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群
摘 要:在當前的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歷史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整體框架的構建。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復習過程中的知識點體系構建為基礎,在融合時代特色,切入熱點話題以及對典型題目的思路探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教學;微專題
一、切入熱點話題,構建歷史知識專題體系
多數(shù)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都抱有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對復習課程也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重視。而教師要在歷史的復習過程中,改變學生對歷史的刻板印象,就必須轉變教學思路,深入研究復習內容微專題的靈活性,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歷史的二輪復習中融入符合時代特色的元素,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在熱點新聞、國內外重大事件或者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新聞事件的引入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方式開展歷史課程的二輪復習,這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會大大提升。其實不管是以上哪種方式,教師都要結合復習內容進行合理的滲透,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復習的興奮點,順利推進歷史二輪復習的進度。
例如,央視的歌唱節(jié)目《經典詠流傳》,在借助當下學生們喜歡的流行音樂和明星參與的方式下,再次詮釋古詩詞的韻味,重新讓觀眾審視古代詩詞的歷史價值。在傳統(tǒng)文化的微專題復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有關文字、技術、科舉制度、選官制度、戲曲和儒家文化等內容的復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主動進入對傳統(tǒng)文化深入學習的探究中,這樣以便迎合學生對歷史難點的學習需求。
筆者就曾在復習到中國古代藝術時,發(fā)現(xiàn)學生很難理解文人畫這個重點知識。由于學生缺乏直觀感受,即使知道文人畫的特點,也是死記硬背,無法真正做到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理解。為此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了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或王泓翔的《墨梅》等,調動學生對歷史復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引出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思考。(1)教師通過對王冕《墨梅圖》的展示,提問學生該圖有哪樣的藝術形式?借此,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文人畫歷史演變的知識點。(2)梅花姿態(tài)萬千,詩人為何要作“墨梅”這一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借此引導學生探究詩歌背后的歷史緣由,對“文人畫”形成背后的社會制度和當時的思想特征進行復習。(3)光明日報報道習近平主席對該詩句的引用,有何寓意?借此引導學生要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奮斗意識,學習歷史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彰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信。在這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中,結合當下流行的元素應用到歷史知識的復習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學生對詩人的生活背景、時代特征、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逐步滲透歷史復習的框架知識,讓學生領略歷史的獨特韻味。
二、微專題下,知識體系的問題驅動解構
學生在經過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還未能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構建,知識的碎片化和零散程度需要在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整合。因此,教師在熱點新聞的教學后要讓學生對固有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的解構,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究。與此同時,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復習之余進行橫向、縱向的知識遷移,查漏補缺。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在歷史二輪復習中對歷史概念、相關史實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等的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知識串聯(lián)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要讓學生在歷史問題的教學情境中,以不變應萬變,尋求歷史知識的切合點和答題的關鍵。
我們在研究近年來的歷史真題試卷時發(fā)現(xiàn),對重難點的考察還是一貫的重視。雖然有助于學生在后期有針對性地展開復習,但是由于真題材料的選擇往往摘自一些權威性學術期刊或者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因此考題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基礎知識的復習過程中,通過微專題的復習,結合時事熱點,設置新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對主干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施行,體現(xiàn)了國家“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通過立法調整個人與家庭、集體和國家之間的關系?;诖?,教師可以通過相關微專題的設置,借助多媒體展示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法律文件,讓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同時在此基礎之上對各類國家不同制度下的重要法律文件進行歸類學習,既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打破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固化思維。因為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歷史教師可以根據(jù)復習的內容,適時引入政治課程中關于國家制度和法律文件的內容,同時借助網絡的豐富資源,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有效幫助學生區(qū)分“法制”與“法治”的區(qū)別聯(lián)系。在不同的國家體系和制度文明中,更有針對性地理解各國在民主化進程道路中的探索,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增強對歷史學習的整體性和全局性的把握。
三、微專題下,對典型題目的思路重構
歷史真題的價值不言而喻,在真題的研究與學習中,體會命題者的思路和考察重點,有助于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以及復習方向的調整。但是真題的講解花費的時間較多,很多教師經常采取布置大量真題集中訓練的方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學生只顧埋頭寫題,每個人對題目的理解不同,在復習課上,師生缺乏相應的互動,很難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新在復習過程中的做題模式,對題目考察的類型和內容進行劃分,以專題的形式鞏固學生頭腦中的歷史體系。限時限量要求學生按時完成,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做題時集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在規(guī)定時間內答題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講解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做題思路。之后教師再給予評價,做適當點評,對學生們集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做題思路。
例如,在開放性試題的解答中,多數(shù)學生感覺摸不著頭腦,無從下筆。此時,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此類題目,樹立學生在歷史復習過程中的自信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材料,找到問題與材料的重合點,然后再調動自己的歷史知識,看有哪些符合題目要求,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條件,在內容的條理性和逐層遞進中做到有理有據(jù)的論述。最后在概括時,升華論述內容和主題。這樣一來,在簡單的答題步驟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符合當今高考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的二輪復習過程中,在“微專題”復習下的“問題教學”引領機制探究模式下,教師必須摒棄傳統(tǒng)歷史課堂的復習模式,轉換復習思路,創(chuàng)新歷史課程二輪復習的新方式。教師逐步滲透培養(yǎng)學生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觀念,結合當前社會的流行趨勢,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元素,逐步構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專題構建體系,提高學生對歷史復習的重視程度;在對真題的研究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專題形式的學習,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整合能力,逐步深入對知識點廣度和難度的挖掘。在模塊化的復習體系中,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串聯(lián)和延伸能力;最后在對典型題目的思路重構中,減少學生復習過程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對題目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雪梅.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必修)探究式整合初探[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08(1):79-80.
[2]沈延.例談“微專題”復習在高三歷史習題講評課中的運用[J].教學考試,2018(8).
[3]鐘國軍.專題引領,提高復習效率——例談中考歷史二輪高效復習的策略及意義[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9):50.
[4]魏雪虹.高中歷史二輪復習中的新史觀策略初探[J].文理導航,2012(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