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雨欣
摘 要:文化偏見是從跨文化角度進行偏見研究必定涉及到的問題,可以舉出的事例也不勝枚舉,但有時現象并不意味著能獲得深刻或圓滿的解釋。文化的模糊是主要的原因,而偏見和反向偏見,民族認同、民族情緒等諸多概念都是關鍵詞。任何一家媒體在進行報道時都應該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不能肆意妄言,不論任何報道內容都不能胡亂渲染,應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保持理性,以加大傳播力度為主要目的,以此來削弱媒介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偏見。
關鍵詞:媒介偏見;文化安全;引導與控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2
一、引言
媒介是一種形態(tài),主要是指以計算機為技術支持,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媒介組織或媒介組織形態(tài),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紙雜志等各種傳播手段。
“偏見”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培根(F, Bacon)將偏見理解為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障礙。社會心理學領域將偏見定義為“人們對特定群體及其個體成員所持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態(tài)度,是一種缺乏充分事實根據的態(tài)度?!?/p>
二、文化與媒介的關系
文化本身具有異質性,真正的文化是難以通過所謂全球化被接受的,除了所謂的消費文化和流行文化,其本質就是全球趨同性的文化存留在人們血液、頭腦和亙古的回憶中,從形式到內容文化符號表現都具有區(qū)域性,如果將這種文化的符號表現輸出到它產地之外的地區(qū),它必將與其接收地的本土文化和符號表現不相容,這種不相容將表現為相互沖突和對立,而這種對立的直接情感表現就是文化尊嚴的觸犯和隨之而來的民族主義憤怒。
本妮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定義是“它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泵褡迩榫w的交織容易走向偏激,變得盲目排外,特別是網絡等一些過于激憤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言辭,形成另一種霸權和偏見。
三、國家意識與媒介的關系及對媒介偏見的引導作用
“傳媒研究與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中的影響是緊密相連的。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理念對人們的信仰和行為的影響。這一概念在傳媒研究和社會學的其它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不過它本身一直頗具爭議”,在傳播領域的批判研究借用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當代英國哥拉斯哥傳媒研究小組的研究,實際上就是有效分析了電視新聞報道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新聞報道傾向于在損害罷工者利益的情況下,這一情形不僅僅存在于新聞之中,還存在于各種形式的報道之中,甚至在許多與新聞報道有關的電視節(jié)目中也可以見到。在信息傳遞給受眾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引導了受眾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在社會中也擴大了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電視是日常生活中伴隨人們時間最長的媒介,她的灌輸教化作用顯著,對電視和意識形態(tài)的聯系和論述在西方研究者中相當豐富。從西方電視節(jié)目產品輸出中探討意識形態(tài)是常見研究主題。
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其論述國人皆知,他將意識形態(tài)與階級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馬克思的論述,讓意識形態(tài)有了極高的關注度他所提出的“虛假意識”正是基于這個立場,認為不同的人由于在經濟生產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會形成不同的觀念一一既包括真實觀念又包括虛假觀念,意識形態(tài)是特定的社會階級為了最大限度維護自己利益而扭曲真實的現實關系的結果,如果從馬克思的這種觀念出發(fā),“虛假意識”應該是最恰當地解釋媒介偏見在社會和大規(guī)模范圍產生和作用。
阿爾都塞的觀點幫助我們理解媒介偏見分析中偏見力量的媒介貫徹。就阿爾都塞來說,國家是強大的一方,其所產生的強制性作用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可以采用各種“強硬”的手段來進行大規(guī)模的強制活動,甚至非常普遍的強制行為。在進行強制行為的同時也通過物質進行相關的引導,來加強強制所起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強制的手段或者通過物質引導的強制作用都不能阻礙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而意識形態(tài)也在以間接的形式起作用。因此,國家的強制手段或者國家進行強制手段使所采用的國家機器都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國家武器也可以以意識形態(tài)為領域進行強制行為,以此來實現作用,但這一做法也是間接的通過意識形態(tài)來起到強制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受眾。那么在具體的大規(guī)模的媒介偏見推動中如何起作用呢?阿爾都塞沒有繼續(xù)論述,但給我們思路一個方向,結合本章要討論的媒介偏見,將其作為一種包圍受眾的整體意識,探尋深層的偏見如何潛在地影響人們,本文將意識形態(tài)理解為一種包圍的、整體性的他人思想,雖然有神秘化的傾向,但與傳播批判學者們的論述非常接近。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很難察覺,記者將文化中的各種假設無意識地內化到自身當中,這種統一的聲音又直接影響到了觀眾對事件的考慮和看法。
意識形態(tài)有強大的滲透和包容力量,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真理,有時候恰恰相反,在人類歷史上,意識形態(tài)被用作貫徹統治者的意圖,欺瞞群眾的工具的時代多不勝數?!耙庾R形態(tài)并不必要以歷史或經驗的可以驗證的事實為基礎意識形態(tài)組織或緊密或松散,有些復雜但結構嚴謹,而有些則是碎片式的。有些意識形態(tài)的經驗教訓是暫時的,而有些則是經得住考驗的”。媒介作為影響人類思想的重要介質在意識形態(tài)的貫徹中始終都發(fā)揮作用,而一旦這種力量被用來傳遞虛假的甚至是包含偏見的內容時,大規(guī)模的媒介偏見就開始傳播了。
四、媒介偏見的控制
(一)政策和組織層面
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媒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影響了社會風氣的發(fā)展變化,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甚至對現行社會中運行的政治制度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只有合理的媒介才是社會文化傳播工作的擔任者,具有偏見性質的媒介無法擔任這項使命。媒介偏見對于媒介的發(fā)展產生了非常有力的指控性,想要擺脫這種指控性,就需要媒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自我約束。無論作為風氣的傳播工具,或者推動經濟發(fā)展,都以公正客觀為主要的發(fā)展支撐點。站在公正客觀的境地來進行信息的傳播與發(fā)布。秉持著履行社會責任及公平公正義務的原則自我約束發(fā)展。這里主要從兩方面來談媒介發(fā)展的約束,一方面是外在力量,通過完善相關的每件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提高對于媒介的法律約束,同時通過相關的政策加強對每屆傳播信息行為的引導;另一方面則是媒介自身的自律功能,如前文中說到媒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秉持著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的以這些原則來約束自己,從內部發(fā)揮出巨大的約束力量。只有兩種力量完美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控制媒介偏見。
(二)理性社會的建立
非理性因素對媒介偏見的影響,而理性正是啟蒙運動中極力倡導的,啟蒙主義的思潮對媒介偏見的控制有啟發(fā)?!皢⒚蛇\動是一個復雜的事件,其中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優(yōu)秀的啟蒙哲學家的著作往往深邃而敏銳,然而總的來說,他們反對傳統、偏見一級蒙昧主義”。在蒙昧的時代背景中,啟蒙主義思想家們在著作中呼喚理性,伏爾泰和盧梭的啟蒙思想對反對宗教偏見有很大的批判力量。啟蒙主義思想家們雖然提倡理性社會,反對偏見,但其中不少人仍然存在各種偏見,如盧梭對婦女的教育,仍未擺脫封建偏見,伏爾泰對其他種族有強烈的偏見,可見對理性的追求并不能令人能分辨和擺脫所有的偏見,人的一生都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偏見的包圍,擺脫偏見獲得正確的判斷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三)受眾媒介的素質提升
媒介素養(yǎng)教育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學習理論,能提高受眾對新聞中偏見的分析和鑒別能力,對于明顯的偏向性,能夠分辨?!八碇姵C正的知覺性策略,即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偏見態(tài)度,可能會由于學習了新的更積極的態(tài)度而改變”。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早已展開,在我國近年來已有一些傳播學者開始相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具有媒體素養(yǎng)的,他們在接受媒體的相關報到時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訊息的灌輸,而是根據自身對生活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了解對媒體報道的內容進行分析,剖析媒介訊息背后的內容,以此來形成對媒介訊息的自主性解讀。
按照社會認知心理研究的劃分,以前認為,人是“樸素的科學家”,認為人在社會的認知的過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確地運用所獲得的信息,導致社會認知、社會判斷中出現大量偏差。社會認知偏差產生的根源,是最難以避免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李巖.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李金栓主編.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3]陳力丹.自由與責任國際社會新聞自律研究[M].河南大學出版杜, 2006.
[4]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劉曉紅,卜衛(wèi).大眾傳播心理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6]劉京林.新聞心理學原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