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2015年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學新教授來我校交流,張教授做了關于對分課堂的報告,聽后深有感觸,覺得找到了一絲將教師從繁重的教學課堂中解脫出來的希望,于是在學校領導和教研組的幫助下,我開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開始進行對分課堂模式的探索。我在高一年級6、7班,高三年級9、11文科班引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現將自己一些研究成果做一個總結。
關鍵詞:對分課堂;歷史教學;探索應用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模式的基本安排。高一、高二年級歷史課每周兩節(jié),高三歷史課每周三節(jié),排除節(jié)日放假、考試等因素,每學期實際教學16周。按照對分模式學生歷史課前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后自己根據課堂所聽內容寫出課堂筆記,并在筆記完成情況下,獨立完成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三個部分,下節(jié)課上課開始后,對筆記上的三部分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小組人數不能多,一般為4到6人適宜,討論時間為15分鐘。討論到時間后如有問題由教師負責解答,如無問題教師總結,然后進入新課學習,以此類推。我在各班通過課堂實踐、學生課堂反映、集體探討等方法分別收集資料,然后根據調研情況和自己的教學實際,在實踐兩個月后,將各年級反饋回來的情況進行總結,如下表:(表中的數字為各班能夠積極參與對分課堂模式的人數)
通過第一階段的實踐和反饋,我們看到對分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很大難度,對分課堂中學生反映不積極,我也與張學新教授進行了交流,將我在對分應用中的問題與其進行了交流,他建議我將對分課堂變成一個個小對分,時間調整為5分鐘左右,我們也通過兩個月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對其進行分析:
另外,我還把對分引進高三復習課和講題課,下面是其教學實踐和學生課堂反饋情況表:
在對分模式探索應用的三年多時間里,對于這種課堂模式所引起的教學課堂變化是能看到的。首先老師會感到很輕松,不在是滿堂灌,一人獨角戲。其次,對分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這種動起來不僅僅表現為與老師的配合,我說你答,而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思考、解決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的動態(tài)反映,這對于提高歷史教學效果還是有一定作用的。雖然參與其中的人數不多,但總比靜悄悄、死氣沉沉的課堂要好的多。第三、學生通過自己寫筆記、自己找問題,幫助隊友答疑解惑,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并激發(fā)出部分人的學習興趣,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獲得,在我們這些普通學生身上能夠體現出來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應對高考是很有幫助的。第四、學生將自己在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與小組成員分享,他們將難以與老師分享的疑問,向倒豆子一樣全部傾到出來,然后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共同分析,最終找出解決的辦法。甚至有的小組成員在給其他同學講解時,所用的語言、方式、思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完美,這不能不令人驚訝,原來孩子們如此優(yōu)秀,一直以來是我們小瞧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許多學生為了能給他人當回老師,不斷去思考、組織、熔煉語言,這對他們的小作文寫作也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對分課堂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大的制約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對分的前提是老師講,學生注意聽,課堂上不做筆記,課后自己去寫筆記。有的學生回家后已經忘了課堂上講的內容,有的學生一聽說要自己寫知識體系就傻眼了,一直以來學生都是使用并記憶老師的知識筆記體系,從沒自己建立過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圖,于是動筆時茫然無所適從,只好把課文照抄了一遍交了上來,這就影響到了后續(xù)學習和學習的有效性。二是對分所設計的三個活動,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是需要一定的學習能力的,尤其是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能獨立思考,這個能力要求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說,要求太高,初中三年歷史學科知識儲備為零,更不要說自己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我們的學生沒有基本的學科素養(yǎng),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這讓他在面對對分的時候很自卑,覺得難度太高了,從而不去參與,這就使我們的課堂變成了兩極,好的能充分表現自己,有的態(tài)度消極。而且我們的學生到了高中,一路走來已經習慣了死讀書、讀死書,他就等著老師給他喂,你要讓他自己動手、動腦,他閑太費事,懶著不動,這種學習習慣也是對分課堂難以對分的一大阻礙。
雖然這條對分模式的道路不好走,探索也僅僅處在初步階段,但我會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去不斷實踐和探索,以期能帶來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魏星.“對分課堂”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9):241.
[2]王洋,劉巧玲.淺析“對分課堂”在中職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