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毛主席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蹦苤刈唛L征路,是每個中國人的夙愿。
金秋十月,桂林的桂花開了,香飄十里。我有幸隨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的老師們一道,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一桂林市作家重走長征路”活動。我們深入灌陽、全州等地采訪采風,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長征精神。
10月19日,我起了個大早,乘公交車到達市中心廣場。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盤文波老師、志愿者王熙蘭教授等人已等候在此。市區(qū)、靈川縣、平樂縣、龍勝縣、荔浦縣的作家們都在這里集合。9點整,大家登上大巴車,從杉湖酒店出發(fā),過中山北路,從北極廣場左拐進入福利路,繼而開上高速公路。
一路上,市旅游學院的王熙蘭教授負責主持活動。王教授首先作了自我簡介,他是灌陽縣人,對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等歷史頗有研究,曾出版過《血染湘江》、《腥山血嶺》等書。王教授為了活躍氣氛,帶領大家開啟紅歌串燒模式。王教授一口氣唱了《長征》等幾首紅歌。盤主席深受感染,也唱了兩首紅歌。接著,各縣的作家老師們紛紛閃亮登場,你方唱罷我接龍,一展歌喉,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多才多藝的一面。沒想到,車上竟隱藏了如此多的歌唱能手,有些甚至不亞于歌星。比如羅龍輝老師,每唱完一首,大家就紛紛鼓掌,請他再來一首。不知不覺,我們已到灌陽境內(nèi),大家提議,全體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這首膾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拔液臀业淖鎳?,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美妙的歌聲中,我的已從灌陽北下了高速,一路奔波,12時左右,終于到達第一個目的地一一東方紅水電站大壩。興安、全州、灌陽縣的作家老師們早已在門口迎候。
灌陽縣水車鎮(zhèn)大壩至官塘的灌江段,如今已是水車水庫的庫區(qū),全長三十多里。因水勢平緩,兩岸崇山峻嶺,連綿不絕,谷中碧波蕩漾,與長江三峽很相似,故有“灌江小三峽”之稱。
我們登上游艇,一邊觀看革命影視片《血戰(zhàn)湘江》,一邊吃中午。午餐過后,游艇緩緩起步,船槳激起漣漪,波光粼粼。我們登上船頂,只見水庫蜿蜒于云山霧海之間,常見云蒸霧繞,虛無縹緲,倍添神秘莫測之感。兩岸青山疊翠,蟲鳴鳥唱,水中魚群穿梭,追逐嬉戲,一幀幀美景,如畫撲面而來,“灌江小三峽”名不虛傳。
“老師,請幫我在這里拍個照!”我們循聲望去,只見游船前端的欄桿上有醒目的橫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旁邊有一面印有“紅軍第五軍團三十四師”字樣的旗幟正迎風飄揚。王教授告訴我們,湘江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史上最壯烈的一大戰(zhàn)役。1934年12月,紅五軍團三十四師擔任全軍總后衛(wèi),陷入重圍,大部分壯烈犧牲。這支戰(zhàn)功赫赫的隊伍,血灑瀟湘,悲壯地完成了鋼鐵后衛(wèi)的神圣使命。我們此行目的,正是追尋名垂青史的絕命后衛(wèi)師的足跡。
游船時快時緩,約半小時行程,轉了數(shù)個彎后,在西岸一個江灣處停泊。正在跟我們滔滔不絕講紅三十四師故事的王教授說:“紅三十四師途經(jīng)休整地舊址一一水車鎮(zhèn)合成村苗源屯到了,請大家下船步行前往?!?/p>
我們依次下船,開始沿曲折的羊腸小道向上攀登。前行十分鐘左右,王教授停下腳步,指著路旁一棵樹說:“大家看看這棵樹,有誰知道它的名稱嗎?”我們都搖頭。王教授說:“其實,我也不知道它的名稱,你們發(fā)現(xiàn)了它的特別之處嗎?當?shù)厝朔Q它為'紅軍樹'呢!”我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棵樹的確很獨特,表皮十分光滑,且呈紅色,在一眾樹木中十分顯眼,更奇特的是,它從根部開始分三枝向上生長呈“三足鼎立”之勢。王教授告訴我們,這棵三岔樹在當?shù)睾苌僖?,?jù)說是因為紅軍從1931年到1934年三次經(jīng)過灌陽縣,并且浴血奮戰(zhàn),成千上萬將士長眠在這片土地上,鮮血把大地都染紅了,這才生長出這棵奇特的紅軍樹。我們聽了,唏噓不已。紅軍長征綿延萬里,湘江戰(zhàn)役感天動地,紅軍將士英勇獻身,山川為之動容,草木為之含悲。
上到半山腰,我們看到一個小山屯,這就是著名的紅色小山屯———水車鎮(zhèn)合成村苗源屯,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王教授領我們走近路邊一座民國風格的民居,其建筑規(guī)格與風格,明顯勝過周圍的民房。王教授說,這座民房建于民國時期,占地360平方米,磚木結構,有六房一堂屋一天井。這民房原屬于民國一位鄉(xiāng)長兼民團團才的土豪所有,當年聽說紅軍要路過該地,他帶著民團逃跑了,紅三十四師就在此休整。今年,根據(jù)中央指示精神,舊址被修繕一新,供人們緬懷先烈。
參觀完舊址,我們集中在門前一塊空地上,中間立有一塊石碑,正面紅五星下刻有“湘江戰(zhàn)役苗源紅三十四師途經(jīng)修整地舊址”文字。灌陽縣文化局的老局長已等候在此。老局長曾多次為國家領導人和央視記者等講解紅軍過灌陽的歷史,顯得非常專業(yè)與穩(wěn)重。老局長繪聲繪色地講述中,我知道了黨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發(fā)詳于此,對我國民族政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還知道了,紅三十四師曾兩次途經(jīng)這個小山屯。第一次突圍出來時經(jīng)過苗源,本可以安全渡過湘江。然而,中革軍委命令紅三十四師前往新圩接紅六師十八團的防。紅三十四師毅然接受命令,再次途經(jīng)苗源返回戰(zhàn)場,掩護中央紅軍安全渡過湘江。不幸的是,紅三十四師完成阻擊任務后,陷入敵人重圍,損失慘重。紅三十四師一百團團長韓偉掩護師長陳樹湘突圍后,彈盡糧絕,與5名紅軍戰(zhàn)士英勇跳崖。韓團長與一名營長和司號員被漠川協(xié)興王家莊一土醫(yī)救活,得以幸存。
陳樹湘師長于1934年12月13日,率余部從江永橋頭鋪馬山搶渡牯子江時,突遭江華縣保安團伏擊,腹部中彈負傷。強忍傷痛被戰(zhàn)士抬至道縣駟馬橋后,又遭道縣反動武裝襲擊。為了讓部隊安全轉移,毅然推開抬護的警衛(wèi)戰(zhàn)士,帶傷與敵激戰(zhàn),直至彈盡昏迷后被俘。敵人得知陳樹湘是師長,就抬著陳師長前往道縣保安司令部邀功請賞。途中,陳師長蘇醒過來,憤然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絞斷,慷慨就義,實現(xiàn)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2014年,在閩西古田召開的解放軍全軍政治工作會上,習近平主席向全體與會代表講述了陳樹湘師長的故事,并給予“斷腸明志”的高度評價。
聽完老局長的講述,我們感慨萬千,陳樹湘師長等革命先輩,那種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那種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優(yōu)良作風,讓我們?nèi)f分欽佩。返回的途中,途經(jīng)水車修睦村,我們得知當?shù)厝罕娫诖謇镄藿艘蛔t三十四師無名烈士陵園,大家決定步行前往瞻仰烈士墓。蒼山如海,我們整整齊齊排好隊,恭恭敬敬向烈士墓三鞠躬,表達我們深深的敬意。
下午4時許,我們到達湘江戰(zhàn)役新圩阻擊戰(zhàn)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紀念園大門莊嚴肅穆,前來參觀的人仍有不少。紀念園中央廣場矗立著一座塔形塑像,由紅色步槍與銀白刺刀組成的造型高聳入云,引人注目。步槍造型的左側是剛落成的“新圩阻擊戰(zhàn)史實陳列館”,后方是由一個巨大的紅軍帽造型構成的紀念館,五角星閃閃發(fā)出奪目的光。
我的懷著崇敬的心情,先參觀陳列館。館內(nèi)陳列豐富的歷史文物、翔實的文史資料,生動再現(xiàn)了新圩阻擊戰(zhàn)的壯烈場景。我們步履沉重,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徐徐來到一幅巨型油畫前,畫面顯示戰(zhàn)士們與傷病員依依不舍分別的場景。講解員用深沉的聲音跟我的講述油畫內(nèi)含的悲壯故事。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為掩護中央紅軍搶渡湘江,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四、第五團,第六師第十八團和中央軍委炮兵營受命在灌陽縣新圩鄉(xiāng)至排埠江一帶阻擊國民黨桂軍兩個師及一個獨立團的瘋狂進攻。紅軍官兵浴血奮戰(zhàn)四天三夜,付出很大代價后,最終完成了阻擊任務。由于形勢緊迫,紅軍撤退時來不及將傷病員安全轉移,只能留在新圩鄉(xiāng)下立灣村(現(xiàn)改名為和睦村)蔣家祠堂內(nèi)的臨時戰(zhàn)地救護所。國民黨反動派在臨時戰(zhàn)場救護所里發(fā)現(xiàn)了這120多位傷病員后,全部用棕繩捆綁起來一路驅趕,殘忍地將傷病員全部丟進了25米深的酒海井中,并兇狠地用機槍對準他們進行掃射,年輕的紅軍傷病員全部壯烈犧牲。據(jù)一名叫劉來保的老紅軍口述說,他當時在戰(zhàn)場上身負重傷,倒在酒海井附近的山上,親眼目睹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暴行。聽聞到此,許多老師默默肅立,悄悄地用手擦拭眼角。
接著,我的來到酒海井前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前,紀念碑位于酒海井后,像一尊寶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們肅立于井口附近,看著眼前直徑2米左右、上小下大如酒杯與地下暗河相通的井口,我們思緒萬千。年輕的作家唐濤一直不敢相信,嘴里呢喃細語:“100多人啊,他們是從這里被扔下去的,這么年輕……”
青山巍峨,陽光普照。紅軍冢前,廣西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們身穿整齊的紅軍服,向烈士墓敬獻花圈,默默地敬寄哀思。我們登上紅軍帽造型的紅軍冢。講解員告訴我們,2017年8月,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勘探打撈工作啟動了。通過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措施,在井內(nèi)淤泥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骸骨。經(jīng)考古和人類學有關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分類、修復并科學鑒定后,確認為當年新圩阻擊戰(zhàn)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之后,各界人士3000多人參加了烈士遺骸安葬儀式,這些在井內(nèi)沉睡了80多年的紅軍烈士終于“回家”了。我們隨著人群登上臺階,陽光正照射在烈士英名榜上,陳樹湘等英烈的名字赫然在列,3500多名烈士名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每一個凹陷碑文后都記錄著一段壯士悲歌。眾人再次肅立致敬。
離開酒海井的時候,那一口井、一座碑、一座塔,已經(jīng)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如陽光播灑在越城嶺上。
第二天早上,我們登車前往全州縣才灣鄉(xiāng)腳山鋪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紀念館,這是繼興安、灌陽后建造的第三座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紀念館。紀念館座落在越城嶺的山腰上,左右各五面迎風招展的紅旗造型,中間鑲嵌著一顆巨大的紅色五角星,造型獨特,氣勢恢宏。館前布置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牌,左側山上立有巨幅標語“深切緬懷紅軍先烈,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我們在紀念館前列好隊,白襯衫,黑褲,讓閃光燈把我們瞻仰烈士這一刻記錄下來。
為什么要選擇在這里修建湘江戰(zhàn)役紀念館呢?我們還有些疑惑。剛完成“湘江紅遍”文學三部曲之一《失散》的市作協(xié)盤文波主席對此頗有研究。盤主席告訴我們,1934年冬,湘江戰(zhàn)役在廣西灌陽、全州、興安境內(nèi)打響。11月27日,中革軍委派紅一軍團在才灣鄉(xiāng)、魯板橋、腳山鋪之間,阻擊湘軍西進,掩護紅軍主力渡江。如果腳山鋪失守,紅軍將無險可守,而一旦讓湘軍封鎖湘江,中央紅軍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當時,紅一軍團第一、二師的6個團與湘軍劉建緒的4個師在腳山鋪一帶展開激戰(zhàn)。紅一軍團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在尖峰嶺多處負傷,為了掩護部隊撤退,誓不當俘虜,他奪過警衛(wèi)員的槍向敵人射擊,并將最后一顆子彈射進了自己的胸膛,壯烈犧牲,年僅26歲。最后,這場被譽為湘江戰(zhàn)役歷時最長、規(guī)模最大、雙方兵力投入最多的一場戰(zhàn)斗中,近6000名紅軍將士,以血肉之軀為軍委縱隊和后續(xù)部隊筑起了搶渡湘江的生命通道,粉碎了國民黨聚殲紅軍于湘江東岸的陰謀。
2019年9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導下,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紀念林在腳山鋪阻擊戰(zhàn)舊址修建成功,以永久緬懷紅軍先烈的不朽功績。紀念林堅持“以山為陵,以樹為魂,以石為碑”設計理念,本著簡樸節(jié)約、莊嚴肅穆、永久紀念的原則,結合湘江戰(zhàn)役主要戰(zhàn)事,建設紀念館、戰(zhàn)壕遺址、祭奠廣場、紀念林。園內(nèi)種植桂北鄉(xiāng)土綠色植物,安放全縣發(fā)掘收殮的湘江戰(zhàn)役紅軍遺骸,讓烈士的英魂伴隨著蒼松翠柏融入大地,萬古長青。
我們一邊聆聽盤主席的講述,一邊走進紀念館。我們懷著嚴肅而崇敬的心情,跟隨講解員的引領和介紹,認真觀看浮雕、實物和照片資料,感受紅軍將士血戰(zhàn)湘江的英雄壯舉和崇高精神。走出紀念館,我們來到紀念廣場,四周竹林松柏遍地,一拔又一拔的人們在廣場焚香默立,敬獻花圈,遙寄哀思,重溫入黨誓詞,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我們沿米花山拾級而上,青山埋忠骨,鳥鳴翠竹林。竹林間紅軍戰(zhàn)士當年修筑的戰(zhàn)壕依舊在,默默訴說著當年戰(zhàn)況的慘烈。我們不由放慢腳步,駐足凝視山上一草一木,仿佛又置身于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石林坡上,成千上萬塊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擺放著,象征著湘江戰(zhàn)役中英勇獻身的數(shù)萬紅軍將士,永垂不朽。
一山一水一英魂,一草一木一豐碑。兩天時間,一路走來,我們現(xiàn)場感受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了解了許多聞所未聞的故事和細節(jié)。我們對湘江戰(zhàn)役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對紅軍頑強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更加崇敬,靈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和洗禮。長征永遠在路上,我們應當牢記歷史,秉承烈士遺志,弘揚長征精神,繼續(xù)沿著革命先烈們的足跡,奮勇前進,用實際行動緬懷先烈,詮釋新時代的責任擔當。
巍巍越城嶺,不絕數(shù)千里。紅軍烈士永垂不朽,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