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俠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是,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促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全面發(fā)展。
為了實現(xiàn)語文教學這一基本理念,語文教學課堂要呈現(xiàn)簡約的簡架結構,自主的教學過程,純美的教學氛圍,融合適宜的童趣等,其目的是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世界觀的形成受環(huán)境、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就應培養(yǎng)孩子們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意識。語文老師往往需要多才多藝,課堂上老師的一顰一笑,都是為提升兒童的綜合素養(yǎng)而做的。老師需要扮演著播種者的角色,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燦爛芬芳的花朵。
一、提煉課堂主旨進行愛國教育。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感悟、去歸納,以至于能升騰自己純真的美好的主觀意識。語文老師要恰如其分地給予正確的引導,以文本中正能量的主題感召學生。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語文老師首先指導學生突破字詞這一關后,就分組讓學生分別寫出文中所述的一系列事件。結果有的小組成員寫出“年幼的周恩來隨伯父到沈陽讀書時,親眼目睹外國人的汽車軋死中國人,我們的老百姓沒處說理”;有的組員寫到“當時我們的國家貧弱不振,任人宰割欺辱”;有的寫到“祖國許多的大好河山,都陷入在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當老師把許多小組成員寫的內容全部展示一遍后,一時間課堂內鴉雀無聲,孩子們好像都無所適從。從他們純真的眼神里,老師讀出了“唉!當時我們的國家怎么會這樣?。 蓖蝗?,一個孩子打破了沉悶,他講:“當時的清政府都干什么去了?”。為什么外國人能在我們這里撒野?誰能改變那種狀況呢?老師隨機指導孩子們再讀課文,再寫出是誰在幼小的年齡時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了。于是,孩子們又陷入讀寫的過程。最后他們得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在老師的點撥下,他們懂得了我們今天提倡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的崛起,從而更加努力學習,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更繁榮??吹胶⒆觽兌及研∪^握得緊緊的,老師感到教學的目的達到了。
二、語文教學不應在剖析課文內容上兜圈子,應在品析詞句上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
語文課堂上要提倡簡約的教學方式,刪繁就簡,多引導學生品味,而不是給課文“開刀手術”。讓學生領悟,從課文走向實踐,把課文上精煉的詞句放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體味,結合具體的人、事、物,給孩子現(xiàn)實版的情境教育,促成孩子們逐漸樹立正能量的觀念?,F(xiàn)代京劇《紅燈記》中有個唱段是“栽什么樹木開什么花,撒什么種子結什么瓜”,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就要從小抓起,兒童心中愛的情懷應是正確而又陽光的。兒童最易受情感的影響,且易形成不好改變的觀念,所以你給他種下什么種子,他們就會開出什么樣的花,結出什么樣的果。早期正確的情境教育必須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以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例如,在教學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時,首先老師有意“浪費”時間引導孩子們了解陸游所處的時代那段歷史背景:我國古代宋朝時,北方金人南下侵犯中原。由于當時執(zhí)政的皇帝宋徽宗荒淫昏聵,導致皇帝宋徽宗、宋欽宗他們父子被金人擄走,史稱“靖康之變”,黃河中下游被金人占領,國破家亡。而陸游雖有一腔抱負,但不被統(tǒng)治者重用,直到詩人臨死的時候也沒有看到國家的統(tǒng)一,令人欽佩的是,這位偉大的詩人臨死時想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老師引導學生從詩文中尋找歷史背景的內容及詩人的愛國情懷,詩中的“空”、“但悲”、“九州同”等詞語體現(xiàn)了詩人死不瞑目,滿腔遺憾。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體會詩人對收復失地的渴望。這種拳拳愛國之心,濃濃報國之志,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印在心里。從理解詞句、感悟詞句的真摯情感,上升到自覺的愛國理念,正能量的家國情懷的教學是我們民族騰飛的希望。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思想觀念,也是為師者道德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讓學生深深地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中時刻裝著自己的祖國,國家的一切利益至上,有國這個“大家”,才有我們自己的“小家”。
三、構造高效善思善辨的語文課堂,深化家國情懷。
善思善辯是提升語文思維能力的需要,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是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一篇課文因為思維角度不同,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感受。為師者要樂于從善辨的思維過程去捕捉正能量的家國情懷,并沿著這條線索讓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交流、剖析,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小組成員之間的思想碰撞、教師的多重身份、學生交流中的不同角色,都會擦出積極向上的希望之花,這樣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師有意的引領中穩(wěn)步結出健碩之果,讓每個學生的思維天地上都有一片相同的“紅色根據(jù)地”。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教師從題目入手,先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自己質疑。圓明園在什么地方?它的影響價值曾是舉世聞名,眾星拱月一般,毀滅意味著什么?損失有多慘重?毀在何人之手?等等。讓學生帶著情感去讀,讀出題目的內涵。注重讀出曾經(jīng)的輝煌和現(xiàn)在的殘垣斷壁,進行對比,激發(fā)孩子的愛國情懷。記得有個孩子讀著讀著,漲紅了臉大聲說“當時清政府是干什么吃的!為什么不帶兵挨個抄八國聯(lián)軍的家?”。這一喊,整個課堂開了鍋。“對,我們現(xiàn)在就去抄他們的家去!”,孩子們一個個摩拳擦掌,對八國聯(lián)軍強盜恨之入骨,全班再次沸騰起來,家國情懷得到很好的詮釋。語文老師也深深感到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學,值了,有收獲了。這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個人的精神境界同這群孩子們思維的又一次升華。
總之,語文教學實踐過程就是將學生情感內化的過程,也是將家國情懷素養(yǎng)轉化為自身情感思維的過程。我們給孩子營造的不應是一種強制性的、枯燥的、被動的背誦默寫氛圍,因為這樣的學習不能實現(xiàn)情感的內化。我們是要構建一個學生自主的、愉悅的、能在課堂上產生情感共鳴的、優(yōu)化的語文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每節(jié)語文課上都能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從而樹立起遠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