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臣,孫 朋
(宿州學院環(huán)境與測繪工程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地球在自轉過程中,自轉軸的位置相對于地球本身會發(fā)生變化,進而引發(fā)地極運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極移。極移是天文研究、大地測量、衛(wèi)星導航等領域不可缺少的參數(shù)[1-3]。當前主要有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NSS)、衛(wèi)星激光測距(SLR)、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等技術來測定極移,但由于高精度極移參數(shù)解算復雜,不能實時獲取,所以只能通過預報的方式獲得高精度極移數(shù)據[4-7]。
極移預報模型較多,主要有最小二乘外推(LS)模型、最小二乘外推和自回歸組合(LS+AR)模型、神經網絡模型和聯(lián)合角動量模型等[8-12]。但由地球自轉參數(shù)預測方案比較大會戰(zhàn)(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Prediction Comparison Campaign,EOP PCC)可知,沒有一種模型適合所有間隔的預報,但LS+AR模型對短期預報效果較優(yōu)[13]。
利用LS+AR模型對極移進行短期預報時,將極移分解為趨勢項、周期項和殘差項,分別進行預報,各項預報之和即為極移預報值。由于地球上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導致了極移部分周期項的振幅和相位變化具有一定的無規(guī)律性[14],同時考慮到Kalman濾波的諸多優(yōu)點,本文將其引入到LS+AR組合模型中對預報模型進行修正,結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預報精度優(yōu)于LS+AR模型。
LS+AR模型是EOP PCC活動所認可的極移短期預報較優(yōu)的方法,首先使用LS模型對極移序列的趨勢項及周期項進行擬合,與原始序列對比得到殘差項,然后再使用AR模型對殘差項進行建模預報,兩者預報之和即為最終預報結果[15]。
極移受到較多激發(fā)源的影響,對極移序列進行分析可知,其主要由趨勢項和周期項組成,趨勢項滿足線性變化,周期項主要受Chandler項、周年項和半周年項影響,故對極移序列可構建LS模型:
其中,ai、bi為趨勢項擬合系數(shù),ci、di、ei為周期項的振幅,P1、P2、P3分別為Chandler項、周年項和半周年項的周期,t為時間。
式(1)可簡化為
其中,L表示極移序列值,B表示系數(shù)矩陣,X表示待求參數(shù)。
B、X分別表示為
利用最小二乘計算公式即可求得參數(shù)X:
AR模型建模簡單,主要利用序列內部的相關性進行建模預報,其基本形式可表示為
其中,z為原始序列,φi為AR模型系數(shù),εt為t時刻的白噪聲,P為模型階數(shù)。
AR模型預報精度受模型階數(shù)p的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模型階數(shù)越高,模型包含的信息越多,預報精度越好,但當階數(shù)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xiàn)較多無用信息導致預報精度下降,因此需要一種合理的方法來確定模型階數(shù)。
常用定階方法有AIC準則和BIC準則,AIC準則和BIC準則均在模型中引入了與模型參數(shù)個數(shù)相關的懲罰項,以達到降低模型參數(shù)、避免過擬合的目的。但是AIC準則在樣本數(shù)據量較大時,通常會失效,因為似然函數(shù)值較大,超過了模型參數(shù)的影響,而在BIC準則中加大了與模型參數(shù)個數(shù)相關的懲罰力度,在樣本數(shù)量較大時,可有效控制模型的復雜度,即模型參數(shù)的個數(shù)。因此,本文采用BIC準則確定模型階數(shù)。
BIC準則定義為[16]:
其中,p為模型參數(shù)個數(shù),n為樣本量,L為似然函數(shù)。
Kalman濾波計算簡單,可對包含隨機誤差的線性動態(tài)系統(tǒng)進行最優(yōu)估計[17],本文將Kalman濾波帶入到AR模型中,對AR模型預報結果進行修正。
由Kalman濾波狀態(tài)預測方程和公式(4)可得:
其中,Xt表示t時刻的狀態(tài)向量,A為狀態(tài)轉移矩陣,?表示系統(tǒng)噪聲向量,z表示觀測向量,,ε表示觀測噪聲向量。
由LS外推之后得到的殘差項為平穩(wěn)的隨機序列,且觀測噪聲向量和系統(tǒng)噪聲向量均為白噪聲,故狀態(tài)轉移矩陣A和噪聲向量的方差矩陣D?、Dε均可定義成單位陣。
狀態(tài)向量最優(yōu)估值的計算過程可表示如下。
(1)計算誤差矩陣預測方差:
(2)計算濾波增益:
(3)狀態(tài)向量最優(yōu)估值計算:
(4)誤差矩陣更新:
公式(6)~(10)表示了Kalman濾波對AR模型參數(shù)求解過程的修正方式,利用修正之后的參數(shù)即可對LS模型的殘差項實時構建AR模型進行預報,該模型記為LS+AR+KF模型。
本文采用平均絕對誤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對極移短期預報精度進行評價,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i為預報跨度,j=1,2,…,n為預報期數(shù),P為極移預報值,O為極移觀測值。
本文實驗所用數(shù)據來源于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IERS)發(fā)布的EOP 08C04序列(http://hpiers.obspm.fr/eoppc/eop/eopc04/eopc04.62-now),序列包含從1962年至今、數(shù)據采樣間隔為1天的全部極移數(shù)據。考慮到極移測定精度的不斷提高,選取1998年01月01日至2018年01月01日期間的極移序列作為實驗數(shù)據,以10年長度的極移序列作為原始序列建模預報之后30天的極移數(shù)據,每期預報間隔30天,共預報121期,采用MAE對預報精度進行評價。為驗證加入Kalman濾波修正之后的預報精度,將其與LS+AR模型及EOP PCC活動預報精度對比,圖1給出了EOP PCC活動極移的短期預報結果,圖2和圖3給出了LS+AR模型和LS+AR+KF模型的預報結果。
通過分析可知:
(1)LS+AR+KF模型預報精度優(yōu)于LS+AR模型,且隨著預報時間的增加,精度提高明顯;
(2)EOP PCC活動對極移X方向(PMX)預報1天的精度多在0.5~1.0mas內,對極移Y方向(PMY)預報1天的精度多在0.4~1.0mas內,LS+AR模型與LS+AR+KF模型對PMX和PMY預報1天的精度分別為0.283mas和0.281mas,精度明顯優(yōu)于EOP PCC活動結果,原因在于所用建模數(shù)據的精度較高,且建模序列長度選用10年的,建模精度較高;
(3)EOP PCC活動預報的PMX在10天跨度內,精度多在3.3~5.0mas內,預報的PMY在10天跨度內,精度多在1.6~3.6mas內,LS+AR模型與LS+AR+KF模型對PMX和PMY預報10天的精度分別為 3.353mas、3.287mas和 2.176mas、2.035mas,LS+AR+KF模型預報精度優(yōu)于EOP PCC活動中的大多數(shù)方法;
(4)EOP PCC活動預報的PMX在30天跨度內,精度多在8.0~14.0mas內,預報的PMY在30天跨度內,精度多在4.0~12.0mas內,LS+AR模型與LS+AR+KF模型對PMX和PMY預報30天的精度分別為11.514mas、8.527mas 和7.818mas、5.094mas,LS+AR+KF模型預報精度優(yōu)于EOP PCC活動中的大多數(shù)方法,且LS+AR+KF模型與LS+AR模型相比較,預報30天的PMX和PMY精度分別提高25.94%和34.85%。
圖1 EOP PCC活動預報結果
圖2 兩種方案預報10天精度對比
圖3 兩種方案預報30天精度對比
針對極移序列具有時變性的特點,在傳統(tǒng)LS+AR模型中引入Kalman濾波對預報結果進行修正,實驗結果表明,添加Kalman濾波之后的修正模型較LS+AR模型預報精度有所提高,且隨著預報時間的增加,精度提高明顯,并且優(yōu)于EOP PCC活動中大部分模型的預報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