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中山數(shù)千名社工奮戰(zhàn)在各個領(lǐng)域、服務(wù)不同的群體,成為一支別樣的抗疫力量。
中山市救助管理站是代表中山市人民政府履行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和流浪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教育、保護、管理的唯一機構(gòu),在過去五年里,該機構(gòu)通過購買社工服務(wù),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方法,聯(lián)動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為站內(nèi)受助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行為矯治以及開展街頭救助、為長期滯留受助人員尋親等外延服務(wù),幫助流浪乞討受助人員健全人格,重塑信心,使他們放棄流浪乞討生活方式,重返家園,不再重返街頭,尤其是對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和救助,真正起到了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中山市慈善總會作為“2020年中山市救助管理站購買社工服務(wù)項目”的承接方,一直按照項目要求,派駐專業(yè)的社工人員入駐,與救助站行政管理互為補充,為困難受助人群提供支持。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如何開展有效防控措施,保障救助人群的安全,也成為了每位站內(nèi)工作人員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孫景慧,作為該項目的一名崗位社工,今年2月初,派駐到市救助站臨時安置點工作。
2月上旬,大多數(shù)人宅在家中,店鋪關(guān)門,市救助管理站組織社工成立“流動救助行動小組”,孫景慧提到,“我們?nèi)ヌ鞓?、公園等地方勸導流浪人員進站接受救助。他們沒有口罩、做不到自我防護,存在感染風險,也有可能成為流動感染源?!?/p>
疫情以來,中山市救助站于2月17日在板芙鎮(zhèn)開設(shè)臨時安置點,救助流浪人員,以及其他臨時有困難的群體。截至5月31日,共安置受助人員179人,離站169名受助人。
孫景慧協(xié)助工作人員幫助每個受助者接受核酸檢測和CT檢測,安頓入住,一個人一間房,提供一日三餐。每天要對他們進行測溫,詢問身體狀況,同時還幫助一些滯留時期特別長的受助者進行心理疏導、下樓散步、放松心情等。同時還幫助找不到工作的受助者對接工作崗位。還對接、協(xié)調(diào)當?shù)卮寰?、派出所、企業(yè)等為一些持有疫區(qū)身份證的人員辦理通行證。
聾啞人老李是2月26日被救助小組在博愛路一座天橋下發(fā)現(xiàn)的。老李身體健康,只是無法交流,且無身份信息。為了幫老李尋親,救助組請來手語老師視頻連線交流,通過登報、推送“今日頭條”等,直到4月12日通過“粵省事”平臺人臉識別成功,老李曾被救助過一次,由此順藤摸瓜找到了他在廣州的堂侄。
4月15日,在中山市救助站臨時安置點生活了50天的老李見到了從廣州來接他的堂侄。辦理各種手續(xù),老李笑開了花,咿咿呀呀、握手、鞠躬、表達感謝。
作為一名專業(yè)社工,孫景慧還和工作人員一起幫助有工作能力的受助者找工作。40多歲的阿耀離開安置點后,在社工的幫助下找到一份玩具廠的工作,“現(xiàn)在食宿都解決了?!?/p>
孫景慧的家就在板芙,距離臨時安置點走路只需幾分鐘。派駐到安置點工作以來,一個工作周期14天,吃住都在這里。每次談到孩子,她有些眼濕。
但她說:“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防疫工作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即便是生活在城市角落的流浪人員。作為一名社工,看到他們找到家人、找到工作,就覺得我們以這種形式戰(zhàn)疫,很有意義。”
(中山市慈善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