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
張大千,四川省內(nèi)江縣人,名正權,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荷,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可以說是把對荷的熱愛與贊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荷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愛荷、寫荷、畫荷者非常多。
畫荷影響較大者,清代有八大山人朱耷(d?。⑹瘽?。在中國畫荷史上,張大千可堪稱是自八大山人、石濤以來中國百年第一畫荷大家。他筆下的荷花落落大方,雅俗共賞。
早年家世
1899年,張大千出生于四川內(nèi)江一戶人家里,年少時家境貧寒。張大千的母親曾友貞是內(nèi)江有名的繡花女,擅長刺繡和剪紙,在當?shù)仡H有名氣,被人稱作“張繡花”。張大千最早的藝術熏陶來自母親。張家兄妹都有繪畫天賦。兒時,張大千跟隨母親學畫,后來跟隨二哥張善孖(zī)、大姐張瓊枝學習。
張大千在《我的家世》一文中說:“我記不得什么時候開始學畫,人家說我九歲業(yè)繪事,由于先母能畫,兄弟們都會畫,尤以家姊瓊枝得益教慈甚多,她畫得最好的是花卉,我小時候多由大姊教導?!?這位張大千口中的大姐瓊枝不僅教他繪畫,也是母親的好幫手,做女紅,描刺繡。在大姐瓊枝的指導下,張大千畫技進步很快,開始畫一些花卉、人物,并打下了良好的繪畫基礎。
藝術生涯
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繪畫技藝,張大千16歲時便進入重慶“求精中學”,兩年后又與二哥張善孖一道赴日本留學,在日本學習染織技術兼攻繪畫技藝。從日本回來后,張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學者、書法家曾熙、李瑞清門下學習。1925年,年僅26歲的張大千在上海舉辦了平生首次個人展覽,獲得巨大成功,令上海書畫界人士稱奇不已,也給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勵,為他立足畫壇、走上職業(yè)畫家道路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和繪畫風格,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他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惟妙惟肖,也由此邁出了他繪畫的第一步。40歲至60歲,張大千以自然為師,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自1941年起在敦煌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60歲后在傳統(tǒng)筆墨基礎上,獨創(chuàng)潑彩畫法,那種墨彩輝映的效果使他的繪畫藝術在深厚的古典藝術底蘊中獨具氣息。
荷花情緣
張大千從青年到晚年,始終未停止過畫荷。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究其根源,有以下兩點:
首先,與他的個性有密切關系。荷花被視為高潔人格的象征物,并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隱逸絕塵”等多層含義。這與張大千“歷經(jīng)多亂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頭”的倔強個性相吻合。
其次,與他的繪畫理念有關。張大千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之基本功”。他在35歲時作的《金荷》被法國政府購買收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睆埓笄г跀?shù)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張大千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他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的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素材。33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張大千愛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tài)優(yōu)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
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荷桿。他通過長期觀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間的動態(tài),用他獨特的審美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夸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
張大千是中國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著名畫家劉大為說:“張大千對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有了一個推進,一個提升,或者是個人的拓展創(chuàng)新,總之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如今,大師已經(jīng)離去近三十多年,隨著時間推移,張大千和他的繪畫將永遠鐫刻在中國繪畫歷史的記錄冊里,被后人觀賞,獲得美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