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
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來一直火爆熒幕,票房可觀。不過,關于本片的話題依然很多。比如有人吐槽:影片的設定是咋回事?把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弄得那么慘,儼然是全村集資供一個孩子去上大學的苦情劇,這是導演的胡編亂造嗎?
其實不止是《哪吒》,作為政治與文化象征的“龍”形象,與我們在神話小說中常見的龍形象似乎也不符合。龍在《西游記》里是懦弱官僚,《封神演義》中是無良地主,《八仙過?!分惺请y纏惡人……這是怎么回事?作為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遲至秦漢時期,龍在政治文化中已享有高貴身份與無上的權(quán)力。往后,龍在政治文化中的神圣性不斷提高,則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龍的解釋,可以代表時人對龍的統(tǒng)一認知:“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笨梢娫跂|漢時期,龍還只是一種瑞獸,性質(zhì)與玄武、朱雀、白虎、黃龍一樣,在《淮南子》中并稱為“天官五獸”,并不是帶有人性色彩的神祇,更沒有四海龍王的概念。
進入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國逐漸興盛,大量佛教經(jīng)典被譯為漢文,并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但一個誤會恰好發(fā)生在經(jīng)書的翻譯環(huán)節(jié)。季羨林先生在《西游記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中說:“龍王這東西本身就不是國貨。葉公好龍的‘龍’,同以后神話傳說中的龍、龍女或龍王,完全是兩碼事。后者來源于印度的梵文‘Naga’,意思就是‘蛇’,所說龍王者實際上就是蛇王?!边@就導致原本作為瑞獸的龍衍生出一個文化分支,開始逐漸發(fā)展出人性。
在佛經(jīng)中,代表“蛇王”的“Naga”一詞出現(xiàn)頻率極高,又由于其在漢文中一律被翻譯為“龍王”。所以,“龍王”一詞的大量出現(xiàn),是隨著佛經(jīng)的譯介與流傳而逐漸為國人所知。佛教重要經(jīng)書《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八畜生品記載,龍王屬于畜生趣,乃愚癡、嗔恚之人所受之果報。這只是佛家對龍王身份的定位,看起來似乎與中國本土文化對龍的定義有較大差異。但是據(jù)西晉時翻譯的《佛說如來興顯經(jīng)》載:寶固在於王龍王藏。又其大海摩尼珠。而有四角。在於四方海龍王宮。各自別立。
東晉時翻譯的《佛說長阿含經(jīng)》載:阿耨達龍王齡中夜后起大密云,彌滿世界而降大雨。如構(gòu)牛頃。雨八味水。潤澤周普。地無停水。佛經(jīng)中的這些描述,不僅與本土龍的形象有所重合,其中“四方海龍王”的概念甚至還有后世明清小說中龍王的影子。
佛教對于龍王的外表敘述并不多,各龍王的形象與常人無異,其區(qū)別僅是頭頂長有三、五、七、九不同數(shù)目的蛇或龍,這與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有些類似。從形象看,沒有中國“龍”的形象有威懾力,這也是后世民間龍王為何沿用中國龍形象的原因。在此時期,除了上述兩部經(jīng)書外,《大樓炭經(jīng)》《佛說海龍王經(jīng)》《阿育王傳》《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大智度論》等都對龍王有過不少記載,龍宮、龍女最早也都出現(xiàn)于佛經(jīng)中。
綜合來看,在佛教中,龍王是墮落之人轉(zhuǎn)生后的形象,需要通過修行來解脫惡行。眾龍王在十二天之一水天的統(tǒng)率之下,其職責為守護佛法,其居地為水中,主要神力是降雨滋養(yǎng)萬物,其居所龍宮則是佛教法寶之一——經(jīng)卷的儲藏地,這為后世人將龍宮想象成藏寶之地提供了想象空間。
可以說,佛教中“龍王”概念的傳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原有“龍”的形象,使其逐漸擁有人性。由于二者在名稱與神力上的大體相似,所以中國的“龍”與“龍王”概念很快就交織在一起。在東晉時期,道教的《太上洞玄靈寶八威召龍妙經(jīng)》描述了龍王虞淵降水救濟世人的場景,這是中國本土典籍上首次出現(xiàn)龍王及其形象。從內(nèi)容上講,此書的創(chuàng)作很明顯受到佛教典籍影響。但在具體傳播中,中國“龍”和佛教“龍王”基本上失去了界線。
隋唐時期佛教更盛,由于佛家典籍的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強于道教,因此佛典在普通百姓中流傳得更廣。在佛家典籍的傳播中,龍王能夠招致云雨的神力再一次被強調(diào),龍王與龍在民間逐漸成為“水神”的代名詞。大量的龍神廟、龍王廟建立起來,河神、河伯等中國原生水神則逐漸被邊緣化。
最明顯的是,先秦時期,在南方我們能讀到楚辭《河伯》;在北方,則有西門豹治鄴不敬河神的故事。而到了唐代,所有與水神有關的故事基本都與龍王有關,且龍的形象越來越擬人化。
到了元明清時期,市井文化開始興盛,中國原有的儒釋道的人物、思想、世界觀、宇宙觀都被融入到話本、雜劇、小說等文化作品之中。像“龍”、“龍王”這樣的概念,肯定難以區(qū)分,至于其形象中的道教元素、儒家元素、佛教元素,更是相互交織在一起。于是,身份是道教天官,長相是中國傳統(tǒng)龍形與人身,衣著是中國傳統(tǒng)官吏,府邸是佛教中的龍宮,原型是中國本土“龍”與佛教“龍王”,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敖廣及其龍王家族。
四海龍王有確實姓名出現(xiàn),是在元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分?。在諸多神魔小說中,龍與龍王的地位都是管理一方水澤的封疆大吏,雖然它們聽命于天庭,但實際上相當于江河湖海中的“土皇帝”,有時候甚至就代表皇帝。誕生于民間的神魔小說,自然不會對這些官僚體系的代言人有什么好感。
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神話傳說中產(chǎn)生的人物,都與文化的交流、融合、發(fā)展息息相關。這些變化的產(chǎn)生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如果我們只是死守著先祖?zhèn)兿胂蟪鰜淼男蜗笈c故事不放,不去探尋這些故事與形象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價值,那么恐怕古人都要笑我們迂腐了。何況在佛經(jīng)中,龍王群體本身就是為贖罪孽而鎮(zhèn)守四海,《魔童降世》的改編,恐怕有意無意中完成了向佛教經(jīng)典的致敬。
(源自“冷兵器研究所”)
責編:胡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