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輝
明清之際王夫之《宋論》中是這么說的:“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這塊刻有宋太祖趙匡胤遺訓(xùn)的石碑據(jù)說已毀于宋末兵亂,故雖有王夫之這樣的大儒鑿鑿言之,亦無法證其實,自然也無法證其偽。要之,即使這塊石碑不存在,太祖的三條遺訓(xùn)卻是實實在在的,且被后世嗣君視作祖宗家法,基本上得到嚴格遵守,由此成就了一個不同于漢、唐,視漢、唐也不遑多讓的全新的宋朝。
趙匡胤于公元960年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后周柴氏手中奪得政權(quán),做了皇帝。循中國歷史故例,本當(dāng)斬草除根,以絕后患。可趙匡胤終其一生,對柴氏一門優(yōu)禮有加。臨終尚不忘以“政治遺囑”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虧待柴氏后人。后來《水滸傳》中的小旋風(fēng)柴進柴大官人根本不把國家法度放在眼里,靠的也是太祖所遺丹書鐵券。
對異姓旁人尚能如此寬厚仁慈,千載而下,猶讓人懷想高風(fēng)。只可惜悠悠數(shù)千載,趙匡胤這樣的皇帝只是鳳毛麟角。可以拿來和趙匡胤作比的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為爭做皇帝,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禁錮高祖李淵,以“太子、齊王作亂”為名殘殺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胞弟齊王李元吉。
更為殘忍的事情還在其后。據(jù)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記載,太子、齊王伏誅后,他們的兒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親侄兒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xùn)、李承明、李承義、李承業(yè)、李承鸞、李承獎、李承裕、李承度,計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齡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過十五歲,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誅”,可謂“斬盡殺絕”。而高祖李淵其時尚在帝位,坐視其孫伏誅,竟不能援手一救,趙翼由此推論:“高祖亦危極矣?!?/p>
有人提出要把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價和文化評價分開來,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殺侄、逼父是道德評價;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豐功偉績是文化評價。我是斷斷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的。所謂“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賴文化脫離動物的野蠻狀態(tài),人也端賴文化優(yōu)越于低等動物,現(xiàn)在,至親骨肉相殘,且斬盡殺絕,無所不用其極,此舉禽獸尚且不為,為之蒙羞的豈不正是人類的“文化”?“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用罪惡使它鞏固”,這幾乎就是一條歷史定律,趙匡胤的寬仁就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不獨善待前朝王侯子孫,趙匡胤即使是面對平民的“卑賤”的生命亦常懷惻隱與悲憫,以此從不妄開殺端。遣大將曹彬征南唐,臨行不忘以“城破日,不可妄殺一人”戒之,曹彬不解,曰:“兵久無功,不殺不可以立威?!壁w匡胤回答說:“朕寧不得江南,不可輒殺也。”“烈士肝腸名士膽,殺人手段救人心”,這是晚清一代名將彭玉麟的名句。孔子云: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皻⑷耸侄尉热诵摹币痪渑硌┣俟炭僧?dāng)之,趙匡胤亦可當(dāng)之矣。
一部中國歷史,尤其是宋以后的元明清三代,幾乎就是知識分子的血淚史,由此,趙匡胤的“政治遺囑”的第二條“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更堪稱“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的光彩與鋒鑣”(魯迅語)。趙匡胤本人雖是“赳赳武夫”出身,卻厭棄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國策。趙匡胤是唯一一個公開宣示“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皇帝。趙匡胤不僅自己未殺過一個讀書人,還把“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之人”作為“家法”告誡后世子孫。把“不殺讀書人”懸為家法已夠奇怪,更奇怪的是此一“家法”竟能被后世之君基本上嚴格遵守。隨舉一例,事見南宋高文虎《蓼花洲閑錄》:
神宗時,以陜西用兵失利,內(nèi)批出令斬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確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確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確曰:“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鄙铣烈骶弥唬骸翱膳c刺面,配遠惡處?!遍T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殺之?!鄙显唬骸昂喂剩俊痹唬骸笆靠蓺?,不可辱。”上聲色俱厲,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p>
宋神宗趙頊,就是后來支持王安石搞“熙寧變法”的那位,因為陜西對西夏用兵失利,憋了一肚子火,想殺一個負責(zé)漕運的官員,一則殺一儆百,二則解氣。內(nèi)批旨意發(fā)出的次日,神宗問宰相蔡確:“我昨天叫殺的那個人殺了嗎?”宰相蔡確回:“我正要跟陛下說這個事。不殺士人,是祖宗家法,臣不愿在陛下這里破了例?!鄙褡诩毸剂季谩酪粋€人事小,壞祖宗成法責(zé)大,于是說:“那就改為刺面,然后流放到偏遠地方吧?!边@時副宰相章惇說話了:“這樣的話,還不如殺了他。”神宗不解,章惇說:“士可殺而不可辱啊?!鄙褡陂L嘆一聲:難道讓我快意的事一件也做不得嗎?章惇說:這樣的快意事,還是不做的好。筆者當(dāng)年讀到這則史料的時候,為宋神宗那句“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嘆息感喟之余,不禁想到,明清兩朝那些個視取書生性命如同兒戲的皇帝老兒一定納悶死了:趙宋朝這些官家,一輩子殺不得一個臭讀書的,即使位尊九五,復(fù)有何樂!
不殺士大夫、讀書人,遂使有宋一代,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少有的尊重讀書人的朝代。即使是蔡京、賈似道那樣的“陷國危亡”的大奸,亦得以“保其首領(lǐng)于貶所”,有宋一代對士大夫之禮遇可見。王夫之說“終宋之世,文人無歐刀之辟”,絕非妄斷!相應(yīng)地,有宋一代文化藝術(shù)各領(lǐng)域的群星璀璨、空前繁榮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陳寅恪先生就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币簿褪钦f,不是漢,也不是唐,而是宋朝,中華文明發(fā)展到了頂峰。
宋朝的財政不算好,甚至不能算次好,后世對此批評較多。要之,財政收入的多寡并不總是可以拿來作為國家力量的衡量,靠高稅負維持的財政反有“重斂毒民”之弊。趙匡胤本人厲行節(jié)儉,有一次他半夜起來,突然非常想吃羊肝,但想到“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結(jié)果硬是忍住沒吃。與趙匡胤的節(jié)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宋代是歷史上少有的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的朝代,財政、軍事力量雖弱小,但民間的經(jīng)濟活動空前繁榮,民間積累的財富不亞于中國封建歷史上任何所謂“盛世”。這自然跟趙匡胤定下的“不加農(nóng)田之賦”,即不與民爭利、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相關(guān)。
趙匡胤的三條遺訓(xùn)——“以忠厚養(yǎng)前代之子孫,以寬大養(yǎng)士人之正氣,以節(jié)制養(yǎng)百姓之生理……不謂之盛德也不能”,王夫之《宋論》于盛贊趙匡胤的仁慈之余對之亦有精彩分析。自古帝王臨天下,總該有所憑借。其上以德,比如商湯、周文;其次以功,比如漢高、唐高。而趙匡胤“德之無積”,非比商、周,亦無底定天下之功,非比漢、唐?!皺?quán)不重,故不敢以兵威劫遠人;望不隆,故不敢以誅夷待勛舊;學(xué)不夙,故不敢以智慧輕儒素;恩不洽,故不敢以苛法督吏民”,其治天下之密鑰乃一“懼”字,用今天的話來講,叫“敬畏之心”。常懷“敬畏之心”,則“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此太祖雖無“積累之仁”與“赫弈之功”,而猶能“一統(tǒng)天下,底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稱盛治”的原因。
趙匡胤在我心中之所以重要,即在于像他這樣的帝王而兼“暖男”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僅可一見。然趙匡胤在歷史上的聲名遠不如那些武功赫赫之主如漢武帝、唐太宗、朱元璋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的“偃武修文”導(dǎo)致國防力量上的“積弱”,從而屢遭欺侮,最終皇統(tǒng)不繼。這種“譏評”果真成立的話,如何解釋宋朝延祚320年,時間上長于唐朝的290年,也長于后來明朝的276年和清朝的267年?趙宋一朝不愿動刀兵,有時寧愿“花錢買和平”不假。就拿飽受后世詬病的宋真宗朝的“澶淵之盟”來說,其實宋朝是一點也不吃虧的。首先,按諸“盟約”,宋與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視宋為兄,于宋朝國體無大妨;其次,雖說是每年要給契丹歲幣,但這點錢(錢十萬,絹二十萬)和歷年對契丹用兵的花費相比,不值一提,和宋朝通過與契丹之間開展邊境貿(mào)易(榷場)的收益相比,更是九牛一毛。更為重要的是,澶淵之盟換來宋朝和契丹之間120年的和平,而有和平才有發(fā)展,這120年正是宋朝國力蒸蒸日上的時期。
(作者系宿遷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