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留養(yǎng)親制度本質上作為一種特殊的緩刑制度,在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有著現實的需要意義,同樣的有著弘揚孝道精神、感化改造罪犯、完善我國刑罰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發(fā)展意義。當然,孝道深入人心,為其提供思想基礎。我們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緩刑制度,適當變通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推進社區(qū)矯正和假釋制度的適用,構建我國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體系,使存留養(yǎng)親在現代適用。
關鍵詞:存留養(yǎng)親;背景;可行性;現代適用
一、存留養(yǎng)親制度的內涵
北魏時期的《北魏律》正式明文規(guī)定“存留養(yǎng)親”制度,存留養(yǎng)親制度由此正式產生。我國古代所謂的“存留養(yǎng)親”制度,就是如果被判處徒刑、流刑、死刑的犯罪分子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年邁,生活需人照顧,而又沒有除犯罪分子以外的其他成年子孫和近親屬來贍養(yǎng)老人,罪犯一旦被執(zhí)行刑罰,家中老人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社會安定和違背儒家的倫理道德,基于這種考慮,國家允許這種罪犯的刑罰不先執(zhí)行,可在家中撫養(yǎng)老人,待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后,再執(zhí)行原來所判的刑罰或者改判。
二、存留養(yǎng)親制度的現實意義
孝道精神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我國古代存續(xù)了幾千年的歷史,對人民群眾的影響極為深遠,即便是幾千年后的現代社會,孝文化仍然深深的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仍然是國人的精神共識,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群眾一份子的罪犯也在其中。所以,存留養(yǎng)親不僅能夠弘揚孝道精神,還可以使犯罪分子在接受法律制裁的同時感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溫暖。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三、存留養(yǎng)親制度在我國現代社會的可行性
(一)思想基礎:家庭及孝文化的延續(xù)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都強調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性,這一切都可以從中秋和過年家人必須團聚在一起可以看出來,自然的,家庭觀念和親情對犯罪分子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對于絕大多數的犯罪分子而言家庭、親人、親情是他們心中最柔軟的一部分,也是最能觸動他們的地方。家庭觀念、親情和孝文化是存留養(yǎng)親制度存在的基礎,而家庭觀念、親情、孝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人民群眾心中占著很重的分量,相應的這就為存留養(yǎng)親制度在現代的適用打下思想基礎。
(二)復興儒家文化的政策需要
近年來,我國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提倡“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那么這里的“法”就是我國的各項法律文件和法律制度,“德”就是我國的各種道德觀念。我國的道德觀念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我國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對人民群眾影響深遠,影響著人們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我國為了更好的復興、弘揚儒家文化,就要把儒家文化融入到我國的各項具體政策中去,存留養(yǎng)親制度就是我國典型的體現儒家文化的制度,對于社會危害性不大,且家中有老幼需要照顧的犯罪分子而言,既能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減輕社會和國家財政的壓力,還能給犯罪分子一個改過自新、認識自己錯誤的機會,從而做到復興、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
(三)符合人文主義的歷史潮流
以人為本是“人文主義”的核心,要求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要以人民群眾為主,要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強調“人文主義”,這是現代社會的主流。目前我國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更要注重人民群眾的利益保護,把人民放在首要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同樣的,存留養(yǎng)親制度的發(fā)展、起源和變革都是為了保護那些有需要的人民,都在體現著“以人文本”的人文關懷,可以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
四、存留養(yǎng)親制度現代適用方式
(一)進一步完善緩刑制度
存留養(yǎng)親制度本質上是緩刑的一種,如果犯罪分子有老幼需要照顧,且無親友可以替犯罪分子贍養(yǎng)老人的情況下,犯罪分子的社會危害程度低,沒有再犯罪的現實危險,按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可以適用緩刑。這樣犯罪分子不僅能夠照顧家中老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還能減輕社會和國家財政的負擔,讓犯罪分子在家人的幫助和感化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二)適當變通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
那么對于那些犯罪情節(jié)嚴重,危險程度較高的犯罪分子來說,緩刑對于他們來說不能適用,但我們可以適當地變通對其的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使犯罪分子在得到懲罰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親人的關心、社會的善意和國家對他們的重視,讓犯罪分子發(fā)自內心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那么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方式呢,筆者在此提出以下設想:就近關押;簡化家人探監(jiān)的手續(xù);增加家人探監(jiān)的時間和次數;如果家里有重要事情的話,允許犯罪分子回家等。
(三)推進社區(qū)矯正和假釋制度的適用,構建我國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體系
對于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顧且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犯罪分子應盡量適用社區(qū)矯正制度,使其在社會和家庭親人的關懷幫助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努力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對于那些犯罪情節(jié)較嚴重、社會危害程度和危險性較高的犯罪分子,需要在監(jiān)獄里參加勞動教育改造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監(jiān)獄服刑和勞動改造期間,表現良好,積極改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犯罪分子,可以適用假釋制度,對此類犯罪分子制定一定時期的考驗期,使其提早釋放,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但是其如果在假釋期內再次犯罪的話,說明其主觀惡性較大,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需要再次回到監(jiān)獄,去參加勞動改造。另外,根據罪犯的家庭等實際情況和罪犯的改造態(tài)度和情況,適當地適用非監(jiān)禁的刑罰執(zhí)行方式,符合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法治社會的要求,更加具有人性化。但是,因為非監(jiān)禁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與罪犯直接接觸,所以在適用時要充分考慮罪犯的自身狀況,特別是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謹慎適用。
五、結語
在現代化法制建設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吸收外國的先進理念,也要從我國輝煌的法制史中汲取營養(yǎng),存留養(yǎng)親制度就是很好一個例子。我們要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先進的法律制度,完善我國法律,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秩序與氛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刑罰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3:59.
[2]馬建石,楊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68.
[3]田濤.大清律例·名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0.
[4]吳大華,喻琴瑤.是封建復辟還是價值傳承----基于“夏俊峰”案的“存留養(yǎng)親”制度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6-40.
[5]薛德樞,宋偉.簡析存留養(yǎng)親制度及其當代借鑒意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7(3):43-46.
作者簡介:
張婷婷(1997-),女,漢族,甘肅慶陽人,西北政法大學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