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嵐
動物有智慧,但是,動物的智慧跟人的智慧一樣嗎?
美國荷蘭裔動物行為學家、靈長類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的新作《萬智有靈:超出想象的動物智慧》,對這個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解讀。其一,萬物皆有智慧或靈性;其二,動物的智慧與人相似。這兩點是本書的基本內(nèi)容和答案。
有人評論,瓦爾突破性的研究和著作一直迫使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重新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他的研究表明,我們并非唯一擁有策略性“政治”行為、同情心、正義感和高智商的物種。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瓦爾最尊崇的科學家達爾文的論述:人的頭腦與高等動物的頭腦固然有著許多不同,但這些不過是程度上的差異,二者的本質(zhì)其實是相同的。由此,瓦爾提出了本書的主旨,“要了解動物的智慧,人類的才智夠嗎?”瓦爾的回答是:“足夠了,但和你想象的不一樣。”
實際上,瓦爾在書中所舉的很多例子人們都熟悉,而且與人的智慧類似,因此本書的內(nèi)容大部分還是在描述動物與人的智慧的相似性,至于人們的懷疑,“子非魚,焉知魚之不樂”,則通過動物與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來回答。
動物與人的智慧有哪些是相似的?實際上,不勝枚舉。動物也會觀察、計算,更有基本的記憶。但是,動物會不會有人的邏輯推理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有一天,瓦爾觀察到,荷蘭阿納姆市布格爾動物園的一只叫弗朗尼婭的母黑猩猩將其臥室里的所有稻草都收集了起來,夾在胳膊下,走出房間,來到了動物園里一個挺大的島上。這個行為是弗朗尼婭以前從未有過的,也從未有其他黑猩猩將稻草拖到室外。
瓦爾推測,弗朗尼婭這么做的目的是抵御室外的寒冷。但是,弗朗尼婭怎么知道室外是寒冷的并需要用稻草來御寒?此前,弗朗尼婭住在有供暖設備、暖和舒適的屋內(nèi),它并未經(jīng)歷過室外的寒冷,因此,它是在為其之前還未曾真正體驗到的低溫作準備。而且,弗朗尼婭在室外不一會兒便搭起了一個稻草小窩,和它的兒子方斯一起享受著窩里的溫暖愜意。瓦爾認為,最為合理的解釋是弗朗尼婭能夠通過之前寒冷的天氣推斷出當天戶外可能比較冷,如果到室外,需要用稻草來筑窩御寒。這樣的邏輯推理與人完全一樣。
在邏輯推理之外,人還有情感、情緒,所謂七情六欲,善于表達七情六欲也是智慧。動物有沒有以及會不會表達呢?當然也有,也會表達。見面和離別時,動物也會相互問候和表達再見,如吻別。動物的問候,大凡養(yǎng)狗的人都很清楚,主人回家,狗要迎上來與主人親熱,這是最大的問候;主人要與狗告別時,狗也會依依不舍。
但是,動物與動物之間會不會有吻別呢?瓦爾觀察到了動物有這種行為。他訓練過一只叫凱芙的母黑猩猩,教它用奶瓶給一只收養(yǎng)的幼黑猩猩喂奶。每次喂奶都要到屋子里去。凱芙給幼黑猩猩喂奶也喂得特別好,甚至懂得在幼崽打嗝時把奶瓶暫時拿開,并且日夜將幼崽護在懷中。
但是,瓦爾觀察到,每次把奶瓶交給凱芙時,它并不會直接進屋給幼黑猩猩喂奶,而是在進屋前,走遍整個黑猩猩島,與雄性和雌性首領還有它的好朋友們一一吻別。如果其中某些黑猩猩在睡覺,凱芙會將它們喚醒進行告別。在一一告別之后,才會進屋給幼黑猩猩喂奶。
黑猩猩的這種告別行為也同樣是兩個動物行為主流學派的爭論之一。一派認為,動物不過是對刺激而產(chǎn)生反應的機器,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開懲罰;另一學派則認為,動物不過是基因編碼的機器人,所有行為都來自遺傳下來的本能。
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之外,可能還有一種是,動物可以學習,從而認為在彼此分離之時,哪怕是短暫時間的離別,也應當告別,這也類似人類的社會性和保持相互親密關(guān)系的一種日常行為。
不過,難以解釋的是語言的使用和表達的智慧。語言被當成人類與其他動物巨大差異的標志,并因此產(chǎn)生了智慧上的分水嶺。這一點也可以證明,動物即便有智慧,也與人的不一樣。但是,瓦爾在《萬智有靈:超出想象的動物智慧》一書中專門辟出一章來談論動物與人類通過語言表達出的智慧是否類似。
在強調(diào)語言對人的重要性時,有幾個觀點是比較突出的。一是語言能提供事物的分類和概念,從而幫助人類思考;二是語言使信息的傳遞不只限于當前,而是可以涉及過去以及未來;三是語言可以用來產(chǎn)生抽象的精神產(chǎn)品,如詩歌、小說;四是語言可以用來記載和保存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尤其后兩點是人類得天獨厚的巨大優(yōu)勢,更是一種高超智慧的體現(xiàn)和智慧的應用。
正因如此,有人認為,語言是人類與動物分界的壁壘。1980年,甚至在一個語言學術(shù)會議上,有語言學家提出要禁止一切教動物學習人類語言的嘗試。不過,這一點在瓦爾看來顯然是擔心過度,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在演化過程中突然出現(xiàn)的,語言也是如此。
教會個別動物使用人類的語言,并不能改變動物不會使用人類語言這一事實和現(xiàn)狀,而且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并不妨礙它們使用自己的語言,并擁有與人類似的智慧。而且,沒有語言,動物也會思考和推理,在這些智慧上動物并不輸人類。在其他智力上,如記憶,黑猩猩還勝過人類。一只名叫步的雄性黑猩猩,可以在210毫秒的時間內(nèi)記住9個數(shù)字,并且準確率達80%,但是,人類只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記住5個數(shù)字。
不過,瓦爾并沒有回答,人類能用語言來創(chuàng)作精神產(chǎn)品和記錄保存知識是否為人類的智慧高于動物智慧的體現(xiàn)。
盡管如此,瓦爾引用了休謨的觀點來論證動物與人類智慧的相似性。休謨稱,動物也與人類一樣富有思想和理性:“我們是根據(jù)動物的外部行為與我們自己的外部行為的相互類似,才判斷出它們的內(nèi)心行為也和我們的相互類似。這個推理原則如果推進一步,將會使我們斷言:我們?nèi)祟惡托箢惖膬?nèi)心行為既然互相類似,那么它們所有發(fā)生的那些原因,也必然互相類似。因此,如果有任何一個假說被提出來說明人類和畜類所共同的一種心理活動時,我們就必須將這個假說應用于兩者?!?/p>
休謨是在1793年提出這一理論的。達爾文則在后來提出,人的頭腦與高等動物的頭腦本質(zhì)其實是相同的,即便有差異,也是程度上的。瓦爾對此是贊同的,后來對動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休謨和達爾文的假說對于哺乳動物是如此,然后可以推論到鳥類和其他脊椎動物。再后來,在犬科動物、牙鴉動物、大象、海豚和鸚鵡等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萬物有智是否意味著動物與人類的智慧完全一樣,還將繼續(xù)爭論下去,今天的主流觀點也認為人的智慧才是第一位的,否則人類就不可能成為宇宙的主宰。但即便如此,考慮到萬物皆有智這一特點,人類其實還是應當更謙虛一些,對其他物種更尊重一些,要說更高的智慧,或許這就是人類更高的智慧。
不過,對于語言的發(fā)明和使用,要明確的是對語言的定義。如果把語言當成一種抽象的能表達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不只是人類,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兼有聲音語言和形體語言兩種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動物運用語言的智慧并不亞于人類。而且,就第一項意義來看,語言并非思考的唯一條件,動物也會思考,但未必是用語言思考。
肯尼亞平原上的青腹綠猴對于獵豹、老鷹和蛇有不同的報警語言(聲音模式),甚至一連串的聲音,類似人類語言的句子。這些有聲語言能讓青腹綠猴采用不同的躲避方式,例如,對于有蛇的語言報警,可以讓青腹綠猴在高高的草叢里站直并四處環(huán)視,以躲避蛇的攻擊。但對于獵豹的攻擊,提醒的語言和做法就會不同。
同樣,被科學家研究得比較充分的動物形體語言是蜜蜂的8字舞蹈,可以向同伴傳遞何處有花蜜可采,距離有多遠,方向在何方。而且,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猿類有著大量的手勢語言,伸出一只張開的手表示討要東西,在頭上揮舞自己的整個手臂表示自己有優(yōu)勢地位。黑猩猩向正在進食的伙伴伸出一只手是表示想分享食物;但當這只黑猩猩受到攻擊并向旁觀者伸出一只手時,是表示尋求幫助;它還能向敵人的方向憤怒地拍打來指明敵人。
因此,在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的使用上,動物的智慧也與人相似。當然,用語言來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并賦予人類精神上的享受,以及用語言來記錄人類的知識和成果,這是動物所不具備的,無論是稱為智慧還是技能,都顯示了人與動物的差異。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