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身在魚米之鄉(xiāng)的蘇州人,似乎對糯米制成的食物有著一種特別的偏愛。一年四季品種不斷的糕團就是最好的證明。
時值夏季,清爽可口的炒肉團子正是老蘇州餐桌上的貴賓。
作為蘇州獨有的夏季糕團,炒肉團子色白如玉,柔軟粘潤,餡大鹵多,清鮮可口,并且季節(jié)性強,被稱為“糕團皇后”??梢娖漕佒岛蛯嵙Α?/p>
既然是“皇后”,必然有著尊貴之處。6月9日,雙塔街道第二聯(lián)合工作站邀請了近水樓的師傅張宇峰,向居民當場演示了一套“糕團皇后”的“打造術(shù)”。
蘇州人吃東西,從不走簡單粗陋的路線。一向只有更精致,沒有最精致。這4塊錢一個的炒肉團子,即便價格親民,制作起來也毫不例外地透著講究。
精細地熬餡料
既然是“皇后”,首先肚子里要有料,還要有好料。人們在炎熱的夏日愛炒肉團子,正是因為它餡料豐富,有葷有素,一只下去,啥元素都有了,完全可以代替正餐。同時這餡料帶來的口感,完全符合蘇州人追求的關(guān)鍵詞——鮮。鮮,還不膩,正是與配料的選擇和炒制的手法有關(guān)。
傳說中炒肉團子的餡料包含著三葷四素。三葷:鮮豬肉、開洋、蝦仁。四素:黃花菜、木耳、扁尖、筍丁?,F(xiàn)在許多糕團店都不再添加筍丁,用的是三葷三素的配方。
餡料洗好、剁好,先別急著炒。要把香味和鮮味都吊出來就需要正確的步驟。菜籽油下鍋,加熱后先下蔥蒜,把油爆香。再將蔥蒜撈出,畢竟它們可不能出現(xiàn)在餡料隊伍里。
然后下黃花菜,把它特有的味道炒出來,再加豬肉炒,之后依次下木耳、開洋,扁尖要最后放,畢竟是腌過的食材,燒久了會咸。
這炒肉團子的餡料炒出來還有些眼熟,和蘇式面里“炒肉面”上的面澆頭倒是有好幾份相似。大概蘇州人“吊鮮”的功夫就是這么一脈相承。
炒,只是做餡料的第一步。下一個重點,是熬。餡料熬入味了,湯也熬鮮了。許多人都不知道,吃炒肉團子時那最后一勺澆上的湯,正是這制作餡料時熬出的汁。原湯配原食,味道得到巧妙的平衡,食材的精華也沒浪費。這湯天一涼就容易凝固,所以炒肉團子更是只能在夏天推出。
耐心地“凹造型”
成為“皇后”的另一要素肯定是顏值。炒肉團子這色如白玉的外表,正是源自于對皮的講究。
首先,水磨粉與梗米粉按比例調(diào)配好。師傅對比例都做到心中有數(shù),粉不同,口感也會大受影響。新糯米就比陳糯米更有黏性,若是今天店里進的是新糯米,師傅就會“手下留情”,給梗米粉更多空間。調(diào)好的粉篩勻后,上籠蒸。
熟米粉蒸熟了,就要拿出來兌水不斷揉。不能用冷水,要用溫水;不能急躁,要有耐心不停揉。糕點師傅的這雙手,既不怕燙又有力,都是練出來的。揉到成型,以經(jīng)驗確認不會粘牙,就刷上一層菜籽油,準備包團子。
做出炒肉團子的造型是個藝術(shù)活兒。捏上一塊粉團,壓扁、壓圓,在中心放上滿滿一勺餡料,托起,雙手合力,旋轉(zhuǎn)出一個球型。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有些像捏包子,但下一步,就不同了。這力使到團子口,要立刻收住。炒肉團子是不收口的,甚至要把它敞開捏成一個太極圖形。兩個開口大有用處:一個放蝦仁,“扎臺形”;另一個之后澆入湯汁,畫龍點睛。
時不我待地吃
吃炒肉團子,最好的時機就是現(xiàn)吃。師傅剛捏出來,立刻澆上湯汁,食客一只手接過,大口咬下。湯汁的鮮味、團子皮的韌度、餡料的豐富層次達到一個完美的狀態(tài)。不過現(xiàn)在人們大多是打包好了帶回家慢慢吃。貼心的師傅會將湯汁另外打包好,食客回家直接澆上即可。團子過早澆上湯,一是天熱容易餿,二是皮就爛了,口感大打折扣。所以選擇炒肉團子店的時候可以先站在旁邊暗中觀察:直接澆湯讓顧客帶走的店家不要買,這是不懂炒肉團子的奧義!
有時候團子買多了吃不掉,冰箱里放了一晚怎么辦?張宇峰給了個辦法,千萬不要蒸,微波爐“?!?0秒即可。
吃上炒肉團子,那就是吃上夏天的滋味了。蘇州的糕團店也講究時令,拿近水樓來說,炒肉團子五月中上市,熱銷一個夏天,十月下市。之后蘿卜絲團子緊緊跟上。賣到十二月份,店里的“角兒”就變成了桂花糖年糕和豬油年糕。等開了春,青團子上市。再到五月,“皇后娘娘出宮”,又是一個輪回。
最近的周末,張宇峰一天能賣掉幾百只炒肉團子。但他說,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人們買起來也只是“略有瘋狂”。去年這個時候,店門口的長隊能從上午6點排到下午2點,店里忙到用“恐怖”來形容。想想也有道理,都說物以稀為貴,這唯有在蘇州出現(xiàn),又唯有在夏季推出的炒肉團子,就是能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一早爬起來,扇著扇子,眼睛亮晶晶地來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