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對此,初中語文教師想要在生活的土壤中扎根,便需要彌補應試教育中的缺憾,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了解語文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現(xiàn)狀;策略
初中語文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時,需要尋找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案例,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從而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而若想做到這一點,初中語文教師則需要改變自身落后的教學觀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挖掘教學中的生活素材,借助多媒體設備,將原本枯燥無趣的語文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1.豐富教學內容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尊重學生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所謂將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便是讓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此來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語文思維,增加學生的智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1]。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難度,還能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生的知識量。
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所謂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便是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時,巧妙地融入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素材,讓學生能夠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索和分析,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以致用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需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結合的有效性,這樣才能使生活與語文知識緊密相連,讓學生不再抗拒語文學習,并根據(jù)自身的情感體驗來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從而更好地了解語文知識。另外,生活化語文教學還能夠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
從當前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教師并未運用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依舊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第二,教學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2]。雖然現(xiàn)在大力推崇素質教育,但還是有許多的初中學校為了升學率依舊采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雖然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對學生的其他方面缺乏應有的重視。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語文知識,并未將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出來。第三,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未給予學生足夠的質疑機會,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四,課堂教學固定化。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教學模式,可能在短期內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時間久了之后,便無法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感,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五,有一些教師過于重視教育改革,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時,沒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導致課堂教學缺乏內容,華而不實。
三、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1.生活化的教材
在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中,生活化的教材對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初中語文教材中選擇的多是一些具有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且這些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名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便可利用這一點,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教材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影子,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巧妙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語文知識進行講解,以此來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再度結合。
2.課堂導入生活化,結合多媒體設備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的好壞與教學質量的好壞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直接介紹本節(jié)課要講解的內容,之后便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講解知識,這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也不高[3]。所以,教師可以在正式上課前為學生設計一個生活化的導入。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導入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導入情境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但教師要謹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如“同學們,你們記憶中的冬天都是什么樣的?”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學生會在腦海中想象冬天的情景,而且還會與同桌等進行激烈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我國南北方冬天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對不同地區(qū)的冬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介紹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通過生活化的課前導入,學生不但能夠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還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3.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巧妙地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將課堂主體的位置歸還給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化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喜愛之情,從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在富有趣味的教學情境中將生活與語文知識相結合。
例如,在進行“新聞采訪”寫作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引入初中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教學。教師先讓學生將自己對“四好少年”新聞的想法表達出來,之后教師可以將想法不同的學生分為正反兩個小組,讓持相反觀點的兩個小組根據(jù)自己小組的觀點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辯論的過程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根據(jù)主題進行分析,還能讓學生關注日常生活,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4.利用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參與探討
要想改變初中語文枯燥、乏味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便需要借助學生的日常生活案例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與語文知識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對自身的正面影響。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在利用生活案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謹記以下幾點。第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引用生活案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初中語文教學可以順利地進行[4],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切不可出現(xiàn)損害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第二,教師所引用的生活案例要符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借助生活實際了解語文知識,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確保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5.教學過程需要生活化
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需要將重點放在過程生活化上。由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取得高分,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是根據(jù)考試內容等安排的,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相符,教學過程也都是教師在臺上講課,學生埋頭記筆記,之后再反復地死記硬背。而生活化教學過程則強調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習中體會到生活現(xiàn)象和人生道理,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寓教于樂[5]。
6.加深學生的生活感受
學生的知識儲量、能力技巧等都是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要想從生活中獲得正確的認知,并將之內化為自我的能力和經(jīng)驗,就必須到社會中去實踐。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便是運用,提高生活的質量。社會可以說是一本永遠都讀不完的書,學生也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從中獲得知識。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生活化內容,便是想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休息時間參觀本地的古建筑,還可以讓學生去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建筑、園林藝術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結 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完善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構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場景,以此來激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另外,教師還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愛好相結合,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并巧妙地融入教學中,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趙媛媛.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談初中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 118-119.
[2]梁 惠.讓語文回歸生活——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管窺[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9(8):52-54.
[3]熊飛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啟迪,2020(2):37-38.
[4]張耀賢. 關于初中語文生活化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構建[J]. 課程教育研究,2020(7):87.
[5]劉云仁. 探析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資源,2018(6):10-11,25.
作者簡介:張仕祿(1971— ),男,廣西隆林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