相互連接的橋梁。繪畫形式降低學生的防御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特別是一些學生被家長或老師說教多次以后,繪畫的新穎形式容易打開他們心扉,訴說自己的心理困惑。
(二)有利于緩和心理沖突和調節(jié)負面情緒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之一,能夠反映學生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在繪畫過程中學生可將自己的內心沖突、復雜感情充分表達出來。中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豐富,繪畫活動可以有效調節(jié)和宣泄學生情緒。學生通過繪畫過程的整體布局、涂鴉勾勒、顏色搭配使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使情緒和認知上的沖突得到緩和。同時,繪畫收集的信息比一般談話收集的信息更豐富,也能更深層次地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以便心理老師進一步輔導。
(三)有利于提高自我認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面對復雜的心理問題,老師或家長,包括學生自己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對問題的實質作深層認識。在繪畫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無形、抽象的心理問題有形化、具體化。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了解內在的自我,釋放壓抑的自我,重建真實的自我。通過繪畫后的交流分享,使學生關注內在、梳理情感、緩解沖突、提高自尊、提高自我認識,從而發(fā)掘自身心理潛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繪畫療法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主題靈活設置繪畫活動。繪畫活動可以作為一節(jié)課的主要活動載體,也可作為一個輔助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在考試焦慮和學習壓力輔導課設計《雨中人》《如果奇跡發(fā)生》等繪畫內容;在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輔導中可以使用《我的自畫像》《HTP 房樹人》《樹木人格圖》等內容;在升學適應能力輔導中可以使用《我心目中的學?!贰段液臀业呐笥褌儭返葍热?在時間管理和生涯規(guī)劃輔導中可使用《生命彩虹》《時間大轉盤》等內容。
以初中一年級進行的自我認識《我的自畫像》一課為例,具體的教育過程如下:
1.活動導入:觀看視頻,激活思維
組織學生觀看視頻《自畫像》,請學生分享觀看視頻后的感受和所受的啟發(fā),從而引出自我認識的概念。
〖設計意圖〗使用視頻喚醒學生的情緒,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堂的動機。使用一個非常貼切的視頻來引出自我概念以及認識自己的方法,為下階段的活動做準備。
2.主題活動:我畫我心,欣賞自我
〖活動準備〗每人一張白紙,彩筆、鉛筆若干。
〖活動要求〗讓學生畫一幅自畫像。可以用人物、動物、植物、事物等來代表自我。自我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理想的。可以按時間線畫: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
〖活動的引導〗(1)使用已有的畫作來引導學生尋找積極的向上的自我。(2)老師要參與其中畫一幅自畫像,并進行適當的自我暴露。
3.體驗分享:我話我心
請學生展示自己的畫作,并和大家分享體驗。
〖設計意圖〗這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希望學生在教師和同學的引導下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當中,將“我”的焦點聚集到未來積極的方向上,讓自身獲得力量和自信。
(二)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應用
在團體輔導中,可根據輔導的不同階段設置繪畫流程,個體繪畫和團體創(chuàng)作等形式都可以。團體輔導初期可以用讓每個團隊成員展示自畫像的形式來互相認識,以取得“破冰”效果,如《接力繪畫》。可以分小組或全體成員一起完成一幅作品,建立互信,形成良好的團體氛圍;也可以在團體工作階段集體創(chuàng)作來了解自我的內在,認識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加深對團體和自身的理解。在團體結束階段,讓學生將個體在繪畫中的感受和收獲分享給其他成員,讓每個成員都能分享到其他成員參加團體活動的感受、收獲、反思和成長,這樣效果會很好;或者安排團體創(chuàng)作一幅愿景圖,比如,《團隊樹》《成長手印》等,用于總結和鞏固團體輔導的效果。以筆者在某班級開展的“心理成長營”結束階段中團體創(chuàng)作《團隊樹》為例,說明如下:
【活動名稱】團隊樹
1.活動目標:總結活動經驗,增強成員間相互支持,提高團隊的凝聚力,鞏固輔導效果。
工具:2B 鉛筆、24 色彩色鉛筆、60 cm×80 cm 海報紙、橡皮。
2.實施過程:每位成員選擇一種特定顏色的筆,游戲全程只能使用該種顏色作畫。告知學生把在本次輔導活動中的感受、理解等畫成一棵樹。海報紙輪流發(fā)給每人,自由作畫 1 分鐘,然后在領導者的提示下順時針方向,傳給下一位成員,依次進行下去,直至原來的紙又傳回到自己手中為止。如果對作品滿意,那么游戲結束;如果對作品不滿意那么可繼續(xù)下一輪繪畫。成員輪流分享自己對畫的貢獻,以及對其他成員添加的繪畫作品的感受。
(三)在個案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在學生的個案心理咨詢中,可以讓學生自主繪畫。心理老師對繪畫主題和內容可以不做限制,如《自由涂鴉》《非有利手涂鴉》等;也可以規(guī)定繪畫主題或給出一部分指定內容讓學生繪畫,如《HTP 房樹人測驗》《樹木—人格》《自畫像》《雨中人》等。
在筆者實際咨詢中,使用《樹木—人格》圖會較多。具體的操作是,準備一張 A4 大小的白紙,2B 鉛筆。指導語:“請畫一棵樹,盡力畫好就可以,沒有時間限制?!?/p>
心理老師通過繪畫的畫面大小、畫面位置、用筆力度、線條特征、樹干、樹冠、樹根、樹枝、樹葉、果實、對稱性、傷疤、所在季節(jié)、地平線、附加物以及繪畫過程來進行初步診斷和評估。在《樹木人格》中,如果畫面非常大,那么有可能是一種攻擊性傾向或外在的防御機制表現;如果畫面非常小,那么可能是自我評價較低、拘謹、缺乏安全感等。在繪畫的過程中,最先畫的部位或者內容是作畫者最關注的。如果有很多擦涂的痕跡,那么表明學生可能是有猶豫不決、追求完美、對自我不滿、隱藏自我的特質;如果學生用很長時間完成一個簡單的繪畫內容,那么表明學生對表現真實的自我有顧慮等。
繪畫結束,心理老師可通過繪畫作品收集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情感需求、來訪動機等一般資料。心理老師還需就繪畫動機、繪畫的內容、繪畫時的狀態(tài)和情緒進行交流與溝通,以便形成有效的治療策略。
四、運用繪畫療法要注意的事項
(一)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前提
良好的心理咨詢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中學生處在青春期,人際關系敏感,良好的咨訪關系更顯重要。由于學校的特殊性,心理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來訪學生,創(chuàng)設支持性的咨詢環(huán)境。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系,學生才愿意降低抗拒、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提高咨詢治療的有效性。
(二)以學生為中心,切勿先入為主野蠻分析
繪畫過程是學生對自我內心的呈現和情緒的宣泄過程,繪畫作品受到學生的性格特征、對繪畫的認知態(tài)度的影響。此時此地的心理狀態(tài),是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影響的反映。繪畫完成后讓學生對繪畫動機、繪畫過程和繪畫作品做進一步的解讀和分析,使學生更加了解自我,激發(fā)自我療愈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心理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將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學生的作品中,切勿先入為主野蠻分析。
(三)注意繪畫療法的適用性
繪畫療法在個案咨詢中,對于不善于表達的、家長或者班主任要求參加咨詢的、有權威人物在場陪同的、對咨詢有抗拒的來訪學生來說,適用性更強。
在具體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繪畫療法的適用性。繪畫療法在處理情緒障礙、創(chuàng)傷體驗等以情緒困擾為主的心理問題時具有優(yōu)勢。在對不合理認知、行為障礙、人際關系所引起的心理問題時,需結合如認知行為療法、沙盤游戲、家庭治療等其他咨詢方法,以提高咨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需強調不是專業(yè)美術課
進行繪畫活動之前,為了打消學生顧慮,心理老師需要和學生講清楚這不是專業(yè)美術課,不要求展現繪畫功底或技巧,畫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即可。團體繪畫時特別強調的是,要求學生之間互相尊重,不相互觀看,也不隨意評價,要營造良好的作畫氛圍。
總之,繪畫療法有其自身獨特優(yōu)勢,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恰當運用繪畫療法,可為學生更好地表達情緒、了解自我提供有效途徑,同時也為老師了解學生、走近學生提供了工具,有助于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Lisa B.Moschiai.繪畫心理治療:對困難來訪者的藝術治療[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2]嚴文華.心理畫外音[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丁志龍(1985— ),男,漢族,籍貫河北任縣,本科,理學學士學位,中學一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就職于南寧市三美學校,研究方向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考心理輔導。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