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詩》的“經(jīng)”化在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復雜的發(fā)展過程,荀子之前,《詩經(jīng)》稱“詩”或“詩三百”,到了荀子,《詩》開始產(chǎn)生“經(jīng)”化效應。荀子宗《詩》為經(jīng),以《詩》教化,傳《詩》及后,開啟了誦經(jīng)傳統(tǒng),使《詩》由文學立場轉(zhuǎn)向了經(jīng)學立場。通過梳理及深入分析荀子對《詩》“經(jīng)”化發(fā)展的諸多努力,試求在此基礎(chǔ)上重估其詩說價值。
【關(guān)鍵詞】 荀子;《詩》;傳詩;詩經(jīng)學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4-0029-02
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趙國人兼儒學大師,約出生于公元前335年,以性惡、法后王、王霸并舉與禮法并重自成一派。荀子汲儒、法于一體,宗儒而重法。在《詩》學“經(jīng)”化研究史的進程中,荀子要比之前儒家的兩位圣賢孔孟更加創(chuàng)發(fā)獨見。在儒家學派中,將《詩》推向經(jīng)學立場,在先秦時期中當推荀子。
一、宗《詩》為經(jīng),強調(diào)“詩言志”
荀子在《詩》《書》《禮》《樂》是圣人之道的闡釋中提出了著名的“詩言志”理論?!度逍А菲疲骸?《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何謂“志”?許慎《說文解字》謂:“志,意也,從心之聲?!碧茥顐娮⒃疲骸笆侨逯尽?。①儒學專著及其傳人所著錄的戰(zhàn)國秦漢間的傳詩文獻多次提及“詩言志”。但據(jù)實際考證,《禮記 · 閑居》篇,“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假托孔子之言闡釋了志、詩與禮的貫通表達;《樂記》篇所錄,“詩言其志也”,確考收輯成書已在漢代;而《莊子 · 天下》篇也說:“詩以道志”等記載則為“漢儒古注誤入正文所致”。②
可見,通過諸多文獻的整理分析后,可以說荀子是儒家第一位鄭重提出“詩言志”理論的大師。從荀子開始,“詩言志”正式成為儒家的理論宣言。
那怎么深入解釋荀子提出的“詩言志”這一論述?他所言的“志”又具體如何理解?在《儒效》篇中,荀子提出《詩》以“圣人之道為歸依” ③,同時將其與《書》 《禮》《樂》等經(jīng)典并列,且進一步具體闡釋了《風》《雅》《頌》之別,“ 《風》取是以節(jié)之也;《小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取是而光之也;《頌》取是而通之也” ④,將圣王之道融進儒家經(jīng)典,將國家治理與詩言志的理論內(nèi)蘊連接起來。荀子不只建構(gòu)了“詩言志”的理論內(nèi)核,而且在其著作《荀子》中通過引詩和論詩實踐了這一理論。《王制》篇,引《詩 · 周頌 · 天作》闡釋了周大文二王推行“大治”從而奠定岐山之基業(yè),“天作”一詞,《毛詩序》解釋為“祀先王先公” ⑤,與此觀點類似的還有南宋朱熹《詩集傳》中記載的“祭大王之詩” ⑥,二者雖在周代世主的具體王公指向上存異,但都把祭祀的主體看作是人。后代學者中的清人姚際恒,于其專著《詩經(jīng)通論》詳細記載此為“岐山之祭” ⑦,還進一步印證了祭奠的對象應是岐山。據(jù)可考文獻,將岐山視為祭祀圣地的可能性很大。《王制》篇,荀子僅取大王、文王二人,源于經(jīng)創(chuàng)岐山之業(yè)的九代周主中大王、文王二人的貢獻最為卓越。荀子引《周頌 · 天作》一詩指出圣王應合乎天道,奉行王道,才能成就帝王大業(yè)。荀子將詩之志的價值體系與天下興亡的政治緊密聯(lián)為一體,充分表明了尊《詩》為經(jīng)的學術(shù)取向。
二、以《詩》教化,推行“王霸兼重”
董安國先生《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對春秋戰(zhàn)國諸子論詩、引詩進行了具體考察,據(jù)其統(tǒng)計看,《荀子》引《詩》有83次(包括《風》11次,《大雅》32次,《小雅》25次,《頌》8次) ⑧,在諸多子學典籍中引詩最多,體現(xiàn)出荀子比以往的儒家學者更為重視《詩》的教化與政治功能。可見,荀卿比孔孟更強化了《詩》的教化功能,其論詩的功利性愈加明顯。荀子引詩可概括為“以經(jīng)注我”和“以我注經(jīng)”兩種表現(xiàn)形式。前者在《荀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據(jù)統(tǒng)計有60余處,表現(xiàn)為先表述自己的觀點,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以證己說。后者反之。這兩種引詩形式都突出反映了荀子詩學功利性的特點。
荀子取《詩》證言,重在教化。首先,使人正心誠意,獨善其身?!缎奚怼菲?,《詩》曰:“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⑨,荀子引《小雅 · 小旻》一詩的目的在于促使君子規(guī)避利弊,修養(yǎng)道德。再如《儒效》篇,荀子引《詩 · 大雅》中《文王有聲》與《桑柔》的詞句,論述了儒者應當內(nèi)心意志堅定,在朝廷、官府與民間,仁愛利人。同時指出,君子要懂得審慎地措置自身,鄭重地對待民風習俗,重視德行的積聚和磨煉,這樣百姓就會歸服。其次,使君臣各盡其職,按“禮”行事?!洞舐浴菲?《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諸侯召見臣子,臣子不等駕好車,沒把衣裳穿整齊就跑,這是諸侯與大臣之間的一種交往禮制。
荀子引《詩》更注重對榮君貴主的規(guī)誡,他說“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緊接著荀子引《詩 · 小雅 · 出車》表明天子召見諸侯,諸侯按禮制應馬上準備朝見,諸侯大夫要榮君尊主,依禮就制。最后,荀子引《詩》,著重反映了“王霸兼重”思想。
君主實現(xiàn)王霸,當以義信為道?!稄妵菲?,引《大雅 · 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二句指出帝王要隆禮尊賢,愛民好士;《王霸》篇,荀子引《詩 · 大雅 · 緜》中的詩句,將國家的禮制比作霜雪和日月,旨在說明禮制是國家治理的黏合劑,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曲折周到的治理。《君子》篇,荀子引《小雅 ·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⑩,表明了天子領(lǐng)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但要能夠以義信為標準任用人,才足以容納天下的賢能之士。
三、傳《詩》及后,開啟“誦經(jīng)”傳統(tǒng)
作為儒學的最后一位大師,荀子在當時學子之間負有盛名,于經(jīng)典傳授系統(tǒng)中處于核心,不可避免將對后代儒生引詩、解詩方面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可以說,《詩》的功利性于荀子實現(xiàn)極致,也將《詩》推向了“經(jīng)”的位置。
在《勸學》篇中,荀子明確地提出學習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開始,荀子對《詩》的理解闡釋頗為深遠,尤其值得注重的是他對漢代四家詩的重要意義。本文限于篇幅,僅取毛詩一例試作深入分析。
關(guān)于魯、齊、韓三家詩的傳人、傳主的生平事跡和師友承續(xù),班固《漢書 · 儒林傳》一書都做了詳盡的載錄,但對毛公其人、毛詩以及其學術(shù)流派的具體傳承發(fā)展記載的卻極為簡單,這與當時漢代重三家詩而輕毛詩的學術(shù)傾向有關(guān)。班固于他的另一著錄《漢書 · 藝文志》中也有對此的記載,他說“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毛詩學派雖一向以子夏為宗,但“自謂”一詞不覺使人懷疑其宣稱是否取得了同時代其他學派的認同。試想若毛亨、毛萇確為荀子弟子,若西漢年間毛派學者宣稱荀子為學派傳人,那《漢書 · 藝文志》本應記為“自謂子夏、荀卿之傳”。
因此,荀子傳《毛詩》之說,子夏與荀子的師承關(guān)系基本上不能成立。這一點也可以在《荀子》中找到依據(jù)。荀子標榜“隆師、貴師”,那么在《非十二子》中就不可能出現(xiàn)“子夏氏之賤儒也”?!睹姟肥欠裨从谲髯右幻},仍存在爭議,但至少由相關(guān)文獻中可以看出,《毛詩》學習參考荀子詩說是符合實際的?!度逍А菲髯诱饕缎⊙拧そ枪芬辉?,闡述了小人爭取爵位不謙讓,互相埋怨導致自身危險加劇,《毛詩》中與此存在相關(guān)的文字著錄,“比周而黨愈少,鄙爭而名愈辱,求安而身愈?!??,二者對《詩》的解釋完全相同,《毛詩》借鑒了《荀子》詩義。再如《大略》篇中,荀子引《小雅 · 無將大車》兩句詩論述了慎重選取朋友是成就德行的基礎(chǔ),這與《毛詩》中“大車,小人之所將也”的相關(guān)記載大意基本相符?!睹姟冯m引詩豐富龐雜,但荀子傳《詩》的努力與貢獻更值得肯定。
荀子將《詩》提到“經(jīng)”學的地位,同時提出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等經(jīng)典,促進了漢代儒家詩教的確立,荀子詩說的“經(jīng)化效應”是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學文化研究史上不可繞過的一環(huán)。
注釋:
①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33頁。
②錢穆:《莊子纂箋》,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第270頁。
③洪湛侯:《詩經(jīng)學史》,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2頁。
④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2頁。
⑤孔穎達:《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
⑥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25頁。
⑦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26頁。
⑧李國新:《對荀子詩教的探討》,《民風》,2008年第6期,第121頁。
⑨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1頁。
⑩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51頁。
?班固:《漢書 · 藝文志》,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第1708頁。
?孔穎達:《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洪湛侯.詩經(jīng)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班固.漢書·藝文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作者簡介:
賈彩秀,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單位:遼寧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