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國,有著數量龐大的各種精美文物。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fā)展,文物保護工作也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不斷重視。但文物保護工作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論述的是與文物科技保護方面相關的內容,探討在當前形勢下,現代科技的崛起如何影響文物保護工作。并且從過去到現在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主要歷程,希望通過簡要的論述讓人們了解更多文物科技保護的內容,并從中獲得相關思考。
關鍵詞:中國文物;科技保護;起步與發(fā)展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不僅僅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持續(xù)的養(yǎng)分,更是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財富。當人們走進博物館時,通過件件精美的器物、濃濃的歷史氣息都能感受到我們民族和國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腳印,但在這種感受和體驗的背后是無數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努力。所幸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科學和技術在文物保護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對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各項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據國家“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部署,文物保護科技工作在文物工作方針和科技發(fā)展方針的指導下,以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為先導,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保障,以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yè)、跨部門合作為紐帶,以重大科技計劃為載體,實現了文物保護科技的跨越式發(fā)展。
一、文物科技保護的初始期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經濟發(fā)展步入了新的發(fā)展期和恢復期,在經濟發(fā)展的前提下國家強調也要在建設過程中注重古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像遺址、墓葬等可移動文物都是我們保護的對象。八達嶺長城、故宮、天壇等都是在五十年代進行修繕的項目工程,并且對全國各地古寺、古窟等建筑進行了修繕,在修繕過程中相關專家和學者探索出了文物科技保護的基礎道路。為了配合經濟發(fā)展,國家對文物挖掘、文物保護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各地文物保護機構也得到了持續(xù)建設,加快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已經成了我國當時的必要工作之一。在五十年代,分布在全國不同地方的文物修復師開始進入國家文物博物館工作,各種類型的文物修復師為了使歷史得到傳承,在文物博物館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文物修復師也從民間走向了政府。但在當時文物修復還是以傳統修復手段為主,直到六十年代才開始探索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文物保護的道路,吸收了于理工科大學畢業(yè)的技術人才,依靠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文物保護進行結合,最終提高文物保護修復的成功率。
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歷史、上海、甘肅博物館均成立了科學保護實驗室,王丹華與胡繼高先生同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學生們一起開創(chuàng)著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和傳統文物修復工作不同,現代科技文物保護工作更看重對文物病害原因的探究: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文物的損毀,文物埋藏環(huán)境和出土環(huán)境的差異影響,如何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影響等等,這些都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文物及其埋藏、周圍環(huán)境進行檢測,并且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讓文物攜帶的各種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展現,比如文物上攜帶的文字、圖畫等都是我們對過去社會的最好認識途徑。除此之外,當前人物對文物保護的意識、文物保護的原則都是在現代科技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下得出的結論,為我們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我們還需要認識到的是,在我國文物科技保護發(fā)展的初期階段也吸取了國外的經驗和方法,比如1956年Plenderleith所著的《古物及藝術品的保護》就對我國從事文物保護的學者產生了巨大影響。而山西永樂宮的整體搬遷也對當今古建搬遷和筆畫揭取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和通過現代技術、材料保護云岡石窟等事件可以并列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大事件。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我國出土了長沙馬王堆漢墓,而這次挖掘則實現了文物保護領域多學科的交融,考古專家、醫(yī)學人員、修復與保護人員共同努力完成了這次圓滿的古墓考察工作。館藏文物保護工作中也在1971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何尊”內壁和底部的銹蝕情況較為嚴重,為了保護和修復“何尊”,專家采取了化學除銹的手段,卻在除銹完成后發(fā)現了底部的銘文,為西周的歷史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史實。
二、我國文物科技保護的發(fā)展期
從1978年至今,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各地博物館的館藏器物也都得到了科學保護。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也進入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成績:
(一)樹立文物保護離不開科技支撐的理念
以現代科學技術保護文物古跡是當前文博屆廣泛接受的理念之一,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根本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價值和功用也沒有被完全發(fā)揮出來。所以在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之后,以現代科學技術來支持文物保護工作終于成為人們的共識,各大博物館也必須依靠、應用現代科技為文物保護服務,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也是文物保護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后來的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chuàng)造了文物科技保護工作持續(xù)發(fā)展的良好前提。
(二)頒布文物保護法規(guī)
雖然在我國刑法和憲法中都有著關于文物保護的條例,但1982年黨和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該法規(guī)詳細規(guī)定了文物保護的各方面細節(jié)問題,為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并且在此法規(guī)的影響下,政府還出臺了相關的文物保護辦法,其中明確要求要加快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研究,要以專業(yè)的機構、專業(yè)的設備和專業(yè)的人才來推動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開展。這些法規(guī)條例已經足夠說明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也成了文博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文物科技保護管理規(guī)范化
由國家文物管理局直接負責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后,文物科技管理體制就得到了較大改善,相繼制定的各項法規(guī)也讓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實現了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國家文物局在1991年發(fā)布的各項辦法中,讓文物科技保護工作走上了科研化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而隨著后續(xù)的發(fā)展,國家在文物科技保護方面頒布的文件越來越對,并對文物科技保護科研工作的獎勵范圍也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各類辦法的實行都讓我們看到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不斷走向正規(guī),成為文物保護方面的重要支柱。
三、結語
除了本文論述的幾點之外,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大批專業(yè)的技術人才,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就,其實出版的重要著作也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仡櫸奈锟萍急Wo的發(fā)展道路,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中,顯著的成就為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滿懷信心,同時也相信在前任的努力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未來我國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將會更上一層樓。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會更加堅固歷史和現代的橋梁,從文物科技保護工作中得到國家發(fā)展、民族興旺的持續(xù)動力。
參考文獻:
[1]潘路.中國文物科技保護的起步與發(fā)展[J].中國政協,2018(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