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奉楚
浙江諸暨市法院近日通報了一起案件,65歲的樓某某到某超市購物,結賬后“順走”物品被發(fā)現(xiàn),超市負責人讓樓某某到超市二樓辦公室接受調查。幾分鐘之后,樓某某突發(fā)疾病。經醫(yī)院診斷,樓某某為腦干出血、呼吸衰竭、高血壓病、腦出血后遺癥。樓某某為此起訴超市索賠15萬余元。法院審理認為,樓某某存在不誠信購物行為過錯在先,超市對樓某某進行初步調查、口頭教育并無不當,在其病發(fā)后已盡到了積極施救義務,并無過錯,故駁回樓某某一方的全部訴訟請求。樓某某上訴后,紹興市中級法院維持原判。
這名老人身患嚴重疾病的現(xiàn)實狀況自然令人同情。然而,導致該老人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其自身的不誠信乃至違法行為所引起。故其起訴將其攔下并談話的超市的行為站不住腳,故一審二審法院均駁回的裁判既凸顯公平正義理念在司法裁判中的具體應用,也讓“誰鬧誰有理”“誰弱誰有理”沒有市場。
購買商品要付錢,不付錢就將商品“順走”的行為顯然既不誠信也不符合交易規(guī)則,更可能涉嫌盜竊公私財物的治安違法或者盜竊罪。因而,涉事老人購買商品時“順走”其他商品的行為自然存在過錯。
作為超市,在商品失竊且當即發(fā)現(xiàn)盜竊者時,其為鎖定盜竊者,有效挽回損失,先行“盤問”調查疑似盜竊者的行為并不存在過錯。其屬于應受法律和習慣所保護與認可的自助行為。所謂自助行為,指權利被侵害的人,在不能及時請求公力救濟或者公立救濟尚不及時的緊急情況下,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恢復權利的行為。一般來說,只要自助行為的手段被社會公德、習慣和公序良俗所認可,沒有超過必要限度,就應予以認可和鼓勵。
認可自助行為,有利于及時制止不法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減少被害人損失,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升公眾安全感。譬如,人們在大街上發(fā)現(xiàn)錢包或財物丟失或被盜時,如果當即發(fā)現(xiàn)了撿拾人或竊賊,自然可以先行阻攔其離開,問清其身份再報警,甚至可以直接將竊取的財物“奪回來”。當然,先行報警的做法也沒有不當,但等到警察到來時,竊賊可能已逃之夭夭,增加破案難度,也會讓違法者更加囂張。
而對于有錯在先的小偷、竊賊來說,其自覺配合失主的自助行為才能減輕其法律責任,要是其暴力威脅或打傷扭送、阻攔者的話,則可能承擔更重的搶劫罪的法律責任。也即,有錯在先的“順走”財物者處于道德劣勢地位,失主有權對其“盤問”調查。至于一些因自身原因,甚至因“盤問”而引發(fā)的疾病,也不能因此怪罪失主行為。
雖然表面上看,超市的“盤問”行為在先,老人的突發(fā)疾病在后。但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不必然代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故法院向無理訴求者說不的裁判既生動地詮釋了公平正義理念,維護了守法者和依法維權者的正當權益,又彰顯了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違法行為中獲利的現(xiàn)代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