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秭穆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邱老師給我們留了一個動手作業(yè)——制作一個計時器。古今中外有很多種類的計時器:鐘表、沙漏、滴漏……我做個什么呢?我想到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門口佇立的那個古老的日晷。每天和爸爸在校園里散步時,它都會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做一個日晷。
我先上網(wǎng)查找了關于日晷的介紹和圖片。原來,日晷是中國古代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白天,太陽的位置不斷變化,照在晷針上,人們就可以根據(jù)太陽投射的陰影指向的位置來判斷時間。
了解了日晷的基本知識,我頓時自信滿滿。做日晷,最重要的就是晷面。從日晷的晷面上可以看到,它的內(nèi)外一共有5個同心圓,分別要分為12-24等份來標示時間。說干就干,我找來一張硬紙板,在一面牢牢貼上一張A4白紙,并且用圓規(guī)在上面畫了一個盡可能大的圓。然后,我把這個大圓的半徑平均分為5份,標上記號,根據(jù)這些記號,再畫出4個同心圓。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用剪刀沿著最外面的大圓裁剪下來。我一直把握不好長度和角度,因此制作時耗費了不少時間。動手實踐過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一切遠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很多。我必須用手把尺子或圓規(guī)摁得緊一點,防止抖動,這樣畫出來的圖形才精確。
接下來,我開始用鉛筆在晷面上標注時辰、方位等信息……最終,我完成了這個浩大的工程。
提交作業(yè)之后,邱老師鼓勵我嘗試檢驗日晷的精準度。一場新的挑戰(zhàn)即將開始,我內(nèi)心既興奮又忐忑。我分別選取了北京大學校園和圓明園作為實驗地點,實驗時間從下午3點一直持續(xù)到太陽落山。
下午2點多,我就在北京大學校園里挑選了一個光照充足的地方,調(diào)整好日晷的位置,緊張地期待著3點到來。當時鐘的指針指向“3”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沖下樓,看到晷針的影子果然正好移動到“未”和“申”之間3點的刻度,精準重合!我激動得跳了起來。趁著高興勁,我決定到圓明園去繼續(xù)驗證。當我走進圓明園,擺放好日晷已經(jīng)是17:08了。令我感到驚奇的是,“晷針之影”正神奇地指向“酉初”5點多一點兒的位置。下午6點,當夕陽為圓明園的美景灑下金色的光芒,我的注意力卻全都集中在日晷上。晷針在已經(jīng)映襯成金色的圓盤上長長地甩出一道影子,直指“酉初”和“酉正”中間6點的位置,時間再次吻合!
實驗成功!欣喜之余,我不禁對古人的智慧嘆為觀止,也對日晷背后的科學原理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夕陽下,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