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培蕾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采用講授的方法來進行教學的,導致學生無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筆者認為,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地追問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下面,筆者就詳細談談。
一、明確教學重點,適時追問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教師在自說自話,學生則安靜地聽講。從表面上看,教學活動好像在順利進行,實際上,學生到底有沒有在認真思考,教師無法知道。這樣的課堂可以說是毫無生機可言的。所以,筆者建議教師要明確教學的重點,通過追問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通過追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肖邦故園》一文時,教師要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究肖邦故園與肖邦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文章的題目是“肖邦故園”,那么作者在文中必定會詳細描寫肖邦的故園。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文章,從中尋找出描寫肖邦故園的片段,并且在這些片段中提煉出比較有代表性的詞語。這個小任務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通過閱讀課文,學生提煉出了“簡樸”“清寒”“簡陋”等詞語。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者在文中寫道:‘這瘠薄的土地,這平原小道和麥草覆蓋的屋頂,跟肖邦音樂所賜予我們的無限財富和充分享受有何共通之處呢?但是,只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就不難發(fā)現,事情并不那么簡單?!髡邽槭裁匆@樣寫?”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出:“這句話很好地引出了下文,讓讀者對肖邦的故居更加好奇,想迫不及待地了解肖邦故居與他的音樂有何共同之處?!比缓螅處熅涂梢赃m時追問:“那么,肖邦的故居與他的音樂到底有何共通之處呢?”通過閱讀和思考,他們就可以得知:“其實肖邦的故居恰好體現了肖邦音樂的特色,‘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所以才滋養(yǎng)出了這樣的音樂。這故園的景色和肖邦的音樂有著共同的色調?!痹诮虒W的過程中,教師看似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實際上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拓展,使學生可以深入探究。
二、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適度追問
在聽講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因為教師講課的節(jié)奏是非??斓模n本上的知識點又是零碎的,他們根本找不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點,思路很容易被打亂,這時他們就容易走神。所以,筆者建議教師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通過追問的方式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讓他們更好地跟上教師教學的步伐。
例如,在講解《發(fā)現》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這首現代詩的題目是‘發(fā)現’,那么作者發(fā)現了什么?”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作者回國之后便發(fā)現‘眼前這個殘破的祖國不是我的中華’。”很明顯,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只能理解詩歌的表層義。此時,我們可以追問:“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來寫自己的‘發(fā)現’的?”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以下答案:
1.詩中接連用了三組“我來了”,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日夜思念的美麗祖國如今竟是滿目瘡痍;回國后得到的卻是“一場空喜”。
2.詩人直抒胸臆,“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一反常規(guī),單刀直入,用悲痛的驚呼展現了自己憂憤、失望的心情。
3.詩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象,寫出了“我”在夢中見到的場景,如“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4.詩歌中設置了懸念,詩人問天擂地尋找如花的祖國,可是“總問不出消息”,競至“嘔出一顆心來”。此時,他才發(fā)現:原來祖國深藏“在我心里”。詩歌的最后一句揭示了懸念,這才是詩人真正的“發(fā)現”。
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其實已經找到了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明白了教師的用意。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追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探究,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立發(f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