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華
歷史就是如此奇妙,長江兩岸相距不到百公里的兩大倪姓家族,其代表人物先后都成了清代安徽建?。滴趿昙垂?667年)后最大的藏書家,且以此對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都作出了獨特貢獻。
前兩年,應(yīng)約編寫《徽州古村落》,在祁門渚口,自然會去看至今仍算是徽州古建筑的杰構(gòu)、也是安徽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一府六縣”。當(dāng)年徽州府轄六個縣(歙縣、績溪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和婺源縣),渚口的這幢老宅一個大廳帶六個小廳,后來人們以徽州府的行政架構(gòu)作比,送給它這么一個豪邁的稱號。大廳名叫“慎余堂”,是宅主倪望重的居所。東邊緊挨著它的是一座二層小樓,人們稱它為“萬卷樓”。這是倪望重的讀書樓,也是他的藏書樓。倪望重一生酷愛藏書,到處搜羅,并且收藏到許多宋元古本珍本,每有收獲,即用特制的樟木箱加以盛裝。當(dāng)他和兄弟開始修筑自己家族這個大宅時,又特意在自己的居所旁設(shè)計了這樣一座藏書樓。
倪望重為什么酷愛藏書?一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雖然終生只是個稟生,但讀書廣泛,并且著有《詩經(jīng)草木鳥獸蟲魚參義》四卷、《四書疑句輯解》兩卷、《樂府古題要解集》《輟耕吟稿》《課徒時文》《輟耕筆記》等。二是受早年自己讀書艱難經(jīng)歷的影響。在他還很小時,父親突然去世了。那個時候,家里如果有個長期困于科考的讀書人,日子是不會富裕的?,F(xiàn)在父親又走了,生活自然更加窘迫,他已經(jīng)讀不起書。怎么辦?是走“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一般人家后生出外學(xué)做生意的路,還是把父親的路繼續(xù)走下去。母親毅然拋開臉面,出外乞討,用每天遭人白眼要來的錢,開始供養(yǎng)并激勵兒子把書讀下去。他曾把自己讀書的艱辛撰成一聯(lián):“通盤打算,毫無半點生機,餓死不如讀死;仔細思量,還有一條活路,文通即是運通?!彼K于讀通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狀元陸潤庠),倪望重考中了進士(三甲第146名,共202名),之后,六任縣令,還曾擔(dān)任浙江鄉(xiāng)試同考官,最后做到資政大夫。
倪望重著有《慎余齋全集》,內(nèi)收文集、詩集、筆記、祁門縣志補、祁諺考、諭民紀(jì)要、圖書目錄等,校刻了《戊笈談兵》十卷、《讀讀書錄》兩卷、《讀困知錄》三卷。豐富的藏書應(yīng)該說為這些著述與??檀蛳滦酆竦奈墨I基礎(chǔ)。他的藏書嗜好熏陶了家族其他人,弟弟和兒子也都喜好藏書。于是他的藏書不僅沒有散失,反而得到了充實與擴大。新中國成立后,當(dāng)國家文物部門得知小小的古村落有個藏書樓時,立即派出著名版本鑒定學(xué)家趙萬里親臨渚口查驗,并動員倪氏后人將它們?nèi)珨?shù)上繳給了國家圖書館。倪望重的藏書終于有了好的歸宿,也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shè)以及傳統(tǒng)文化研究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從安徽省望江縣華陽鎮(zhèn)東行四五公里,即是“不越雷池半步”的誕生地雷池鄉(xiāng),那里的倪姓家族竟然同樣出了位大藏書家——倪模。據(jù)元明清三代進士辭典介紹,他是安徽建省以后首位大藏書家,并且還是清代著名的古錢幣收藏家與研究家。在雷池鄉(xiāng)簡陋的云林(此地倪姓以元代著名畫家倪瓚為始祖)紀(jì)念館,我讀到了倪模的簡介。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號預(yù)掄,又字遇林,號韭瓶,世居大雷岸,以耕讀為業(y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舉,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科考中進士(三甲第120名、共143名)。自作座右銘:交耐久朋,無欺心語,作有益事,讀未見書。受這個志向的影響,他一直對考中后為官不感興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考充景山官學(xué)教習(xí),期滿后,朝廷擬擢任他為知縣,他卻說:“知縣為親民之官,判斷輕重稍失宜,恐不能為民造福,且余性戇直,與其俯仰桔槔,孰若歸田著書之為樂乎?”考中進士后,仍不愿為官,他對人說:“五半米折腰吾能為之乎?吾家尚有薄田可耕,江干老屋數(shù)楹,藏書充盈其間,吾以終身可矣?!焙笤诶蠋煹膭裾f下,才就任安徽鳳陽府教授。可一任滿,即回到雷港老家,筑室二水山房,繼續(xù)從事他的收藏、研究和著述事業(yè)。據(jù)說他的學(xué)生趙文楷(嘉慶元年恩科狀元,趙樸初先生六世祖)從長江雷港上岸后,聽說他在家,想拜見他,他害怕趙又來勸說他出去為官,竟拒而不見,最終于道光五年(1825年)去世。
從他中進士后辭官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他藏書時間很早,可能在年輕時就開始了。有資料說他在京師時“每見異書,必傾貲購之,以至質(zhì)衣以償”。又到琉璃廠書肆,與諸藏書家互換秘本讎校,所積書先后至10余萬卷,成為安徽當(dāng)時藏書之首。家有書樓“經(jīng)鋤堂”,作有《經(jīng)鋤堂各架藏書序》。嘉慶五年(1800年)于讀書草堂后,再起小閣七間,名“江上云林閣”。編有《江上云林閣書目》,自稱藏書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十得七八,在存目者亦得其半。
藏書是因為喜愛書,可藏書的目的卻因人而異,大部分是為藏而藏,或者是為別人讀而藏,以至有“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感慨。倪望重不僅僅是這樣,他自己要讀,還要以此進行研究著述,還要為家族保留讀書的種子。倪模也是如此。史料說,他每得秘本,常夜以繼日,手抄口誦,自少至老無倦時。由此先后??苯?jīng)史諸書數(shù)十種,著述數(shù)十卷。《安徽通志列傳》中評價說:“綜其所撰,有裨教化者則《倪氏族約》、有裨經(jīng)世者則《導(dǎo)淮由天長合肥注江辨》、有裨著錄者《經(jīng)鋤堂書目》七十二卷、有裨經(jīng)傳者《雙聲古訓(xùn)》十卷……”另外還有他的綜合性文集《迂存遺文》,研究望江雷池文化的《雷港源流考》《雷港瑣記》等。
倪模的藏書更是助他在古錢幣收藏,特別是錢幣研究乃至中國古代金融學(xué)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年后,通過與當(dāng)時名泉家江秋史、宋芝山、翁宜泉等人的交往和多方請教,他開始銳意蓄錢,且利用自己豐贍的藏書詳征博考,幾十年如一日,不僅成為清代名泉家之一,而且寫出了至今仍在學(xué)術(shù)上產(chǎn)生相當(dāng)大影響的皇皇巨著《古今泉略》《泉譜》。王貴忱先生在《古今泉略》題記中稱之為是一部“具有學(xué)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之巨作”“清季所刊錢譜無出其右者”。
有記載說:“教授美髯須,長尺許,道貌充腴,巍然山斗”;又有記載說,為了搜集古錢幣,倪模常年攜一囊,行于街市、鄉(xiāng)野,四處求購,雖隆冬盛暑長年不輟。把這兩種形象拼接到一起,加以對比、加以想象,一個在當(dāng)時頗受尊崇的進士,一個有著如此魁偉身軀的教授,竟然常年仆仆于鄉(xiāng)野,形同販夫走卒,如果沒有一種執(zhí)著與癡迷,無論如何,他不會做,也做不出。
遺憾的是,他去世后,他的巨大收藏散失了。
欣慰的是,他去世后,他的后代們把他的著述保留了下來,特別是把古錢幣研究巨著給印行于世,從而使他的執(zhí)著與癡迷至今仍能滋養(yǎng)著我們。
(源自《中華讀書報》)
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