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兒童幸福感是指兒童基于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積極的幸福感不僅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對其一生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關注兒童“當下的幸?!钡耐瑫r,應著眼于兒童“未來的幸?!保@是整個社會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職責與使命。通過以“兒童為本”價值取向的分析,提出兒童積極幸福感的養(yǎng)成策略。
[關鍵詞] 幸福感;兒童幸福感;快樂感
[作者簡介] 薛亞楠(1995—),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1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4-0074-02 ? ?[收稿日期] 2019-09-23
“幸福完滿的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要追求的目標,一個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與否也取決于當代兒童所體驗到的幸福感受?!耙詢和癁楸尽背蔀楫敶鐣非蟮膬r值取向,在兒童時期培養(yǎng)他們感受幸福,獲得幸福的能力對兒童未來的生活產生重大意義?!皟和腋!奔仁莾和碇幍目陀^的幸福生活,又是兒童主觀上對幸福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即兒童對幸福的自我知覺。包括兒童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為主的心理感受。[1]兒童時期產生的積極幸福感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在童年時期感受到幸福與愛,心懷感恩,才能在心中播種希望的種子,散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與欣喜。
一、滿足兒童“當下的幸?!?/p>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能推斷出滿足兒童的需要是兒童產生幸福感受的關鍵,首先是生理需求的滿足,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滿足兒童尊重、安全和社交的需求。同時,家庭生活領域以及學校都是影響兒童幸福感的主要場所。因此,一切有利于兒童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一切與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相關的活動都有可能給兒童帶來幸福。[2]
(一)“以兒童為本”來看待幸福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兒童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幸福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兒童是稚嫩的,有著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是他們獲取幸福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成人的幫助和支持,而成人往往容易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兒童幸福與否,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他們自己期待的生活。在這時候雙方的矛盾就出現了,兒童的幸福體驗因此而大打折扣。在幼兒園以及小學當中,教師在呼吁兒童主體性教育的同時,選擇兒童不感興趣的,與日常生活相差甚遠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強行灌輸,但兒童并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愉悅。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克服幸福感的偏差,從兒童的角度來看待幸福,聽取他們內心的呼喚。成人在為兒童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以及學習機會時要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興趣,為他們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在學校中,教師要激發(fā)兒童對知識內在的好奇與探索,探索出真正適合兒童,并且能夠引起兒童內在動力的課程體系。教師與家長要了解兒童,滿足他們對幸福生活的需求,支持兒童以自己的方式來選擇過什么樣的生活,成人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陪伴者與支持者,而不是決定者,成人要真正理解兒童追求幸福的行為表現,給予一定的陪伴與支持。當成人融入孩子的世界,以他們的視角來看待問題,也許能獲得意外的驚喜和幸福體驗。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兒童接觸最多的環(huán)境是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營造一個釋放幼兒天性,有利于成長的溫馨環(huán)境,需要家長、教師共同攜手打造。幼兒的幸福主要是與兒童的精神世界有關,物質環(huán)境的充裕并不是兒童幸福的充分條件,家長要以提升兒童精神世界為目的,營造和諧、美滿、快樂的家庭氛圍,增強整個家庭的幸福感,兒童的幸福感就能油然而生了。同時,家長的幸福觀念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只有將自己發(fā)展成為一個具備幸福能力的人,才能通過榜樣的力量傳遞給兒童,一些善良、樂觀的美好品質才能深深地植根與兒童的內在精神中。同時,幼兒園和小學是兒童主要的活動場所,兒童在學校的快樂生活,為其以后幸福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沙場上玩沙子玩水也許比在幼兒園里玩精心設計的器械更讓兒童開心、愉悅,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探索世界也遠比成人設置的專門的課程活動更讓兒童幸福得多。有關調查顯示,那些外在設施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渥的幼兒園并沒有比那些具有更多內在精神幼兒園更讓兒童感受到幸福,我們要思考兒童喜歡的幼兒園是怎樣的,所以既應該考慮幼兒的實際發(fā)展結果,也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與需求,打造符合幼兒“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教育宗旨的幼兒園。只有本著快樂、幸福的教育目的,學校與家庭才能為兒童創(chuàng)造幸福環(huán)境,收獲快樂人生。
(三)支持兒童的交往與對話
交往與對話是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這種需要的滿足是兒童通往幸福的道路。兒童是精神獨立的個體,需要在社會、同伴、與家人的活動和交流中獲得尊重與愛,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同時獲得表達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然而,成人以自己的方式要讓兒童學習一些不符合他們實際年齡的知識和技能,把他們當成學習的工具,忙碌充斥著他們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家長和教師忙于自己的事情,少于對他們的陪伴,減少了與他們交往與對話的時間,也很少關注兒童的感受,傾聽兒童的聲音,也不注重創(chuàng)造他們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樣一來,他們只能與電腦和電視做伴了。兒童要成為一個具有幸福體驗的主體,必須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人應該多陪伴他們,與他們多多互動與交流,耐心傾聽兒童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從兒童的角度考慮問題,克制自己的功利化心態(tài),提供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與兒童一起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在實踐經歷中提升兒童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家長要鼓勵兒童獨立與同伴交往,提升他們人際交往的技能,促進個體社會化。并且,在與同伴的游戲活動中,兒童能夠以自己想象的成人世界來構建自己的認知,進而感到滿足與快樂。
二、著眼于兒童“未來的幸?!?/p>
兒童“當下的幸?!蹦苡成洹拔磥淼男腋!保珔s不能完全積極反映“未來的幸?!?,這兩者不能完全等同,我們需要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兒童的幸福感,不能犧牲掉他們現在美好的童年,也不能眼光短淺只考慮到兒童現時的歡樂。兒童時期愉悅的幸福體驗與幸福感悟能力為未來積極的幸福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要著重提升兒童感知幸福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的心態(tài)。
(一)培養(yǎng)兒童積極的心態(tài)
良好的心理狀況是影響兒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擁有積極心態(tài)的前提下,兒童才能夠充滿愉悅,保持內在精神的平衡。培養(yǎng)兒童積極的心態(tài)與保持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幸福意義重大。對于兒童的各種需要,成人需要去做出“回應”,但不是事事“滿足”。面對一些無理的要求,不能無條件地滿足他們,要讓他們承受生活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使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將來生活的挫折。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時時自卑的人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在兒童能夠清醒意識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不擅長時,家長要給予理解和鼓勵,首先是讓兒童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陷,并引導兒童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找到成就感。在家庭和學校中,讓兒童多參與到一日生活中,讓他們感受到通過自己的能力能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和幸福。引導他們敞開心扉與家長溝通,這樣才能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幸福感也能隨即而來。
(二)提升兒童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產生不僅與需求滿足與否有關,更需要認知和情感的參與,兒童幸福感的產生來自對環(huán)境的感知和自己身體的刺激。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增加,他們對幸福的理解也逐步內化,對精神世界的要求不斷提高。中班階段的幼兒開始學會分享和謙讓,兒童能夠在成人的引導下形成“讓別人幸福,自己就最幸?!钡睦砟詈透惺埽w驗到幸福的實質。我們的不幸福源于永無止境的欲望,以及對自己設定目標的完成程度,幼兒期是兒童形成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的良好發(fā)展對兒童的幸福體驗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加強兒童的幸福體驗
兒童主觀幸福感離不開持續(xù)不斷的“快樂感”,內心感到快樂是幸福的內在表現,快樂是兒童感受幸福的源泉。一些生活小細節(jié)就能讓兒童感受到快樂、幸福。我們成人應該更多給兒童創(chuàng)造體驗幸福的機會,讓他們在體驗中成長。首先,兒童要建立一種“被愛”的自信,父母要讓兒童感受到自己是始終被愛的,要善于用行動和語言來表達愛,并且讓兒童也能有機會說出自己愛的體驗,這樣自然而然就增加了相處過程中的幸福體驗。
參考文獻
[1]駱琤.“一切為了兒童的幸?!薄搩和腋8醒芯康膬r值、視角和歸宿[J].教育探索,2009(5):115-116.
[2]虞永平.幼兒教育與幼兒幸?!獙τ變航逃囊环N反思[J].幼兒教育,2000(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