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普遍降低,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德育課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出適合中職生學習特點的學案,用學案教學法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德育課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現(xiàn)狀;教材;學案
中職德育課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哲學、經(jīng)濟、法制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以及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渠道。但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都不大,很少有學生喜歡上德育課。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興趣,很容易做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并且這一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這就使得德育課教學效果不佳,育人目標大打折扣。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態(tài)度對于教學效果影響很大。經(jīng)過多年德育課教學的摸索,我認為德育課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出在德育課教師身上。一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性,沒有用好教材,不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備課不充分;二是對中職生的學習現(xiàn)狀了解不夠,沒有找到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一、用好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進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整合課程資源”,等等。
其中,所謂“用好教材”,就是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
目前在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師認為課程改革強調(diào)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課本知識不重要了,上課蜻蜓點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虛晃一槍,很快就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謂的聯(lián)系實際活動,甚至整堂課都是一些與課本知識無關的活動,看起來熱熱鬧鬧,到下課時學生連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都沒有搞明白,這是誤人子弟。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經(jīng)驗,也有反面的教訓,但最基本的一條經(jīng)驗就是認真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俗話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好課本。如果學生連書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沒有學會,聯(lián)系實際又有什么用?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師都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這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
與傳統(tǒng)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為學生的活動探究、個性發(fā)展留出了空間。
在新一輪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中,教育部對德育課教材也進行了重新編寫,本套教材體現(xiàn)了“三貼近”的原則,其內(nèi)容以探究活動為開篇或線索。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每課都以一個案例故事開始,其中“心海導航”在案例開頭提出問題,瀏覽故事后通過“人生啟迪”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知識和觀點。除了每課開頭的案例故事以外,還有以“讀讀想想”為題的小故事穿插全書,故事結尾處有“溫馨提示”,幫助學生感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
為了幫助學生們掌握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的方法,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觀點,文中穿插了“想一想”、“比一比”、“議一議”等小練習,并設置了“名言”、“鏈接”和“問題聚焦”等欄目。它們既是正文的重要補充,也是提高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能力的必要手段。
本書每課后面都有“學以致用”,要完成這個欄目中的訓練,需要動腦想、動手寫、找人問、上網(wǎng)查,有的需要與朋友、同學展開互動,有的需要向父母、師長請教才能尋找到答案。這些訓練都圍繞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設計,按照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的步驟來安排。
教育部組織專家將教學傳授的內(nèi)容,經(jīng)科學的選擇,依據(jù)知識構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獲得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編成了教材,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載體。這比教師自己選擇社會上散在的經(jīng)驗、案例讓學生學習要優(yōu)越得多。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好教材這一優(yōu)質(zhì)資源。
分析了教材,再來分析一下中職生的學習現(xiàn)狀。
二、了解中職生的學習現(xiàn)狀
1.學習目標不明確
對于一些家長來說,把學生到中職學校后,就當是送到了托兒所,家長沒了目標和要求,學生當然也沒有動力。即使有些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學得一技之長,將來好找個合適的工作,但是學生自己可不這么認為,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學了又有什么用。因此,他們無求知、上進的欲望;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學習不好不覺得丟面子,考試不及格也無所謂,沒有學習動力;不想上課或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后不肯花時間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做作業(yè)應付了事,滿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學習毅力,一遇到困難就“繳械投降”,而不惜把時間用到玩手機、看小說、打游戲、談戀愛等上面。
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受傳統(tǒng)的社會認同度影響,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沒有優(yōu)越感,不被社會認可。從小到大總是落在別人的后面,因而受到家長的埋怨、教師的指責、同學的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形成了一種自卑的心理:我反正不如別人,學了還有什么用?這些學生長期生活在一種頹喪、抑郁的情緒中,對學習喪失信心,常表現(xiàn)為冷漠、厭倦、缺乏興趣。有些學生說:“我們在初中時就一直落在全班學生的后面,總感到自已不如人家,很難抬頭?!钡搅寺毟哌€是原來的思維定勢:學習不如人就是差。
3.學習方法不對,事倍功半
有些學生在學習上雖花了不少時間,但學習效率很低;有的學生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習過程中不得要領,缺乏針對性;有的學生學習與社團工作、課外活動的關系處理不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動影響了學習,上課時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種內(nèi)外因素的干擾,聽課效果差,不善于利用身邊的學習條件。
4.基礎差跟不上,沒有學習興趣
有些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因種種原因造成基礎差,到職高后,教學內(nèi)容更抽象,課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師又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注意高中教學與初中教學中知識鏈的銜接,使得學生一開始上課就聽不懂,作業(yè)不會做。日積月累,學習中的問題越積越多,成功的體驗越來越少,學習興趣逐漸減弱。
三、用學案教學法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學會學習
學案教學法的關鍵是:課前用好教材,吃透教材,編寫條理、完整、重難點突出、操作性強的學案。
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每課教學學案為例?!堵殬I(yè)生涯規(guī)劃》,每課都以一個案例故事開始。首先我會在該案例故事上下很大功夫,通過設計表格讓學生閱讀案例故事填出表格內(nèi)容的方式,讓學生得出“心海導航”中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從而吃透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從故事人物的經(jīng)歷中受到啟發(fā),為接下來更好地理解正文中的知識和觀點打下基礎。
然后把教材知識點編成填空,簡答的形式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把教材中的“想一想”、“比一比”、“議一議”、“查一查”等小練習,以及“名言”、“鏈接”和“問題聚焦”、“學以致用”等欄目穿插進去。還課堂給學生,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這樣,課堂教學任務明確,學生有事可做,教師抽出身來管理課堂秩序,關注學生學習動態(tài),答疑解惑、適當講解點撥即可。學生學得條理,規(guī)范,有收獲;教師也從滿堂灌中解放了出來。教學秩序井然。課堂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高。
以上就是多年來我從德育課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路和方法,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作者簡介:要晉麗,1978年2月16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太谷,學歷: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