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人的成長與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法治教育的本身是生活教育,是促進人成長與發(fā)展的教育活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于啟蒙時期,要想在此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日后學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就需要在小學階段設置并正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師應當在教學之前對如何正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進行學習,實現該門課程的有效教學。
第一,開發(fā)日常普通事件,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小學的課程大多以課本內容為主,而且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短,課余時間較多,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課本以外的內容,則會讓學生獲得快速的提升。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僅僅在課上向學生講述一些課本上的理論性內容,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教師要想辦法通過合理利用課內外的時間,帶領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性活動,讓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實質性的東西,讓學生對理論性的知識有更深的體會,并嘗試去應用,最終掌握知識。
例如,在講到“學會感恩”這部分內容時,任課教師要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依照該部分內容的主旨——“感恩”來開展教學。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進行調查:周圍哪些人對自己好?他們都做了什么?需要感恩的對象是誰?如何去感恩?在調查之后,需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對感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大部分學生會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最應該感恩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教師要教導學生體諒父母,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第二,開發(fā)真實生活事件,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于生活的學科,其中的教學內容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想教好這門課,就需要利用課上課下可利用的時間,通過加強對真實事件開發(fā)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健全人格。開發(fā)生活事件,能讓小學階段的學生融入生活當中,獲得真實的感受。此外,真實的生活事件還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對于真實事件的思考,并作出反省和評價。
例如,在教授“向榜樣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榜樣起到的作用。教師可以簡單地在教材中挑選幾個人物,并列舉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挑選好榜樣,發(fā)現他們身上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和特長。如某同學能夠按時上學,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在課下能夠團結同學,這些品質是同學們應當學習的;某同學勤奮刻苦,雖然成績并不是十分出眾,但是能夠及時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的同學應當被大家樹立為榜樣,平時應當向這位同學看齊。
第三,開發(fā)非常規(guī)事件,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在實際生活中,除了課本上列出的一些常見的事件,學生也有可能會遇到非常規(guī)事件。在面對這些事件(如春游、聚會)時,學生會表現出與平時不同的情感,這恰恰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充分體現與提升的時刻,同時也能考驗學生的道德素質。任課教師要從中發(fā)現學生的不足,并在旁進行指導,從而快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開展類似春游這種團體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從文學、藝術、環(huán)保、安全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此過程涉及多方面內容,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四,實現課下生活作業(yè)化,提高教學實用性。除了在課上要進行一系列的教學工作,在課下,教師也應當讓學生走進生活,獲得感悟。課下讓學生進行道德法治生活感悟,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完成課程作業(yè),更重要的是,生活是學生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學生僅在課堂中學習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內容需要在事件中得以應用,如此教學的實用性才能有所顯現。教師在留課余作業(yè)時,要將難度進行調整,既能達到目的,又不會讓學生產生困惑。
綜上所述,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對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此時正是為學生正確樹立思想觀念的時期。教師要牢牢把握機會,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類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多接觸未知事物,教師在該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知,并促進其在認知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素質,為以后的發(fā)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