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
在距今5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廣闊的西伯利亞是一片銀白色的世界。初春時節(jié),天氣依然寒冷,但溫度已經(jīng)開始緩慢上升,冰雪也在悄悄融化。
一頭披毛犀獨自出現(xiàn)在平原上,低著腦袋緩步前行。這種動物通常喜歡獨處,只有在繁殖的季節(jié)才會聚在一起。它長著一身蓬松的長毛,盡管長毛邊緣掛滿了冰碴兒,但這件厚實的“毛大衣”依然是披毛犀抵抗嚴寒的法寶。
披毛犀用鼻子東聞聞、西嗅嗅,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只見它搖晃著腦袋,用鼻子上扁扁的大角將積雪鏟到一邊,果然,黃色的干草夾雜著剛剛發(fā)芽的青草露了出來。披毛犀挖到了寶貝,開心極了,貪婪地咀嚼起食物來。
就在此時,它聽到一陣陣叫聲從遠處傳來。由于視力不太好,它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些大家伙越來越近。原來是一大群猛犸象!猛犸象的身上同樣披著長毛,它們的兩根象牙非常長,呈半圓形且向內(nèi)彎扣。這群猛犸象從南方來,它們是春天的追隨者。這僅僅是披毛犀遇到的“先行軍”,大部隊還在后頭呢。
當夏天到來時,眼前這片銀白色的世界將被綠色的大草原代替,那將是一年中最富生機、最為美好的季節(jié)。
犀牛是地球上現(xiàn)存的第二大陸生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c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換句話說,犀牛都怕冷!但是在史前時代,有一種犀牛不怕冷,能夠在冰天雪地中生存,這就是披毛犀。
披毛犀的發(fā)現(xiàn)可以追溯到18、19世紀,當時俄羅斯人在西伯利亞的冰原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巨大而彎曲的角,但是沒人知道這些角屬于什么動物。有人甚至認為它們是超級巨鷹的爪子,各種猜測層出不窮。
1807年, 德國古生物學家布魯門巴赫辨認出這些大角屬于一種已經(jīng)滅絕的史前犀牛,并將其命名為披毛犀。
披毛犀的外形就像它的名字:身上長著又長又密的毛,以抵御嚴寒,保持體溫。成年的披毛犀體形巨大,體長接近4米,肩高2米,體重在3噸左右,而渾身的長毛讓它們看起來比實際還要大。
披毛犀的腦袋很大,像今天的犀牛一樣,鼻子上方長著大角。披毛犀有兩只角,末端都稍稍向后勾著。前角更大更長,立在鼻子上方;后角只有前角的一半長,位于兩眼正中。古生物學家注意到,披毛犀的前角很扁,而且兩側(cè)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說明它們經(jīng)常使用前角。這個碩大的前角很可能既是它們的武器,又是它們的工具。結(jié)合披毛犀的生存環(huán)境,古生物學家推測,披毛犀會把前角當成鏟雪器來清除地上的積雪,然后啃食露出來的植物。
披毛犀的大腦袋后面是粗短的脖子和強壯的身體,以及一條和其他部位相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小尾巴。披毛犀行走和奔跑時,健壯的四肢能讓它們像“火車”一樣在平原上沖刺,趕走不懷好意的食肉動物。
披毛犀曾廣布于亞歐大陸北部,從歐洲一直向東,延伸到西伯利亞東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qū)。關(guān)于披毛犀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古生物學家曾經(jīng)推測,它們是在逐步進入北方地區(qū)的過程中進化而來的。
2011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宣布揭開了披毛犀的起源之謎。研究人員在西藏海拔高達4200米的札達盆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化石,其中就有披毛犀化石。這些化石證明札達盆地的披毛犀生存于距今370萬年前,遠遠早于在其他地方發(fā)現(xiàn)的披毛犀化石的“年紀”,由此得出結(jié)論:最早的披毛犀生活在青藏高原。
從外形上看,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披毛犀顯得更原始,但是已經(jīng)具備了典型的身體結(jié)構(gòu)。當披毛犀出現(xiàn)在青藏高原并適應了那里干燥寒冷的環(huán)境時,西伯利亞還是一片綠色的世界,地球的整體氣候也比較溫暖。從280萬年前,冰川期開始,全球溫度開始下降,廣闊的北方地區(qū)被冰雪覆蓋。氣候的改變正好給了披毛犀“擴張領(lǐng)土”的絕佳時機,它們從青藏高原一路向北,進入新的世界,繁衍生息。
可以說,青藏高原是披毛犀的訓練營,這里的生活為它們在冰川期的壯大奠定了基礎(chǔ)。
披毛犀曾經(jīng)遍布于北方大陸的冰天雪地之中,是當時很常見的動物。與披毛犀生活在一起的還有猛犸象、麝牛和馴鹿等。成年披毛犀幾乎是沒有天敵的,幼年披毛犀則可能會遭到洞獅或者狼群的攻擊。
然而,1萬年前,披毛犀卻突然滅絕了,它們的消失與人類的捕殺和氣候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盡管披毛犀在自然界中所向無敵,但在人類眼中,它們卻是極佳的獵物。體形巨大的披毛犀是非常明顯的目標,使用武器的獵人們能夠輕松地鎖定它們。披毛犀是人類重要的獵物,它們的皮毛可以用來縫制衣服,角和骨頭可以用來制作工具,肉當然可以用來飽腹。在法國一個洞穴的巖壁上,就發(fā)現(xiàn)了原始人繪制的披毛犀,證明了披毛犀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披毛犀滅絕的另一個原因是氣候的變化。冰川期結(jié)束之后,北半球開始升溫,原來廣闊的草原被茂密的森林覆蓋。環(huán)境的劇變導致披毛犀的食物大量減少,于是在人類獵殺和食物驟減的雙重打擊下,披毛犀滅絕了。
披毛犀是地球上最后一種生活在高緯度寒冷地區(qū)的犀牛,其滅絕之后,犀牛的分布范圍就逐漸集中到赤道周圍了。再見了,最后的北方犀牛!
在距今3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地球正處于第四紀冰川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氣候要比今天濕潤。在一座山谷中,不斷傳來嚎叫聲,原來是一群恐狼正在圍攻一頭年老的長角野牛。長角野牛此時已經(jīng)筋疲力盡,身上布滿傷口。
長角野牛終于堅持不住,趴倒下來。四周的恐狼見狀一擁而上,開始撕咬獵物,長角野牛發(fā)出陣陣哀嚎。山谷的另一側(cè),一頭巨獸也聽到了這哀嚎聲,它循聲而來,強壯的體形非常顯眼。
那是一頭短面熊。它來到恐狼跟前,但目光一直貪婪地盯著長角野牛的尸體??掷欠浅G宄堂嫘艿哪康模氚哉极C物,獨自享用。這可是恐狼群經(jīng)過長時間的獵殺才獲得的獵物,它們并不打算乖乖地拱手相讓??掷驱b著尖牙,威脅著短面熊,希望能夠?qū)⑦@個大家伙趕走。
短面熊當然不會輕易離開,它直立起身子,高大的身軀擋住了陽光。它一邊怒吼,一邊揮舞著前肢,亮出極具殺傷力的大爪子??粗矍斑@個直立起來足有3米多高的短面熊,恐狼群頓時沒了氣勢,它們可不想跟這個大家伙硬碰硬地來一場戰(zhàn)斗。
恐狼群首領(lǐng)轉(zhuǎn)身離開了,其他恐狼隨后跟了上去。它們時不時地回頭張望,剛到嘴邊的肉就這么沒了。看到恐狼群離去后,短面熊迫不及待地撲向獵物,開始享用饕餮大餐。
熊科動物是當今陸地上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它們常給人一種笨重、緩慢的印象,與大型貓科動物比起來,少了一份威武與霸氣。不過,在距今1萬年前的北美洲,曾經(jīng)生存著一種巨熊,其外形與今天的熊科動物有很大差別,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