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與仰望
——姚中華散文集《在塵世間仰望》序
讀姚中華的散文集《在塵世間仰望》,我發(fā)現(xiàn)他筆下的“雙搶”和我家鄉(xiāng)有著驚人的相似。他說“‘雙搶是莊稼人自導自演的一臺農(nóng)忙大戲”,由此敘述“搶割、搶插”的雙搶生活,讓我感同身受。讀完他的文集我才知道,他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淮北人,而是家住長江邊——他的老家蕪湖以產(chǎn)水稻為主,歷史上還是一座“米市”。我們共同銘心刻骨的“雙搶”農(nóng)事,是盛產(chǎn)麥子的廣大北方人民無法體會的。
在南方的村莊出生和長大,草木村莊依然是他最初和最原始的記憶。他的筆尖觸及到南方的泥土和草木,立即鮮活起來,語言也充滿一種特別的詩意和靈性。比如,他說:“村莊是大地結(jié)出的一枚飽滿的果實,草木便是包裹著果實不容褪去的殼?!保ā恫菽敬迩f》)“水草的氣節(jié),頗似山中的隱士?!保ā端荨罚俺鏊能蛯嶋m然如同戰(zhàn)場上敗下陣的斗士,但此時依然張牙舞爪,不可觸碰?!保ā队幸环N美食叫芡實》)……他熟悉村莊的花草樹木,所以他知道村莊所有草木的秉性,分得清它們的顏色,體會得出它們在春夏秋冬四季里的變化。盡管他筆下的這些草木讓人聞到一股南方的氣息,同時也“早已漫過了我的頭頂,我無法看到它們的源頭”。但與草木為伍,或被草木淹沒,或諦聽草木有聲,他尋求的是草木給予他人生的啟示與意義。
收入文集里的《時光指紋》是一組親情散文。親情是他生命深處一條隱秘的河流,那里有溫馨,有沉痛,甚至有悲涼,比如,他年少時做錯了事,想向母親認錯,“卻看見母親獨自一人在廚房里悄悄地抹淚?!保ā读R聲里的愛》)母親逝世后,父親只愿意一個人住在一個小屋里。過年回家,父親總是會端出一盆熱了又熱的五香茶蛋,讓他們品嘗。讓孩子們有著“在父母身邊才能體會到的家的味道”。(《父親的小屋》)而在《給父母“搬家”》那篇散文里,他寫兄妹幾個想給母親刻一個石碑,卻不知道了母親的生辰!情的濃淡深淺,愛的輕重緩急,他一律都真誠地表達著……還因為貧窮,聰明能干的大哥婚事一再受阻,有了大嫂后,叔叔們偷偷為他們辦了一場先斬后奏的“婚禮”(《與兄書》)。而他的弟弟、弟媳一次不經(jīng)意的爭吵,終于釀成了一場生命的悲?。ā队陌抵ā罚@些極端的親情故事,讀來讓人唏噓不已,也很難相信他那儒雅的心靈里竟有這樣的情感折磨,生之艱難與死之悲涼,流瀉在他筆下的是淚與笑、血與火的生存悲歌。
記得去年在淮北,他執(zhí)意要帶我參觀由于采煤塌陷而形成的南湖。終因時間關系,沒能如愿。但在《一座湖的光陰》里,我還是讀到了這座南湖的前世今生。他說,“一抹晚霞落入湖中,將碧綠的湖水染成橘黃色……”正是我那天透過車窗看到的景色。那樣的大湖如果沒人說是煤礦塌陷區(qū),我想誰也不會想到是人工湖。這樣的湖,總讓人被大自然強大的自身修復功能感動。無論大地承受了多大的犧牲和損害,也無論有過什么樣的傷痕,只要人類有了善心,大地都會修復和呈現(xiàn)出另一種自然之美……這些年,他還游歷了天下一些名山大川……無論是在西藏體驗“高反”,還是夜宿香山,或者干脆就在“最后的柏莊”尋找生命的荒蕪,他對山水的沉吟與思考,都深深傾注著他鐘情山水、熱愛自然的人文情懷。
與草木對話,與親人、山水對話,當然也會與先賢們對話。這經(jīng)常對話的結(jié)果就是他完成了一部名為《桓譚傳》的文學傳記?;缸T是兩漢時期誕生在淮北大地的一代名儒,也是他從小就崇拜的歷史人物。來到淮北,他覺得對淮北人引以為豪的先賢不能無動于衷。于是翻閱《史記》《漢書》《后漢書》《兩漢書》及相關人物傳記,在大量搜集資料的基礎上,他努力捕捉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還原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利用半年時間,完成了他心中一代圣賢的形象塑造?;蛟S正是受此寫作成功的鼓舞,有一段時間,他開始了大量的這種歷史文化散文的創(chuàng)作,踏著先哲們的足跡,傾聽著先哲們的跫音,他走進廣袤的淮北大地,或沉緬于古濉書院,或徘徊于垓下,或佇立在臺兒莊的“哭墻”前,虔誠地探尋著一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他的這些文字寫得汪洋恣肆、才情滿懷,讓我們在隨著他行走、仰望歷史文化星空的同時,也感受到他散文的豐富性與歷史厚度。
姚中華的第一部散文集名為《凝望與行走》,從“凝望”到“仰望”,這次他讓我們觸摸的是他生命的另一段心路歷程——行走,是他的宿命。
是為序。
王曉峰和他的《木里的冬天》
和王曉峰相識十幾年了。
十幾年前,我在他所在的煤礦舉辦過一次“中國作家看煤礦暨煤礦作家高級研討班”活動,邀請國內(nèi)文學界的名家名編深入礦山,在煤礦體驗生活的同時給煤礦作者授課。活動有很多瑣事,都是他和他的一幫朋友們毫無怨言地忙前跑后——依照我的經(jīng)驗,他如此熱心,怕也是喜愛文學創(chuàng)作的。但我沒有問他。見到他,他也只是對我親熱地笑笑。短短的幾天,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果然,我很快就讀到他的一些作品。都是寫礦區(qū)生活的小說,有一組名叫《礦區(qū)人物》的短篇系列,寫的就是礦工,像是礦山的一組人物傳略。在我主持的《陽光》雜志上,陸陸續(xù)續(xù)地發(fā)了好幾篇……后來我不再擔任《陽光》雜志主編,但還能經(jīng)??吹剿麆?chuàng)作的一些煤礦題材小說,偶爾還看到他作品獲獎的消息。看到他對文學的堅持和取得的成績,我打心眼里為他高興。他也一直沒有忘記我,偶爾地也會與我聯(lián)系。這樣,我就知道了他的一些行蹤,知道他從中原大地跑到了青藏高原工作,業(yè)余時間不僅創(chuàng)作小說,還寫了不少的散文。
大概因為我也寫散文的原因,他把這些散文整理成集,取名《木里的冬天》。希望我能寫上幾句話。他的這部散文集分為六輯,曰:“高原情思”“歲月悠悠”“邊走邊唱”“義海故事”“夢里書香”“走馬觀史”。每一輯內(nèi)容雖各有側(cè)重,但展現(xiàn)的卻是他內(nèi)心的三重世界:童年和故鄉(xiāng)、煤礦和異鄉(xiāng)、閱讀和歷史……在這三重世界里,他的文字相互交錯卻又渾然一體,呈現(xiàn)出的是他的所作所為和獨特的藝術(shù)思想。生活在農(nóng)村,父親在煤礦工作,他的童年幾乎是在父親和母親兩個語境中成長,一邊感受著鄉(xiāng)村的饑餓,一邊感受到的是很少見到父親的苦澀。父親“偶爾回去一次,也是僅僅停留兩三天,就又趕緊返礦,所以我小時候?qū)Ω赣H幾乎沒有什么印象”(《又到端午憶父親》),他說。但因為內(nèi)心對礦工生活的向往,十八歲那年,他還是進了煤礦,有了與父親一起勞動和生活的經(jīng)歷,也真正體會到了父親對他的感情。愛上煤礦也融入進了煤礦,從此與煤礦密不可分。當家鄉(xiāng)的煤礦延伸到青藏高原,他又毅然地離開家鄉(xiāng),投身到那一片陌生的土地。如此,與家鄉(xiāng)不一樣的地理和異鄉(xiāng)風物,使他的創(chuàng)作平添了一種新的情感和題材,寫下了一批非常有分量的散文。他勤奮寫作,也勤奮讀書。他的閱讀除了當代文學,還有歷史,他的那一組寫齊桓公、呂不韋、劉阿斗及劉宋王朝的歷史隨筆,估計也受了當年流行的《明朝那些事》等書的影響,但他寫得深入淺出,他剖析歷史的局限、人的局限和無奈,表明了他對歷史寫作的個人趣味。
“一聲窯哥們,雙淚落君前?!边@是從煤礦走出去的著名作家陳建功先生說的。煤礦的作家對煤礦、對煤礦工人有著外人所體察不到的感情。在青藏高原,曉峰就經(jīng)常被他的窯哥們兒那種不畏嚴寒,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所打動,因此他不惜筆墨,動情地記錄了他幾位礦工兄弟的故事……他說,“有一種花,看上去弱不禁風,可風越狂,它開得越燦爛,它就是盛產(chǎn)在青藏高原、最普通卻生命力最頑強的格桑花……”他把他的這些礦工兄弟比作開在青藏高原上的“格?;ā薄K@一組《義海故事》因為描摹過于真實,我曾與他商量是否不考慮放在這本書里,但他還是堅持放了進去。我理解曉峰這種堅持的意義,這里無疑有著他對礦工深厚的感情。他希望他真實的文字記錄不僅能讓他的感情有所表達,也能讓他的靈魂得以安妥。他的堅持讓我心存感動。
承蒙曉峰不棄,讓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散文集作序。我不揣淺陋地說了以上一些話,當然是真誠地祝賀他這本散文集的出版。
遺失與遇見
——撒哈拉散文集《隨遇而安》序
知道她叫撒哈拉是后來的事?!叭龉鋵嵤且粋€女孩的名字,荒廢了所有真實的東西,只為追逐她的自由和不受污染的靈魂。”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她用“撒哈拉”的名字寫的一篇散文……在知道她叫撒哈拉的同時,我差不多也明白了她取這個筆名的原因。
她本名叫侯憲英,一個欲用文字追求自由和靈魂干凈的“撒哈拉”。
伴隨著“撒哈拉”的名字,她開始了自己心靈的自由書寫。她感慨自己,說,細算起來,她所經(jīng)歷的三十多年時間里,有著太多的回憶,但有幾次能在最美的瞬間抓住最美的風景和自己呢?但她還是不斷地抓住了。比如,在母親的手搟面里,她抓住了由于時間的流逝而“荒廢”了的童年的微妙記憶(《遺失的味道》);還有,當她知道她買的拐杖奶奶從來不用,而99歲高齡的奶奶仍然“拄著的她那根不知從哪里撿來的舊拐杖”竟是爺爺曾經(jīng)用過的(《世界的盡頭有多遠》),她抓住了人間最美最真實的情感,那也是一個清高與善良的靈魂……生活充滿了常態(tài),荒廢與追逐、遺失與遇見、激動與落寞……并不能全部靠努力爭取。在這里,侯憲英或“撒哈拉”用平實樸素的語言、細膩而纏綿的情感向你娓娓道來,告訴你:做自己是有條件的、不給自己找理由、想念是很美的……
都說散文是真實的藝術(shù),我認為散文最大的真實就是情感真實。散文的情感的確容不得寫作者半點兒胡編亂造。撒哈拉的個別文字或許有些“小女人”或者“雞湯”,但并不膚淺教條,更不宿命,而是格外地顯得情感充沛和真實。她是礦工的女兒,“老實巴交的父親干了一輩子礦工,退休的時候他一再叮囑我:‘不要嫁給礦工了,一輩子擔驚受怕,太累了?!仪楦]初開的時候,依然被一位淳樸憨厚的礦工打動,毫不猶豫地嫁給了他當妻子……”在《嫁給礦工》的這篇散文里,她真誠地為自己成為一位礦工的媳婦而驕傲和自豪。同時,她也會為丈夫與父親因為有共同語言到了一起嘮叨不休而冷落她感到嫉妒,也會為丈夫到了下班時間而不來電話而焦急,更會因為一個平安的信息而給丈夫多做幾樣他喜歡的菜……這是一篇樸實的文字,卻讓一位深情綿綿的礦工妻子形象活靈活現(xiàn),令人心疼。
她的散文《幻想撒哈拉》可以說更是她真實心靈的一次寫照。那里不僅有著她對撒哈拉荒蕪的想象和流浪的夢幻,還隱藏著她潛意識里擺脫精神枷鎖的欲望。她期盼著的那種豁達寬厚、歷史的滄桑、圣潔的愛情……流露出的都是她真實的心跡。無邊的想象終歸于“一份淡泊隨風沙共舞,但求清白一生”,或者更是她的赤裸裸的真實。實際上,侯憲英或“撒哈拉”們的敏感多思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在某個雨夜,她會“遙想那個遠古的風雨之夜,西洛的火炬燃燒在利安德爾的眼中,卻最終沒照亮他回家的路……”她放開視線,直到最后“收住視線才發(fā)覺眼里竟不自覺地噙滿了淚。”(《聽雨之夜》)這樣的淚水無疑是一顆敏感多思者心靈的結(jié)晶。
讀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怦然心動、感受她文字散發(fā)出來的魅力呢?
人們現(xiàn)在喜歡說什么“自帶光芒”。其實散文的魅力也是自帶的。它是散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思想和內(nèi)容的渾然天成。其中風骨畢現(xiàn)。撒哈拉把她的這本書取名為《隨遇而安》,我理解也是她與文字的隨遇而安。這種隨遇,是她有意無意朝著散文某個方向的“遇見”和“接近”。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遇見,這種遇見使她很快享受到了寫作的成功和喜悅。
是為序。
詩心寫草木
——序王張應散文集《草木詩心》
依傍著《詩經(jīng)》,書寫一株株草木的呼吸與芬芳,感受一株株草木的歷史與詩意。從遙遠的先秦到現(xiàn)在,這些草木似乎始終在《詩經(jīng)》的河流與高岡上生長,郁郁蔥蔥的,仿佛一生都在等待著人們的采摘:“采薇采薇”“于以采蘩”“采葑采葑”“薄采其茆”“采葑采菲”“言采其蕨”……采,在《詩經(jīng)》里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動作,手的舞之蹈之,伴隨著勞動的節(jié)奏和植物的鮮活,搖曳出一種巨大的草木光輝。
王張應行走在這種光輝里,追攆著《詩經(jīng)》里的植物草木,不斷地用心采摘。在他的筆下,這些草木便賦予了某種生命。千年不變的味蕾、隨時代而變的審美、草木神形凝聚的永恒魅力……有時,他不止是尋找草木詩心,而是在尋找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自己對自然無比熱愛和親近的秘密。在溪邊,他突然發(fā)覺《詩經(jīng)》里的“”就是“四葉草”,他竟為四葉草被人稱為“幸運草”,孩子氣地高興了一整天?!八囍筝模筝撵缝??!保ā对娊?jīng)·大雅·生民》)在山區(qū)小鎮(zhèn),他因看到由大豆而生產(chǎn)豆腐和千張的人家貼有“某某門第,某某人家”的對聯(lián),他心里叨念起“豆腐門第,千張人家”的句子,為山里人家豆腐千張的生活而“憋著笑”。他讀《詩經(jīng)·豳風·七月》里的“八月剝棗,十月獲稻”,他不但記住了家鄉(xiāng)棗樹下的嬉鬧,更記住了種稻、收割和由此演化而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艱辛。他深深地知道“十月獲稻”,稻谷變成米時的“險象環(huán)生”,從而對稻米敬若神明……在他的心里,草木何止有著詩心,更有著滋養(yǎng)人類靈魂和生命的天地仁心。
從熟悉草木開始,當然也就會因草木而言他。“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彼吹较惹氐呐右徊揭徊降巧夏仙街畮p,說是采蕨,其實是在等待心上人,左等右等不見,女子心里就有了一絲憂戚苦澀。(《言采其蕨》)然而,我們曾經(jīng)何止是苦澀,因為“驚天動地的大饑荒”,那“蕨”早就被人挖完了,只剩下啃樹皮、嚼草根、吃觀音土的份兒。一個瘋狂的年代,草木的生存困境正是人類的生存困境。在《匏有苦葉》這篇文章里,他更是借助“匏”變成的“葫蘆瓢”這種容器,揭露了當年語言與現(xiàn)實的種種浮夸之風。而《山有扶蘇》,由枝繁葉茂的扶蘇樹,他聯(lián)想到秦始皇的“公子扶蘇”,輕輕叩問了一個王朝的歷史,再次印證著唐人杜牧《阿房宮賦》說的“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著名論斷。由草木及人,他讓人在草木的世界一一找到現(xiàn)實生命的對應,進而發(fā)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
牛舌草、卷耳、菌陳蒿、艾草、花椒樹、棗樹、橡栗樹……林林總總,這些草木有的我們熟悉,有的還很陌生。但幾千年過來,這些從《詩經(jīng)》里生長而出的草木,在他的筆下依然彌漫著一種新鮮的詩意之美。搖曳多姿的神采,斑斕豐富的顏色,后來也許鐫刻在了青花瓷、藍邊花碗上,或者裝飾過女子的裙裾。但看到這樣的草木線條,我們依然會感覺它們都是剛剛從《詩經(jīng)》的河流里打撈上來的。水靈靈、輕盈盈的。那悠揚的聲音里,有水聲,有風聲,有金屬之聲,宛如從遠古傳來的旋律。“山有苞櫟,隰有六駁。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詩經(jīng)·國風·秦風·晨風》)讀這樣的詩句,我感覺不僅是在讀詩,而是手握一株草木,讀天籟之聲。王張應漫不經(jīng)心地考證這種植物,說:“皮光而有斑紋的樹干,彎曲遒勁的樹枝……肥厚多汁的葉子,泄漏了城市豪門前一棵樹的鄉(xiāng)野身份?!保ā囤粲辛g》)這不就是一種詩意的泄漏嗎?
把老了的芥菜兜子叫“菜婆子”,把作種子的紅芋稱為“紅芋娘子”……因為同樣的方言,我讀到他對故鄉(xiāng)植物的這種稱呼時,總是能夠會心地一笑。草木自有春秋,如果說《詩經(jīng)》時代是植物生長的時代,那么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鋼筋混凝土堆積的時代。在如此時代,他以詩心寫草木,就給了我們一種退回與穿越,仿佛把大地還原為大地,把河流還原為河流,把草木還原為草木。當然一切就有了風華之美。“有女同行,顏如舜英?!保ā对娊?jīng)·鄭風·有女同車》)那開著紫色或粉紅色的喇叭花星星朵朵的,一串串纏繞在籬笆墻上,在有著露珠的清晨,人和植物都很嫵媚。
是為序。
故鄉(xiāng)有此好湖山
——序儲北平散文集《觸摸天柱山》
讀蘇東坡先生游西湖寫的詩:“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蔽彝蝗挥悬c兒不明白了——眉是山峰聚,州是水中地。蘇東坡先生的故鄉(xiāng)四川眉州,有山有水的,他怎么就說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了。我沒去過眉州,但我的故鄉(xiāng)就有好山好水,我倒是愿意借用蘇東坡先生的詩句,很自豪地說上一句:故鄉(xiāng)有此好湖山。
這山是天柱山。說起一座山,維系它的一定有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高度。物質(zhì)的天柱山,無非是天柱山的自然地理、地質(zhì)構(gòu)造、雪霽霧凇、云海佛光和天柱山上的蒼松怪石、瀑布鳴泉、樓臺亭閣、飛禽走獸、花卉瓜果……抑或天柱山生長的茶葉、生姜、橘子、柿子、油茶……等等。又因這一切都標上了天柱山的字樣,便顯得風味各異,神韻獨特。對于精神的天柱山,我們從漢武封岳、隋帝廢岳、唐皇夢岳,可以數(shù)說到天柱山各個時期衍生的歷史和文化,如天柱山的儒釋道、戲曲文化、名勝古跡、民間傳說……可謂包羅萬象,蔚為大觀。天柱山的精神高度,我想,大概就是天柱山自然、歷史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凝聚與升華吧?儲北平的《觸摸天柱山》寫到天柱山戲曲時說:“若說潛山戲曲是一把精美的折扇,那么一面是彈腔,一面就是黃梅,那高亢的家國情懷與柔媚的人間煙火,則讓這面折扇左右生風,搖曳生情……”這里不僅有思考,而且還有充沛的詩意在。
故鄉(xiāng)的湖,其實也很有歷史。這湖曾出現(xiàn)在漢代王充的書里。在《驗符篇》里,王充說了一個故事: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廬江郡皖侯國邊境的大湖,有兩位十歲以上的男孩陳爵和陳挺,在釣魚時發(fā)現(xiàn)黃金。這被認為是一種符瑞,驚動了皇上。王充因此就有“金玉神寶,故出詭異”,朝廷會有賢臣現(xiàn)身的結(jié)論。不知那漢代的湖現(xiàn)在何方,但故鄉(xiāng)縣城之南的南湖,在北宋時便是當?shù)匚幕行氖谴_鑿無疑的?!皵堔\湖邊集,談經(jīng)席上傾。逸交希李白,奇策擬陳平?!痹谒未娙丝灼街俚脑娎?,我至今還能想象當年一班文人墨客在南湖推杯換盞、把酒臨風的場面。直到清朝,那里還有地方志館。乾隆時期,縣人劉斯極常泛舟南湖,吟出了“鴨頭羞水綠,人面映花紅”的佳句。南湖——現(xiàn)在叫“雪湖”了。雪湖貢藕“九孔十三絲”也大有出處。有人借此演繹了很多故事。比如說朱元璋訪劉伯溫未遇,見泥淖中有一人正挖蓮藕,便口出上聯(lián):“藕入污淖,素管通地理?!闭l知那人連看都沒看,張口對出:“荷出清水,雅筆書天文?!边@人便是劉伯溫——這種傳說固然美好,卻不能當真。文化的植入或因人對故鄉(xiāng)愛得深沉,但畢竟有自身的規(guī)律——聽說,故鄉(xiāng)人現(xiàn)在正在修復城南的南湖、學湖和雪湖,要建造一個“雪湖公園”,這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有山,有湖,當然也就有人。故鄉(xiāng)如此湖山,既有像李白、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楊萬里那樣路過或一次次短暫逗留的先賢墨客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也有像王蕃、曹松、王珪、程長庚、張恨水、余英時、夏菊花、韓再芬這樣生于斯長于斯的一粒粒人文的種子,他們從故鄉(xiāng)破土而出,長成了文化中國的參天大樹或是枝葉。但無論生活在這塊湖山還是早早離開這里,致仕經(jīng)商,或從戎為文……這塊湖山卻始終是他們的家山,是他們夢里的家園、生命的深痕,甚至是他們生命的全部。我們記錄與這一塊湖山有關系的人,會極力渲染他們的鄉(xiāng)愁,歌頌他們的貢獻和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闭f來,蘇東坡寫西湖還另有一首讓人耳熟能詳?shù)脑姡@詩里就有蘇東坡對湖山之好的評判標準。這可以當作我們欣賞湖山的會心之處吧。我覺得,如果我們都能從觸摸天柱山開始,淡妝濃抹,相適相宜,肯定會將故鄉(xiāng)美麗的湖光山色盡收心底。
是為序。
傾聽蒲公英在異鄉(xiāng)的歌唱
——讀俞勝散文集《蒲公英的種子》
我讀俞勝的散文集《蒲公英的種子》,正是蒲公英開花的時節(jié)。就在離我家不遠的奧林匹克公園里,一朵朵蒲公英像是剛被明媚的陽光喚醒,頂著黃色的花,睡眼惺忪卻又義無反顧地與春風一起漫天飛舞……此時讀俞勝的散文集,我突然覺得不僅是一次詩意的閱讀,也是應景的閱讀,是一次在春天里傾聽蒲公英在異鄉(xiāng)的歌唱。
在俞勝的筆下,“蒲公英的種子”首先就是一顆顆詩意的種子,這樣的種子不是隨風飄移,而是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故鄉(xiāng),開著藝術(shù)的花,長著藝術(shù)的葉。他說,“那柳葉豈止是蒼翠欲滴的,綠得連柳的上空都彌漫著一層煙似的云……”(《故鄉(xiāng)的柳葉》)而茶葉,他就直接說是他故鄉(xiāng)的一春柔情了?!靶⌒〉娜~子綻放在你的水杯里,就有南方的云霞為你蒸蔚而來,就有南方女子的清香為你飄漾而來?!保ā兑淮喝崆椤罚鹊龋釀偾闈M故土,寫到故鄉(xiāng)的樹葉,他的語言總顯得異常的清新和靈動,語言的樹葉仿佛也經(jīng)歷了一次雨水的洗禮,水淋淋的,充滿了一種濃郁、新鮮的意味。當然,他橫生的才華不只是用來機械地采擷故鄉(xiāng)的葉子,而是在故鄉(xiāng)的樹葉上,他尋找著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沉思。比如,看到故鄉(xiāng)的秋葉,他發(fā)現(xiàn)“枝頭是葉子的故鄉(xiāng),葉子是故鄉(xiāng)的游子”,由此認為人們常說的“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就不一定準確,甚至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奢望。寥寥數(shù)語,字里行間卻流露著他對故鄉(xiāng),對于自然的一種掛牽,這種掛牽于他是百折千回的牽腸掛肚。
讀俞勝的散文,我還覺得他的心靈非常敏感、沖動而又縝密。靈動的思想似乎經(jīng)常與他眼前的山水結(jié)伴而來。這在他的《寂寞的百望山》一文中可窺見一斑。他在居住地的附近,看到百望山上的積雪,他立馬上山,通過百望山翠竹上的積雪,他感悟到了山的幽靜,進而感悟到一座山“熱鬧的時候是真的,寂寞的時候也是真的”,體會到一座山的多重性格,最后,卻又歸于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他的幾篇寫山水的文章,更處處搖曳著陶淵明的“南山”的影子,他喜歡陶淵明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喜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南山——“說來也怪,普天下的山,被稱為‘南山的有許多座。不管是有名氣的還是沒名氣的;是山色秀美些的還是山色平常些的,我只要一聽是‘南山,便覺得這山里流轉(zhuǎn)著一種空靈,飄逸著一種閑適,就想到這山里來走走?!保ā逗贾菽仙浇Y(jié)緣記》)他不僅真心地在山里走走,令人詫異的是十八歲那年,在走進姐姐的柳樹林里,他的心里竟產(chǎn)生了一種隱土情懷。
然而,生就是一粒蒲公英的種子,他只能早早離開故鄉(xiāng),隨風而去——隱士,說到底只是他心靈里一種偶然出現(xiàn)的夢影。很小的時候,隨父親學習《唐詩三百首》,那平平仄仄的東西雖然讓他“變得容易憑花落淚,多情敏感起來”,但對文化那詩性的向望與追求卻深深地刻進了他的骨子里,成就了他對父親的無盡追念,也影響了他一生的追求。作為書名的《蒲公英的種子》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每每讀來,總讓人淚水潸然……兄弟姐妹,至愛的一家在那饑餓的歲月就像是蒲公英一樣各奔東西。歲月賦予了他們艱辛,他們回報歲月的卻依然是無法割舍的親情。母親說:“兄弟姐妹呀,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小時候大家圓圓滿滿地聚在一根莖上。大了時,風一吹就飄散到四方了。再想聚在一起可就不容易了?!边@不容易,不是簡單的物理上的距離,而是人們心靈的距離。是命運,是歲月,是人生最為至痛的部分。他娓娓道出一家人的聚合分離,文字里有說不盡的惆悵和辛酸。如此,俞勝的蒲公英“種子”不但是思想的種子,還是人性的種子,是蒲公英最為深沉的吟哦。
俞勝生在有著“天下文都”之美譽的桐城派故里,也是我地道的安慶老鄉(xiāng)。在我的眼里,他純樸、聰明而又有些靦腆,就像是我們常見的鄰家的一位大男孩……做記者、寫小說、當編輯……他從故鄉(xiāng)一路走來,如蒲公英一樣背負著命運的“降落傘”隨風飄落。但不管在哪里飄蕩或在哪里降落,他都在不斷地用他深深摯愛著的文字孕育著新的生命和作品。這就不能不讓人佩服了。
飛翔與匍匐
——沈俊峰散文集《在城里放羊》讀后
俊峰的這本《在城里放羊》散文集在出版之前我就讀過。因為策劃“徽風京韻”散文系列的關系,那時我們經(jīng)常聚集在一起。他和洪鴻還把編好了的作品交給我編輯。只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我沒能像他們這樣的“呼風喚雨”,最后只有羨幕的份兒。但他的這本散文集我倒是先睹為快了。
誠如他在代序《上輩子,我一定是只大雁》里所寫的,他確實是一只大雁、一只幸福的大雁。他的這篇情感飽滿、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寫盡南北方的春夏秋冬,渲染了南來北往的一只大雁的幸福生活——飛翔的動物總是敏感而多思的。對于飛翔命運的關注,有意無意的也就流露于他的筆端。與此相呼應的還有散文《青春鳥受傷》。這篇散文讓我更讀到他關于“飛翔”的渴望。他本是一只高傲的“鳥”,在國家急需人才的時候,他曾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中專,但萬萬沒有想到,他這只高傲而自由的“鳥”卻因此被束縛在大別山里,變成了一只“籠中鳥”、一只心靈受到傷害的鳥。
俊峰的敏感和對文字的細膩仿佛天生。尤其是看他寫“絕望”之感,寫得入木三分。于己,他少時曾跟著大人走,由于道路泥濘,大人走遠了?!拔页切┍秤案呗暫艉?,可是聲音一出口,就被風撕扯得顫顫巍巍,柳絮一般飛得無影無蹤。我又急又怕,差點兒哭出聲來。那個時候,我已經(jīng)知道了‘絕望?!保ā渡倌攴f州》)于別人,是他的三老爺。他的三老爺聽信謠言,更有自己的貪心作祟,將自己種的西瓜注入糖精,結(jié)果弄得收成近無,凄慘地在田野上發(fā)出一陣絕望的哀鳴……“幾十年過去了,那聲音還一直深深嵌埋在我的記憶里,時不時會浮現(xiàn)出來。那是我對生活艱辛、對人生絕望的最初的感受?!保ā段鞴稀罚┻@樣的文字,我以為是他能準確把握人生“絕望”感的最好佐證。
也許正是這種對命運“絕望”感的理解,加上他當了七八年女性報刊記者的經(jīng)歷,他對人物命運關注的文字就占了文集很大的一部分。他的散文就很少有大段酣暢淋漓的抒情,更多的是對痛苦、悲涼命運的低吟淺唱。他寫《離土的蒲公英》,寫表弟,其實就是寫農(nóng)民進城后的生存困境,“離土的蒲公英”的隱喻直截了當。蒲公英的潔白、浪漫和飄逸里,是生活的艱難和看不見的痛苦。他寫《夏花》,寫一對兒普通青年男女成為夫妻后的命運突變,在為小人物那被損害與被侮辱的靈魂唏噓的同時,更有他作為一個記者、一個作家伸張正義的拳拳之心。他寫《仰望一棵草》,記錄國家在人才青黃不接時“掐嫩芽”,一代“嫩芽”知識分子的命運,透露的是“一個命運姿勢的改變,飛翔或匍匐,就此有了決定”的人生偶然和“云煙無邊,遮蔽了時間的深邃和悠長”的人間滄桑,這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更有他對人生的思考。
當然,除了關注普通人物的命運,他也關注那些普通卻不平凡的人物。這部散文集里,他寫了好幾對夫妻,比如,他寫鄧稼先與許鹿希的伉儷情深,卻抵不過他們對祖國那深沉、博大的愛;(《假如我們重生,我仍選擇中國》)寫陶行知與吳樹琴夫妻患難與共。他們八年夫妻,便是一世情緣;(《你和我永別了》)寫劉知俠與劉真驊夫婦的“蘸得黃河寫情深”……他寫馮驥才、張鍥、雷抒雁、歐陽中石……等一大批作家和詩人,他十分注重生活的細節(jié),靠著情感的記憶和藝術(shù)的推進,將一代文化名人的精神操守與為人風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的散文《大樹連枝》,向我們深情地講述了“皖南事變”時,新四軍在皖南山區(qū)留下一個孩子——為養(yǎng)活這個孩子,“養(yǎng)父母用全家十二條命,保住她一條命”的革命故事。這篇真實樸素的文字,讓我讀來,總是忍不住眼睛一濕。
俊峰把他的這部散文集命名為《在城里放羊》,其中還寫了我故鄉(xiāng)的《天柱山》和《孔雀東南飛》。這讓我感到特別的親切。尤其是讀他寫登上天柱山頂峰“感覺整個人似乎欲飄飛升華起來”時,我為他心里深藏的“飛翔”的欲望感到吃驚??》逭f,“他想讓他的文字真正像剛從地里薅出來的青菜,沾著泥土,水淋淋的新鮮,看了養(yǎng)眼,吃了養(yǎng)生?!保ā段恢谩罚┛磥恚麑ψ约旱奈淖忠恢笔呛苤v究的。他的這種“飛翔”和“水淋淋的新鮮”的文字,其實就是他在散文寫作時保持或者追求的一種姿態(tài)。他這種飄逸和灑脫的姿態(tài),居然讓我暫時忘記了他在城里放的“羊”,卻記住了他那一只大雁的“飛翔與匍匐”,這也是很有趣的。
在時光深處的尋找
——讀任曉璐散文集《莞爾時光》
有“散文的母親”,就有散文的女兒。任曉璐在她的《寫散文的母親》一文里說,許多人羨慕那些把日子過成了詩的人。而她的母親把日子過成了散文。現(xiàn)在輪到她自己了——讀她的散文集《莞爾時光》,我感覺這是她對散文發(fā)出的微笑。這笑里,有她青春的氣息,也有她成長的氣息。莞爾時光,實際上是她成長的時光,是她關于成長的青春散章。
與她的母親“一花一草一樹木、一座城池一片海、一座青山一個情愫、一個愿望一種心情,都可以幻化成美好的文字”不同——這些,也許會在某一天照樣流淌到她的筆端,但時光畢竟不再一樣,她的散文依傍得更多的是成長,是她成長的美好。她有許多浪漫的想法,有真性情,還有人們羨慕的美好的童年。她有親人,有朋友,如姥爺、姥姥、母親、朋友老趙、糖豆……等等。這些人和事在她成長的歲月,都構(gòu)成了值得珍藏和記憶的“莞爾”。這時候,你會發(fā)覺,她觀察生活和想象的能力在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如,在《煙花再美,也是一瞬間》一文里,她借助蒲公英的飛翔,竟說出“驚奇里發(fā)現(xiàn)蒲公英飛到了我家,她是遭受了怎樣的困難與挫折而到我家躲避狂風的……”在《惦念一座城》里,她會發(fā)現(xiàn)“眉頭緊鎖的籠中鳥”,顯得天真無瑕,童心綿綿。
除了真實,散文也是語言的藝術(shù)。我看任曉璐的散文,感覺她在不斷尋找或說是積極形成自己的語言方式。任曉璐說,她母親熱愛文字如“至寶”這大概也是一種言傳身教。我以為語言的“至寶”便是文字。讀任曉璐的散文,我有時就會被她的語言弄得眼前一亮:比如說一個人吵鬧,她說是:“我的耳朵都被他說大了兩圈,唱大了三圈?!保ā豆蕢簟罚懙匠R姷木G色,她會用上“層疊”的綠;還有在《大地的聲音》里,她說她從未在農(nóng)村生活過,“就像《朝陽溝》里的銀環(huán)一樣,韭菜、麥苗是分不清的……”而幾篇像《夏夜里冗長人影》這樣的小品文字,由于語言的隨意、流暢、跳躍,她給我們就有一種靈動而清新的閱讀喜悅。
在一篇文章里,任曉璐說她母親開她玩笑,說當她有思想時,她就說她變得成熟了。這是母親的驚喜。實際上,她一直就有自己的思考。不斷長大,她也在不斷成熟。比如她的散文《英談,你如一朵鏗鏘的玫瑰》,開門見山,就說自己是為了逃離而投入英談懷抱的,但行走在這個古老村落,她的心卻一刻沒有閑著。她會想念親人,又會對眼前看到的種種事物產(chǎn)生自己的思索,她說:“涉世太深的人似乎看樹葉都不那么綠了,因為他的眼睛已經(jīng)污濁”,看到飛舞的螢火蟲,她會天真地想:“想要讓自己的身體散發(fā)出光芒,又要用什么樣的力量呢?”她甚至善良得想抓起一只,但又怕驚擾了它的快樂……在《認真的雨》一文里,她更是直接喊了一聲“懼怕愛情就是懼怕生活”……由此看來,她的莞爾時光,有青春的憂愁和煩惱,更有思想和尋找。只是這憂愁、這煩惱現(xiàn)在讓她變成了文字,化成了哲思。她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讓我們和她一起感動和分享。
徐 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北京作協(xié)散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曾任《陽光》雜志社社長、主編,現(xiàn)任中國煤礦文化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作品發(fā)表于《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中華散文》《散文》《美文》等報刊,并被《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讀者》《青年文摘》等選載和入選多種文集。獲各種文學獎項若干。著有小說集《某月某日尋訪不遇》、散文集《徐迅散文年編》(4卷)《半堵墻》《響水在溪——名家散文自選集》《在水底思想》,長篇傳記《張恨水傳》等1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