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敏
摘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觀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班級管理是教師和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管理學生的學習,也要管理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需要運用教育技能,協(xié)調好情緒與理性之間的關系,讓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
關鍵詞:情緒 理性 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師生經(jīng)常會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產生摩擦。師生沖突如何避免、如何化解成了班級管理的重要問題。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許多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創(chuàng)造教育、民主教育、國難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其中,生活教育理論為班級管理中正確平衡“情緒”和“理性”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班級管理中的問題
班級管理中的核心問題就是師生沖突。師生沖突可以分為課堂上的沖突和課堂外的沖突,課堂外的沖突一般都是課堂上的沖突的延續(xù)。因為在校園生活中,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接觸最多,也最容易產生沖突。
班級管理中的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紀律問題、學習問題、生活問題、活動問題、校外不良行為問題。紀律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不遵守班規(guī)班紀,遲到、早退、曠課等。學習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上課聊天、打瞌睡、不交作業(yè)等。生活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不參加班級清潔活動,服裝發(fā)型不符合《中小學生守則標準》的要求?;顒訂栴}主要表現(xiàn)為在學校集會上聊天、看書、聽音樂等。校外不良行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在校外約架、抽煙、上網(wǎng)吧、欺負和勒索低年級學生。
二、班級管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班級問題產生的原因與班級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有關。從心理學角度看,教師和學生之間是施教和受教的關系,隱含一種期待與現(xiàn)實的沖突傾向。教師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學生,但學生并不是沒有獨立意識的材料,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和生活。從教育學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是教授和學習的工作關系。同其他的制衡關系一樣,如果教師運用的獎懲手段不合理,這種教與學的平衡關系就會很快被打破。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社會要求尊師重教,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雙方的地位、目標、資源都不一樣,觀念上很容易起沖突。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雙方有很大的代溝。教師的價值觀有其成長的時代的印記,但學生的價值觀受到當代的影響且還沒有完全形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文化矛盾激化,就會引發(fā)班級管理問題。
三、班級管理中的“情緒”與“理性”
1.教師的“情緒”與“理性”
教師在正式從事教學工作之前,肯定是接受過教師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其中包含班級管理的方法和教師情緒的自我管理。班級管理中,教師消極情緒出現(xiàn)的主觀因素包括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自身的抗壓能力和修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自身的負面情緒調節(jié)能力。學校層面使教師出現(xiàn)消極情緒的原因有考核制度復雜、工作負荷過大等。學生層面促使教師出現(xiàn)消極情緒的原因有學生接觸新媒體多,個體意識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個性碰撞,難以達成一致觀點;獨生子女居多,抗壓能力比較弱。社會層面對教師的期望也會給教師帶來壓力,導致教師產生消極情緒。
教師走上講臺,實際上就是開始自己的表演,教師本人需要進入教育者這個角色里。個人情緒和工作狀態(tài)應該分割開來。即使做不到完全分割,也應當盡量抑制個人的消極情緒。因為教師的情緒在課堂上不僅是一種個人的情緒,還是整個課堂的情緒氛圍。專業(yè)教師應當擁有保持良好情緒和消除消極情緒的能力。
2.學生的“情緒”與“理性”
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情緒化時刻多于理性時刻,因為學生是班級管理的被管理者,他們在地位上處于劣勢,只有被評價、被規(guī)范的資格。從心理上來看,中小學生的心智還不太成熟。小學生出于對教師權威的畏懼,不敢表現(xiàn)自己的不滿;而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顯著,教師嚴厲的管教會引起學生的反抗心理。中小學生的心理是敏感又強調自尊的,學生感情用事的時候偏多,遇到挫折和困難后,比教師更容易情緒化。
但學生也并不是完全沒有理性?;A學科知識的學習雖然看起來跟理性培養(yǎng)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人文學科中對于種種社會現(xiàn)象的感悟和反思、理科對于世界研究的理性實驗方法,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用理性思考問題。所以學生更加信服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管教方式,這樣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符合學生對理性班級管理的期待。學生的理性思維正在形成,教師應在班級管理沖突中引導學生理性解決問題。
四、“情緒”與“理性”的協(xié)調
情緒和理性是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的矛盾的兩方。班級管理也是一個矛盾,這個矛盾兩方也是情緒和理性。教師和學生都希望運用理性解決問題,但往往又無法控制自然產生的情緒。協(xié)調班級管理中的情緒與理性成為一件必要的事情。
1.制定理性規(guī)則,在情緒化時用規(guī)則說話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管理任何集體都需要有規(guī)則,班級管理也不例外。班級管理規(guī)則不能由教師一言堂制定,因為個人制定的規(guī)則主觀性較強,有時會有漏洞。班規(guī)的實質是契約,需要雙方就契約內容達成協(xié)議并共同遵守。如果班規(guī)直接由教師頒布并且執(zhí)行,那么這個班規(guī)就是命令,而非契約。教師應制定班規(guī)的大體框架,再召開班會,民主協(xié)商班規(guī)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并保證班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監(jiān)督的權利。
班規(guī)是班內成員在理性狀態(tài)下的產物,符合每個人的理性需求。在教師和學生發(fā)生沖突時,雙方都可以拿班規(guī)說話,以理服人。比如,班規(guī)中規(guī)定,學生上課時交頭接耳扣0.5分,罰站上課。班內的學生A和學生B交頭接耳,學生A成績很好,學生B成績很差。教師雖然內心偏向A學生,但也應該按照班級規(guī)定,同時懲罰兩個學生。如果當堂課正好是一堂公開課,因為A、B兩位學生的交頭接耳給來聽課的領導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教師很生氣,想重懲罰學生,但也應該遵守契約精神,按照原本規(guī)定予以懲戒。
2.合理運用情緒,輔助理性規(guī)則實施
情緒對于班級管理而言,并不完全是壞事。完全按照冰冷的規(guī)則辦事,會使班級形成嚴肅、冷漠的氛圍。教師和學生的正向情緒交流也是班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理性規(guī)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運用情緒處理。例如,班規(guī)規(guī)定學生不參加班級勞動的,每一次扣0.5分。如果學生A騎自行車把腿摔壞了,每天拄著拐杖上下學,教師就可以稍微人性化一點,在班內提出學生A在腿好之前,可以不參加班級勞動也不扣分,讓全班學生表決。
其次,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進行深入的情緒化交流。課堂上,教師應當是專業(yè)的,用理性去教學。班級管理的基礎是師生之間的信任與情感。教師應在學生犯錯時,給學生解釋機會;在學生質疑時,回應學生的質疑。
情緒和理性的協(xié)調是一個哲學問題。班級管理不是機械運行的程序,教師和學生都是人,都有情緒。在班級管理中,當師生發(fā)生沖突,還是要以理性規(guī)則為準,用理性解決問題。教師和學生應積極進行情感交流,從感性層面理解對方的情緒。
參考文獻
[1]黃文芳.班級規(guī)約:課堂管理有效性的訴求[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12):42-44.
[2]徐淑芹.初中課堂管理中的失范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