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1935年3月10日,毛澤東在風(fēng)雨夜拿著一盞馬燈穿行在茍壩的小路上。
那天中央政治局開了整天的會,研究標明“萬急”的關(guān)于向打鼓新場前進的建議的電報,毛澤東持反對意見,但多數(shù)與會者贊成攻打打鼓新場,他幾天前才擔(dān)任的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wù)被免。
半夜,毛澤東放心不下,提著馬燈,走過泥濘小路,找周恩來力陳己見,后又說服朱德,終于由政治局繼續(xù)開會改變了部署,其被免職務(wù)也得以恢復(fù)。史實表明,這一決定是正確的,紅軍以靜制動,躲過了堪可滅頂?shù)慕匐y。
數(shù)日之后,政治局會議通過成立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的提議,史稱新“三人團”。至此,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領(lǐng)導(dǎo),特別是軍事領(lǐng)導(dǎo)”的歷史性任務(wù)在茍壩圓滿完成。
時光如梭,85年后,當我追尋紅色印記,站在這棟召開茍壩會議的老宅前,心潮澎湃。那夜,毛澤東是怎樣的不顧個人得失,在困頓中堅持已見,從而挽救了黨和紅軍。
茍壩會議是一段難忘的歷史。茍壩會議陳列館中的一份份歷史文件、一件件珍貴實物再現(xiàn)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茍壩會議陳列館內(nèi),有一尊毛澤東身披外套、提著馬燈疾步行走的雕塑,還原的正是茍壩會議期間毛澤東夜半趕往周恩來住處共商大事的情景。在陳列館里,我看到1935年3月11日發(fā)出的《關(guān)于我軍不進攻新場的指令》靜靜躺在展柜中,“據(jù)昨前兩天情報,猶旅已由西安寨退泮水,如見我大部則續(xù)退新場。滇軍魯旅已到黔西,十二日可至新場,安龔兩旅則跟進。依此,我主力進攻新場已失時機。因為我軍十二日才能到新場,不但將為黔滇兩敵所吸引,且周川兩敵亦將出我側(cè)背,如此轉(zhuǎn)移更難”。落款一個“朱”字。這段緊迫的文字正印證了毛澤東的分析判斷,并向后來人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茍壩風(fēng)云。
如今的茍壩靜謐祥和,已成為人們節(jié)假日體驗紅色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的好去處。白天,可以游匠心園、鄉(xiāng)愁書院、賞田園美景;還可以參觀陳列館、紅軍馬燈館,聽紅軍故事,了解紅軍光輝事跡。入夜,可以看光影秀,讓人身臨其境感受1935年的歷史震撼,感受紅軍精神的偉大。
山環(huán)水繞新茍壩
茍壩是一塊高山環(huán)繞的田壩,東有石牛山,西有崖頭山和銀屏山,北有馬鬃嶺。由馬鬃嶺滲出的地下水,匯成一道溪流,自北向南流,被稱為白臘坎河。
白臘坎河從田壩中間穿過,灌溉著這一片養(yǎng)育了祖祖輩輩茍壩人的土地。河水清澈,在晴朗的天氣,能夠看到水中的魚兒游動。每年春天,茍壩會議會址房前的梨園里花兒盛開,跟遠處的油菜花、桃花匯成一片,煞是好看。
悠長的風(fēng)從匠心園吹來,輕輕拂過沿街高掛的紅燈籠,像一片片流動的紅云。
鄉(xiāng)愁書院里,擺放著木質(zhì)的書架、一盅茶、一盞馬燈,還有墻壁上斜掛的一管簫,窗下橫放著的一把山水畫的扇子……
藍的天、碧的水,相輝交映,每一處的美都恰到好處。
茍壩村的村民們放下了手握多年的鋤頭,拿起飯勺、鍋鏟,彈起琵琶、拉起二胡,搖身一變成為旅游業(yè)從業(yè)者,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開起了茶館、民宿、農(nóng)家樂。行走在茍壩村,看到的都是村民的笑容,聽到的都是游客的笑聲。
村民們把當年毛主席深夜提著馬燈去周恩來住處走過的田埂路稱為“毛澤東小道”。走在這條小道上,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在料峭春寒的夜晚、冒著蒙蒙細雨提著馬燈、邁著堅定的步伐去尋找周恩來同志的高大形象。順著小道就能走到毛澤東主席當年的住地,走進老宅,“毛澤東住室”的桌子上仍擺著文房四寶。
在茍壩村,還有一個“紅軍馬燈館”,陳列著紅軍使用過的各式各樣的馬燈,向游客講述紅軍不平凡的事跡。在紅軍馬燈展館,前言這樣寫著:“馬燈,照亮長征的路!不能忘卻這一盞馬燈!它照亮了漫漫長夜,指引了曲折的道路,見證了中國革命偉大詩篇的誕生。”
今天,那盞照亮了歷史夜空的馬燈,將繼續(xù)引領(lǐng)著茍壩村人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廣闊大道上奮力前行。
尋蹤紅色印記
茍壩會議會址
茍壩會議會址,以一座普通的黔北民居示人,歷史滄桑感十足。來到這里,感受當年的崢嶸歲月。
茍壩會議會址于2017年1月入選中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名錄;于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茍壩會議陳列館
茍壩會議陳列館從“從遵義會議到茍壩會議”“具有歷史意義的茍壩會議”“茍壩會議的啟示”“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四個板塊為人們展示了當年的場景。
茍壩會議陳列館是遵義唯一的軍事博物館,它分為上下兩層,其中,馬燈外形是陳列館的標志性建筑,館內(nèi)有大量的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和雕塑,以及聲光影像多媒體等現(xiàn)代技術(shù)手段,全面展現(xiàn)了85年前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遵義茍壩的活動情況。
匠心園
“匠心園”,是茍壩會議會址一期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集合黔北民居與“匠心文化”“鄉(xiāng)愁文化”打造的農(nóng)旅一體化發(fā)展試點街區(qū)。這里經(jīng)營著木、鐵、豆腐、醋、書、傘、酒、糍粑匠為一體的匠心文化街區(qū),與茍壩會議會址、毛澤東小道相毗鄰。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農(nóng)耕歲月。
《夢回1935》光影秀
茍壩村的夜空被一道光影劃過,《夢回1935》光影秀在這里上演。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在貴州遵義停留的十多天里,嚴格遵守軍紀,愛護工農(nóng)群眾,深得百姓擁護。在那段艱苦的崢嶸歲月里,紅軍戰(zhàn)士和遵義百姓之間發(fā)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在馬鬃嶺山腳下的茍壩村,當年就有一名婦女跟隨紅軍投身到革命中。她叫熊鈺,紅軍來到遵義的茍壩村后,她積極跟隨紅軍參與打土豪、分浮財。紅軍離開時,被革命信仰所吸引的熊鈺被紅軍安排在當?shù)乩^續(xù)開展革命工作。
當時熊鈺非常想當一名紅軍,紅軍告訴她,說遵義縣也需要成立一個革命委員會,就讓她留下來幫助紅軍開展工作,她當時非常積極,想讓當?shù)乩习傩者^得更好一些。后來,熊鈺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36歲。據(jù)當?shù)乩先酥v述,熊鈺被殺害時非常鎮(zhèn)靜。
如今,茍壩村為了紀念女杰熊鈺,創(chuàng)作了《夢回1935》光影秀,以女杰“熊鈺”的故事拉開帷幕,感受紅軍為茍壩村民做的實事,重現(xiàn)茍壩會議的召開,過雪山草地的艱難……講述重現(xiàn)紅軍長征時期的革命故事。(責(zé)任編輯/楊倩)
小貼士:
交通攻略:
自駕:杭瑞高速朝鴨溪/金沙方向—白臘坎轉(zhuǎn)遵赤高速朝仁懷/赤水方向—楓香收費站下站—楓香鎮(zhèn)—土壩游客接待中心—花茂村—茍壩村—紅軍食堂(茍壩紅色文化旅游景區(qū))
美食推薦:
抬盒宴(兩人用竹筐將菜品抬上桌,菜品豐富、儀式感強)、稻田魚、五彩花米飯、農(nóng)家臘肉、三鮮湯
鄉(xiāng)村特色:
紅色氛圍濃郁,體驗紅軍餐,著紅軍服,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