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敏
“少教多學”理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教”的針對性和“學”的主動性,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機會。為了將其落到實處,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找到一套適合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方法,使他們樂學、敢學、善學。下面便是筆者總結的一些經(jīng)驗。
一、精心設計問題,靈活提問
“少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無條件地將教學時間讓給學生,而是要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來引導他們學習知識,達到讓學生“多學”的目的。在諸多方法中,提問是能引起學生注意、能激發(fā)他們興趣的方法。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精心設計問題,把握好提問的時機。以《師說》為例。我提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問題,以此來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標題中的“師說”是什么意思?作者寫了哪些內(nèi)容?隨著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對課文的學習上。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初步了解到“說”是一種議論文文體,而“師說”闡述的是“從師求學的道理”。之后,我邀請了幾名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閱讀所得,并繼續(xù)提出問題: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通過這一問題,學生深入解讀了文章,進而明白了作者是在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tài),呼吁人們要樂于從師學習。
二、開展小組活動,引導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離不開小組活動。小組活動不僅能夠?qū)W生集中到一起學習,還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在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共同發(fā)展與進步。此外,小組活動還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充分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表達自己的看法。以《雷雨》為例??紤]到這是一部矛盾沖突極為強烈的戲劇,為了能讓學生深入地理解作品,我在課上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給各個小組的組長分發(fā)了一張任務卡,內(nèi)容有:在閱讀中理清人物關系;體會戲劇中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思考戲劇中的沖突是如何產(chǎn)生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先安靜地閱讀了作品,之后按照人物的出場順序繪制了一幅人物關系圖,將周樸園、魯侍萍、繁漪、魯貴、四鳳等人的關系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了出來。在之后的探究中,他們對文中的細節(jié)作了細致的解讀,勾畫出了人物的語言,在討論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周樸園保留了侍萍的習慣、家具……這些似乎都在證明他三十年來一直是記著她的、想念她的。但是,當魯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時,他卻忽然嚴厲地喝問:“你來干什么?”前后矛盾的態(tài)度、判若兩人的語氣,實在令人吃驚。通過討論,學生就明白了周樸園是一個偽善、自私的人。
三、補充材料,開闊學生的眼界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與感知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他們“多學”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出發(fā),選擇一些課外閱讀材料讓他們閱讀,或者向他們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讀本。例如,在一次閱讀課上,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我提前準備了《祭屈原文》《不朽的失眠》《不見大雁》《江南雨巷》等文本,它們分別對應語文教材中的“名人文化”“時代篇章”“人與自然”“獨有韻致”等欄目。許多學生都挑選自己喜歡的文本,我也在觀察中了解到了不同學生的閱讀情況。之后,我鼓勵他們:“大家讀完這么多優(yōu)秀的文章,相信大家肯定有自己喜歡的文章,有誰能來分享一下呢?”在分享的過程中,他們侃侃而談。有的學生說,《祭屈原文》可以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屈原其人;有的學生說,《不見大雁》能夠讓人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懂得保護大自然。在分享中,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了,也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總之,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遵循“少教多學”的理念,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給予他們足夠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幫助他們提高閱讀能力,讓閱讀教學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麻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