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齊雪艷
摘 要:新課標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體現(xiàn)了古詩詞對人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古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應發(fā)揮其在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的發(fā)展,重新思考當前的中學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教學;中學語文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生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币髮W生不僅要有較高的審美鑒賞水平,還要開拓欣賞文學的眼界,通過欣賞文學作品不斷豐富情感世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試圖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四個層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度”展幵討論,針對當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固定式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的傾向,造成忽視學生的閱讀品味,缺乏美的欣賞,情感的體悟,詩歌意境的感悟等問題提改進建議,以期改變當前古詩詞教學的生態(tài)圈。
一、在言語中感悟語言魅力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言,“在語文教學中,言語形式是‘綱’,而其他皆為‘目’目,綱舉才能目張”。古詩詞作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言語表達方式,用限的言語表達著無限的情感價值;語言的特性是音樂性、抒情性、跳躍性以及多義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古詩詞的言語教學應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一)感知音韻美
音韻美,指的是音韻和諧。主要指詩歌語句之間的節(jié)奏、音韻、平仄、粘對、拗救等格律。在詩歌的吟誦中教會學生發(fā)音、停頓、重音、語氣等方面的技巧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聲音與情感的契合,使詩歌在吟誦過程充滿美感。在古詩詞教學中,老師要設計誦讀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感受古詩詞是節(jié)奏美。
(二)分析詞匯美
詞匯美,指用最精煉的字詞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鍛字煉句是詩歌鑒賞的基本內(nèi)容。古詩詞鑒賞最常見的練字說就是“詩眼”?!霸娧邸?,即詩歌中最能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因此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除了包含語言的積累和整合、語感和語理的獲得外,還需加強學生對于古詩詞語言的運用。
(三)欣賞形態(tài)美
形態(tài)美,也被稱為建筑美。通常是以修辭手法的方式呈現(xiàn)比如:修辭、比興、象征、用典等表現(xiàn)手法是詩歌最常用的技巧。這些修辭手法使詩歌具有結構的美感,增強了詩歌語言的形象性,使詩歌更加聲入人心。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把這些關注點明晰化,引導學生在結構形式的分析中提升語言應用的能力。
二、在想象中鍛煉思維品質
維珂曾在《新科學》中指出:“詩人就是憑想象來創(chuàng)造的人,詩性思維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或說想象性的思維。”詩性思維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詩性思維是指感性的、非邏輯性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既存在于詩中又是與詩同體的,貫穿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始終。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古詩詞意象中的詩性思維以語言的形式講述給學生,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鍛煉思維品質。中學階段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chǎn)生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與聯(lián)想,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抽象的邏輯思維,學生只有通過發(fā)散思維,聯(lián)系已學過的相關詞匯來體會具體是意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實現(xiàn)認知過程中情感和思維的雙重結合,從而自然地形成一種“意會”知識。
三、在感悟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學生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與審美鑒賞能力,并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構成要素包括體驗與感悟、理解與鑒賞、表現(xiàn)與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正是通過對詩詞的鑒賞與體悟來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審美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一)探究詩歌意象意境美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古詩詞是一種兼具形象與情感的藝術。在古詩詞的鑒賞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詞的意象,以日常積累、聯(lián)想、想象的方式鑒賞詩詞意象,體會意象的豐富性感受獨特的審美形象傾向和情感內(nèi)涵。古詩詞鑒賞要借助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價值,透過意象捕捉詩歌的意境美。
(二)探究詩歌人文價值觀
古詩詞中蘊含著的豐富的人文價值觀。如岳飛的“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屈原的《離騷》,杜甫、文天祥等人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李白不慕權貴,瀟灑豁達的高貴品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簡單真率。翻開古典詩詞良善、堅毅、仁愛、和諧等均在其中。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古詩詞教學要發(fā)揮其本身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在傳承中落實文化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樹立文化自信的話題,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途徑之一,要發(fā)掘古詩詞背后巨大的文化價值,是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中學生成為古詩詞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
(一)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美
古詩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nèi)容,而誦讀則是古詩詞教學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誦讀讓學生穿越古今,體會古詩的抑揚頓挫美,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豐富學生的情感與思維,體會古詩的審美意識,逐漸培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的熱情。
(二)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興趣
文化興則國運興,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傳承要一代接著一代干,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上下功夫。教師可在課堂上利用網(wǎng)絡播放“經(jīng)典永流傳”“古詩詞大會”等的相關片段,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充分利用課內(nèi)輻射課外的方式,引發(fā)學生閱讀大量的古典文化書籍,提升文化素養(yǎng),同時要尋找古典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的平衡點,培育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離不開詩詞,包括字詞的音形義、語句和段落中的修辭運用、篇章的結構和主題渲染等。古詩詞教學要立足于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方面的培養(yǎng),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項目基金:《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學范式的變革與實踐》批準號:JGKC17128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董宏偉.“詩眼”:洞察詩意的窗口[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0(9).
[3]高青.古典詩詞中的“典故”解讀與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11(11).
[4]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44.
[5]潘慶玉.富有想象力的課堂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第一作者簡介:王娜(1994—)女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人文分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研究
第二作者簡介:齊雪艷(1977—)伊犁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