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朋
摘要:2019年中央音樂學院主辦兩個重量級的比賽活動,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和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活動集結了國內外優(yōu)秀音樂家和參賽選手,筆者全程參與這兩個賽事,特以此文總結歸納在賽事中收獲以及經驗,旨在探視國際作曲領域的新技法、新思維和新動向。
關鍵詞:音樂作曲;大師班;電子音樂節(jié);
一、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與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的作品類型比較
國際作曲大師班的作品類型:主要以自由無調性為主,作曲技法屬于勛伯格之后的風格,在樂器使用上,沒有脫離傳統(tǒng)樂器,在西方音樂發(fā)展時期中,大概在電子音樂前面,也可以說是承接過渡傳統(tǒng)調性音樂與嚴肅電子音樂之間的類型。
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作品類型:從每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看,一般分ABCD四種類別,分為:A組-幻聽類電子作品;B組-混合類電子音樂作品;C組-多媒體類電子音樂作品;D組-應用類電子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以聲音素材的音響化為創(chuàng)作導向,以電子化手段處理達到變形發(fā)展,最終通過結構布局形成完整作品。
從音樂史的角度看,每一種音樂類型都是承前啟后的(音樂的繼承性),現(xiàn)代自由無調性音樂產生發(fā)展處于電子音樂的先前最臨近的時期,因此這兩類音樂共同性東西,或者說這兩種音樂創(chuàng)作的交集也會更多
但無論是自由無調性音樂還是電子音樂都是屬于現(xiàn)代音樂范疇,都基本脫離了傳統(tǒng)的調性和聲,可能更側重聽音響動態(tài),聽層次結構,動機發(fā)展脈絡。因此創(chuàng)作方法有自己的一套個性。
二、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課程對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啟示
從這次大師班的參與學習經歷,最大思考和感悟是善于學會組織音樂的技術,或者說音樂材料一些布局的方法。這些布局方法基本符合張小夫教授的三階段:
路徑:題材(靈感)—動機片段及發(fā)展—組成“有機”的整體
(一)題材(靈感):
①題材選擇上:好的靈感往往不是從音樂中來,而是生活周遭中的一切事物,如畫作,詩歌,文學,建筑等等(來自黃若,趙箐文教授)。
②音響材料來源:電子音樂聲音素材并不是只是能用自然聲音采樣,或是合成聲音得來,傳統(tǒng)樂器還有很大探索空間。舊樂器新奏法,探索新音色,充分了解樂器的性能,和演奏可能性。例如:極端音區(qū)的使用,甚至古箏可以用琴弓演奏等等。
(二)動機片段及發(fā)展:
①音樂發(fā)展上:材料發(fā)展時由統(tǒng)一性和矛盾性的組成,矛盾就是動力,也戲劇沖突性,不然會很無聊,統(tǒng)一性就是讓主題動機就像一個“影子”一樣活在作品中,充分的發(fā)展一個動機,讓它成為曲子的“魂”(來自趙箐文教授)。
②樂器寫作上:盡量將每一件樂器的個性寫作出來,尤其是民族樂器(來自郭樹薈,黃若教授)
(三)組成“有機”的整體:
①音樂縱向上:電子音樂音響材料不僅要求要有“質感”,同樣也要求有層次感,不打架,錯落有致(來自趙箐文教授)
②音色搭配上:傳統(tǒng)音樂稱為編制,主要是高低音樂器選擇與組合,電子音樂可能體現(xiàn)在高低頻音響的平衡狀態(tài),空間感和場景感的塑造(來自趙箐文,黃若教授)。
③作品可聽性上:當代音樂作品要兼顧可聽性,不要為自己而寫,換位角色,聽眾視角來構思作品。作品要有“關注點”,也就是一切可能的創(chuàng)意(來自趙箐文教授)。
三、張小夫關于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經驗談
張小夫在2019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上給大家?guī)砹艘粓鼋涷灧窒?,他提到:從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作品,這一系列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聲音的獲取和選擇
這一部分內容是電子音樂中真正核心的東西,聲音素材往往是短小的。它需要有震撼力、有表現(xiàn)力、有溫度、能產生聯(lián)想、有彈性、能裂變(靈感產生的動機)。
(二)電子音樂聲音的加工和組織
這是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中最復雜的部分。在這個技術環(huán)節(jié),把聲音素材通過變形加工,進行無數(shù)次不斷嘗試;與第一階段不斷重復交替,選擇、變形、再選擇,再變形。然后整理出大量的電子音樂材料。用傳統(tǒng)音樂的底層邏輯來布局組織這些聲音,從而形成句子、段落、語匯(動機的變形發(fā)展)。
(三)聲音的擴散和投射階段
這一階段是電子音樂藝術表達的最終階段。在組織加工階段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即為聲音在空間的調度。通過在空間設計中的二度創(chuàng)作,分解原本完整的音樂形式。設計聲音的對話、投射、運動等,將電子音樂多聲道的表現(xiàn)成為空間藝術中最核心的內容(組成“有機”的整體)。
四、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的作品動向分析
(一)張小夫重新解釋四大類別的定義和分類標準
每年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的一大特色就是“電子音樂作曲大賽”。這次會上有眾多專家提出參賽選手作品參賽類別混淆,張小夫專門談到,具體來說:
A 組是音頻技術類電子音樂,英文稱為 Electro-acoustic music 或者 Computer music,本組作品要求是音頻技術語言為主體的電子音樂。
B 組是混合技術類電子音樂(mix),本組作品是要求以音頻技術語言為主體的電子音樂與真實樂器或人聲相結合的混合型電子音樂。
D 組的多媒體類電子音樂(Multimedia)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作品本身成為聯(lián)系視覺與聽覺的合體。本組作品要求音樂與數(shù)字影像、Flash、動畫、DV 等不同形式相結合,由于有圖像的參與,圖像媒介為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和表達空間[1]。
D具有學術性、探索性和前衛(wèi)性為特征的專業(yè)化電子音樂,具有商業(yè)性、實用性和流行性的社會化電子音樂和具有娛樂性、普及性和多樣性為特征的家庭化電子音樂,從作曲技法上來看,c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統(tǒng)作曲技術,大多是在調性音樂的框架中構建清晰的旋律線條和多變的和聲體系,同時兼顧可聽性。
(二)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jié)競選作品變化趨勢
本屆音樂節(jié)上,會繼承了以往幾屆的大致理念,同時也體現(xiàn)了近年來國內外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趨勢。通過分析作品數(shù)量和類別,不難看出,與往年相比,2019年的幻聽類作品數(shù)量最多,共49部,占參演作品總數(shù)的45.5%,所有幻聽類作品均由國際聯(lián)合會選送。2019年,國內共22首參演作品,占作品總數(shù)101部的21.8%;其中,交互類作品則獨占鰲頭,共9部作品,占國內作品總數(shù)22部的40.9%,占所有11部交互類作品的81.8%。
(三)今年參賽競選作品存在的問題
四組比賽均以現(xiàn)場打分與點評的方式進行??傮w來說,從中外專家的點評和打分可以看出,比賽作品的質量比往年有所下降。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筆者將其總結如下:
A組:需要注意的是,聲音材料普遍缺少特點;在效果器的選擇上應該有意義和價值,而不是為了彌補聲音的缺陷;需要注意空間感的設計。聲音變化,對比展開,預置效果器,機械,缺乏活力,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
B組:真實樂器與電子音樂不是協(xié)奏,融合問題,演奏員演奏的實現(xiàn)問題。大部分都是與民族樂器結合的作品,而西洋樂器則較少;真實樂器聲音處理得不夠復雜,應該把更多的空間留給電子音樂。電子音樂不應該僅是同步,而應被當成另一個主要的角色,與真實樂器相互對話、交織并產生效果;樂譜和作品本身同樣重要,要注意電子音樂的記譜。
C組:仍有很多部作品出現(xiàn)聲音畫面不對應的情況;結構缺乏整體設計,完整性不是很好;素材太多,以至于音樂和畫面基調不明確,不連貫;作品的簡介影響理解。
D組:有一些作品類似于影視配樂,商業(yè)性較強,制作技術方面有待提高。作品介紹中,有與聽眾感受出現(xiàn)偏差情況。而作品標題的起名,也是與評委關注的重要角度之一,有的作品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