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陳蕃是東漢晚期名臣。他所處的時代,天子昏庸,忠奸顛倒;外戚專權(quán),宦官橫行;臟官污吏,遍布國中;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而陳蕃呢?少有大志,掃除天下;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清正廉潔,忠心赤膽;不避生死,犯顏直諫。這樣的品質(zhì)和性格,遇到了這樣的時代,真是“生逢其時”,他悲壯的一生也就這樣注定了。
陳蕃任尚書時,零陵、桂陽兩郡“山賊為害”。什么山賊呀?乃是農(nóng)民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罷了。朝中公卿緊急商議對策,最后決定派軍隊(duì)前去鎮(zhèn)壓。陳蕃極力反對這種做法,說:漢朝立國初期,海內(nèi)人民如釋重負(fù),“撫養(yǎng)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這些人為什么要造反?乃是當(dāng)?shù)毓倮糌澪郾┡霸斐傻摹.?dāng)務(wù)之急不是派兵鎮(zhèn)壓,而是速派官員前去兩郡明查暗訪,牧守令長若為政暴戾,殘害百姓,應(yīng)立即查辦。另選清賢奉公、懂得法治、愛護(hù)百姓的人取而代之,“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彌息矣”。
陳蕃的辦法無疑比眾人的鎮(zhèn)壓要高明許多。然而,滿朝文武就只有他一個人懂的這個道理?非也,提出鎮(zhèn)壓的眾人,要么是怕字當(dāng)頭,不敢得罪人;要么是與兩郡墨官是“利益共同體”。鎮(zhèn)壓既可保住貪官和其利益,又可把憤怒和反抗的受害群眾消滅掉,不留任何搜刮的痕跡,真是“兩全其美”。哪管什么百姓死活、人心得失和國家安危。
因此,陳蕃提出的懲貪舉賢之策,首先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思維,而是巨大的勇氣。不但不怕得罪兩郡守宰,而且還要不怕得罪朝中權(quán)貴。此議最后還是惹了禍,皇帝身邊的寵臣大怒,隨之將陳蕃趕出京城,貶到豫章郡擔(dān)任太守去了。
陳蕃匡扶社稷的主要手段還是諫諍。
延熹二年九月,桓帝與宦官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等5人密謀,除掉了盤踞朝廷多年的梁冀及其黨羽。之后這5人個個封侯,成了當(dāng)時新的超級政治暴發(fā)戶,其他宦官多也飛黃騰達(dá)。這些人在朝中大搖大擺,鼻孔朝天,天下無人敢惹。
白馬縣令李云對此憂心忡忡,“憂國將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書”,說:“今官位錯亂,小人諂進(jìn),財(cái)貨公行,政化日損?!被傅坶喓蟠笈?,將李云下獄。時任大鴻臚的陳蕃,上書救之,曰:李云所言雖然冒犯了陛下,但“其意歸于忠國而已”,今日殺了李云,恐怕“剖心之譏”將會在世上傳得沸沸揚(yáng)揚(yáng),也不利于您的形象,“故敢觸龍鱗,冒昧以請”?;傅壑肛?zé)陳蕃多管閑事,一怒之下將其撤職,“免歸田里”,讓他回老家種田去了。
這幫閹人嘗到了權(quán)力的甜頭后,一發(fā)而不可收,其“雞犬”都跟著“升天”了,在州縣做了顯官。他們暴戾恣睢,橫行霸道。徐璜的侄兒徐宣,擔(dān)任下邳縣令后,想霸占汝南郡太守李暠的女兒,但遭到對方拒絕。徐宣便率吏卒闖進(jìn)李府,將李暠的女兒搶到家中,以箭射該女為游戲,將她殺死。東海國宰相黃浮聞聽后拍案而起,立即逮捕了徐宣并將他綁赴街市斬首。
這些令人發(fā)指的殘暴行徑在各州縣相繼發(fā)生,但各地也出了數(shù)位像黃浮這樣的“包公”,比如山陽郡太守翟超、南陽郡太守成瑨等,也都處決了本土的“徐宣”。于是,徐璜們坐不住了,認(rèn)為這是“犯上作亂”,一起向桓帝訴冤?;杪樀膭⒅静环趾诎?,將黃浮、翟超等人一起下獄治罪。
陳蕃短期當(dāng)了一段農(nóng)民后,又被召回出任太尉。此刻,他仍然一腔熱血,與司徒胡廣、司空劉茂聯(lián)名上書,勸諫桓帝赦免他們?;傅劢幼嗪蠛懿桓吲d,奸佞趁機(jī)彈劾兩人。
胡廣、劉茂見勢不妙趕快閉嘴退出,而陳蕃則單獨(dú)上書,說:今寇賊在外,但不過是人體四肢之疾;而內(nèi)政不理,才是心腹之患。為此,“臣寢不能寐,食不能飽,實(shí)憂左右日親,忠言日疏,內(nèi)患漸積,外難方深”。他又講打江山的艱難,守江山的不易;講梁冀把持朝政時,“毒遍海內(nèi)”的慘痛教訓(xùn);講成瑨他們難能可貴的一片忠心;講光武帝重賞“強(qiáng)項(xiàng)令”董宣的故事;講眼下宦官及左右親信的險(xiǎn)惡用心。最后,他勸桓帝應(yīng)切斷宦官參政之路,任用尚書臺和朝廷大臣,精心挑選清廉高潔之士,斥黜佞邪,重用賢良,“如是天和于上,地洽于下,休禎符瑞,豈遠(yuǎn)乎哉”。
桓帝聽后不予采納,宦官知后彈冠相慶,至此閹黨更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陳蕃的處境愈加險(xiǎn)惡,只是礙于他的聲望和地位,宦官們還不敢輕易對他下毒手。
忠良一個個被處死,陳蕃五內(nèi)俱焚。然而,更大面積的殘酷迫害又接踵而至。司隸校尉李膺,是朝中抵抗邪惡勢力的一面旗幟,故宦官對他恨之入骨,他們唆使幾個無賴狀告李膺,說他蓄養(yǎng)太學(xué)游士,結(jié)黨營私;“誹訕朝廷,疑亂風(fēng)俗”??傊_列了一大堆足以致死的罪名?;傅巯略t逮捕李膺和其“同黨”杜密、范滂等二百余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逮捕的公文到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時,陳蕃拒絕簽字,直接將詔書退回。說:這次所搜捕的,“皆海內(nèi)人譽(yù),憂國忠公”之臣。陳蕃膽量很大,皆源其護(hù)賢心切?;傅墼桨l(fā)憤怒,繞過三府直接下令逮捕了李膺及其“同黨”。這些人入獄后,舉國愕然,天下震驚,西州豪杰、度遼將軍皇甫歸,以在獄外為恥,憤然上書自證曾阿附黨人要求進(jìn)監(jiān)。可見桓帝的逮捕令是多么的荒唐和不得人心!
陳蕃“抗旨”沒有奏效,只能繼續(xù)上奏,說:臣聞賢明之君,信賴輔佐大臣;亡國之主,諱聞?wù)嬖捴毖?,“故湯武雖圣,而興于伊呂;桀紂迷惑,亡在失人”。李膺等人,“正身無玷,死心社稷”。因“以忠忤旨”,目前遭嚴(yán)刑拷打,有的被禁錮隔絕,或死徙非所?!叭煜轮冢@盲一世之人,與焚書坑儒,何以為異”。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待好人何以如此刻???待壞人又何以這般優(yōu)厚?“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圣法,進(jìn)退不可以離道規(guī)。謬言出口,則亂及八方,何況髡無罪于獄,殺無辜于市乎”。臣位列三公,“憂責(zé)深重,不敢尸祿惜生,坐觀成敗。如蒙采錄,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這篇奏章,集勸諫、憂憤和公忠于一體,真有些“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大無畏的獻(xiàn)身精神。然而,桓帝看了卻極度厭惡,找了個借口將陳蕃免職。不過,奏書還是產(chǎn)生了一定效應(yīng),之后竇皇后父親、城門校尉竇武也上書為李膺等人鳴冤,桓帝順勢找了個臺階,下詔釋放了部分黨人。
延熹六年(163年)初秋,桓帝駕臨廣成宛圍獵,陳蕃諫阻,說:天下太平的時候,這樣的事都必須節(jié)制,何況“當(dāng)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哪“三空”呢?“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形勢如此嚴(yán)峻,怎么還有心思去狩獵呢?另外,這幾年朝廷屢屢用兵,四方百姓流離失所,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以待旦之時也”,豈能耀武揚(yáng)威、醉心于車馬馳騁的場面呢?再說,眼下正值“秋前多雨,民始種麥”的時侯,此時令他們?nèi)ヲ?qū)趕禽獸,還要服勞役去修筑道路,“非賢圣恤民之意也”。當(dāng)年齊景公想去瑯邪觀海,晏子說老百姓最厭惡聞旌旗輿馬之音,齊景公便放棄了,望陛下能向齊景公學(xué)習(xí)。
諸如此類的勸諫,貫穿了陳蕃整個仕宦生涯。隨著桓帝與黑暗勢力越來越“合拍”,對朝野賢良的迫害越來越殘酷,他的勸諫也越來越驚心動魄。
漢桓帝死后,漢靈帝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對陳蕃委以重任。陳蕃與大將軍竇武聯(lián)手,欲誅滅中官挽救社稷,然而密謀泄露,宦官提前下手,他們偽造竇太后的命令,先殺了竇武,之后宦官王甫又率兵卒圍住了陳蕃及其屬官。
老臣以近八十歲的年齡,“拔劍斥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圍之?dāng)?shù)十重”,其凜然之氣仍如當(dāng)年。陳蕃被殺后,他的朋友朱震,毅然收殮了他的遺體并予以安葬,還把他的兒子陳逸秘密藏匿。后事發(fā),朱震全家被捕,男女老幼都戴上了刑具。嚴(yán)刑拷打之下,朱震“誓死不言,逸由是得免”。隨著陳蕃的死去,東漢最后一抹曙光,驟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