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運行狀況,首先,文章利用層次分析法構造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評價體系,即網絡教育平臺、教師、學生這3個一級指標,以及教學資源趣味性、教學資源豐富性、第三方資源融合性、視頻課程的精美度、平臺學習支持功能、平臺課程視頻時長、平臺視頻制作方式、教師信息素養(yǎng)、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師教學風格、教師課程考核方式、教師課堂答疑頻率、授課設備的流暢性、授課設備的清晰度等21個二級指標。其次,文章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并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模糊評價集,得出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處于良好水平。最后,依據評價結果,文章提出相應優(yōu)化措施,以期為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AHP-FCE;高校網絡教育;評價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fā),嚴格的封閉管控政策實施。在教育部的“停課不停學”的倡導下,高校采取了網絡教學的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師生操作不熟練、網絡教育平臺運行卡頓等現(xiàn)象頻現(xiàn)。因此,有必要利用AHP-FCE法來評價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狀態(tài),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以期實現(xiàn)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層次分析法(英文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提出的一種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該方法將與決策相關的元素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具體來說,層次分析法的計算步驟包括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比較判別矩陣、一致性檢驗等。
(一)構造層次結構模型
依據國內外網絡教育相關文獻,筆者構造出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評價體系的初始層次結構模型。筆者咨詢相關專家意見,并對初始層次結構模型進行完善,得到最終層次結構模型。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A)包括網絡教育平臺(B)、教師(C)、學生(D)這3個一級指標,以及教學資源趣味性(B1)、教學資源豐富性(B2)、第三方資源融合性(B3)、視頻課程的精美度(B4)、平臺學習支持功能(B5)、平臺課程視頻時長(B6)、平臺視頻制作方式(B7)、教師信息素養(yǎng)(C1)、教師教學態(tài)度(C2)、教師教學風格(C3)、教師課程考核方式(C4)、教師課堂答疑頻率(C5)、授課設備的流暢性(C6)、授課設備的清晰度(C7)、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D1)、網絡學習的自覺性(D2)、網課作業(yè)的數(shù)量(D3)、網課作業(yè)的難易度(D4)、學生課堂提問頻率(D5)、學習設備的流暢性(D6)、學習設備的清晰度(D7)這21個二級指標。
(二)構建比較判別矩陣及一致性檢驗
(1)構建比較判別矩陣
比較判別矩陣是判斷每一個層級內兩個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的矩陣。在比較判別矩陣中,采用Santy的1-9標度法,,即“1”表示兩個元素相比,兩個元素同樣重要;“3”表示兩個元素相比,前一個元素比后一個元素稍顯重要;“5”表示兩個元素相比,前一個元素比后一個元素明顯重要;“7”表示兩個元素相比,前一個元素比后一個元素極其重要;“9”表示兩個元素相比,前一個元素比后一個元素強烈重要;“2”、“4”、“6”、“8”分別表示“1”、“3”、“5”、“7”、“9”之間的中間值。筆者依據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制作并發(fā)放問卷,整理問卷數(shù)據,得出A的比較判別矩陣。
(2)一致性檢驗
一致性檢驗是檢驗各個元素的相對重要性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協(xié)調性或邏輯性。一致性檢驗的具體步驟包括計算判別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一致性指標CI、一致性比率CR。在A的比較判別矩陣中,λmax= 3.018 ,CI=0.009,CR=0.017<0.1,通過一致性檢驗。
依照上述步驟,以此類推,計算出B、C、D比較判別矩陣中的CR,它們分別為0.062、0.044、0.063,都小于0.1,都通過一致性檢驗。
模糊綜合評價(英文簡稱FCE)是基于模糊數(shù)學理論的一種評價方法,該方法能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對一些邊界不清晰、不明確的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得出明確的結論。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計算步驟包括:第一步,確定指標集U={U1,U2,U3,U4…,Un},Ui(i=1,2,3,……n)表示被評價事物的第i個指標;第二步,確定評價指標權重Wi={Wi1,Wi2,Wi3,Wi4……,Win},Wi表示第i級指標的權重;第三步,建立評語集V={V1,V2,V3,V4…,Vn};第四步,建立評價隸屬度矩陣Ri,Ri表示第i級評價指標的隸屬度矩陣;第五步,綜合評價,Ti=Wi×Ri,Ti表示第i級模糊綜合評價。
(一)構建指標集以及權重的確立
筆者先依據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構建相應指標集,再依據各層次的判別矩陣,計算出指標權重。在A的比較判別矩陣中,其權重為{0.122,0.558 ,0.320}。在B的比較判別矩陣中,其權重為{0.048 ,0.247 ,0.092 ,0.119 ,0.284 ,0.064 ,0.145}。在C的比較判別矩陣中,其權重為{0.111 ,0.284,0.220,0.096,0.152,0.079,0.058}。在D的比較判別矩陣中,其權重為{0.163 ,0.272 ,0.062 ,0.076 ,0.210 ,0.126 ,0.092}。
(二)構建評語集、評價隸屬矩陣及綜合評價
(1)構建評語集
依據前期研究成果,筆者制作問卷,確定V5={優(yōu)秀,良好,中等,尚可,較差}。筆者采用網絡發(fā)放的方式來收集問卷,回收問卷206份,其中有效問卷200份,問卷填寫有效率為97.09%。在被調查人群中,男性占比32%,女性占比68%;??茖W歷者占比4.5%,本科學歷者占比76.5%,本科以上學歷者占比19%;使用慕課的被調查者占比40.5%,使用超星學習通的被調查者占比30%;使用智慧樹的被調查者占比16.5%;使用課堂派的被調查者占比4%;使用雨課堂的被調查者占比6.5%;使用Google Classroom的被調查者占比2.5%。
信度是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wěn)定性。因此,對問卷數(shù)據進行信度檢驗能檢測問卷所得結果的準確性。Cronbach's α值是檢測數(shù)據信度的重要指標。效度是測量結果的有效性。因此,對問卷數(shù)據進行效度檢驗能檢測問卷數(shù)據與所考查內容的吻合程度。KMO和Barlett值是檢測數(shù)據效度的重要指標。筆者利用SPSS軟件對問卷數(shù)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測。其中,Cronbach's α值為0.944,說明問卷數(shù)據的信度非常高;KMO取樣適切性量數(shù)為0.938,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自由度、顯著性分別為0.938、2332.106、210、0,說明問卷數(shù)據的效度較好。
(2)構建評價隸屬矩陣及綜合評價
依據前期研究成果,整理得到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模糊評價集,如表1所示。
基于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模糊評價集,筆者構建評價隸屬矩陣,并進行綜合評價,其具體計算步驟為:T21=W21×R21=(0.114;0.400;0.374;0.097;0.014);T22=W22×R22=(0.150;0.428;0.334;0.073;0.015);T23=W23×R23=(0.104;0.397;0.395;0.094;0.012);T1=W1×R1=(0.131;0.415;0.358;0.083;0.014)。依據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評價結果,有13.1%的受訪者認為評價結果為“優(yōu)秀”,有41.5%的受訪者認為評價結果為“良好”,有35.8%的受訪者認為評價結果為“中等”,有8.3%的受訪者認為評價結果為“尚可”,有1.4%的受訪者認為評價結果為“較差”。依據最大隸屬度原則,41.5%>35.8%>13.1%>8.3%>1.4%。因此,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評價結果為“良好”。
由問卷數(shù)據可知,多數(shù)被調查者認為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發(fā)展較好,其體現(xiàn)在第三方資源融合性、平臺學習支持功能、平臺課程視頻時長、平臺視頻制作方式、視頻課程的精美度、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師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但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其體現(xiàn)在教學資源豐富性、教師信息素養(yǎng)、網絡學習的自覺性、教師課堂答疑頻率、學生課堂提問頻率等方面。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完善措施。
(一)豐富平臺教學資源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教學逐漸成為高校教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平臺教學資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豐富的平臺教學資源能夠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而學生來自不同學校和不同專業(yè),其學習目的不同。教學資源應做到本科課程與??普n程分布均衡,實踐課與理論課分布均衡,文科課程與理科課程分布均衡。與此同時,教育平臺還要實時更新課程資源,清理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課程資源,實時調查學習者需求,優(yōu)化課程體系,以提高網絡平臺教學資源的質量。
(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
高校教師信息素養(yǎng)水平與網絡授課質量息息相關。擁有高水平信息素養(yǎng)的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轉化率,還能促進高校網絡教育平臺的持續(xù)性發(fā)展。不同專業(yè)、不同年齡的高校教師,其信息素養(yǎng)水平相差較大。高校需針對不同層次的老師,開展不同類型信息素養(yǎng)培訓,并舉辦網絡教學示范課程講座。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網絡教育技術不斷更新。高校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網絡教育技術,提升信息素養(yǎng)水平,提高網絡教學質量。
(三)促進學生自覺學習
網絡空間隔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社會性交流,需要提高學生自覺性來彌補這一缺失。但僅僅依靠學生自己來提升其學習自覺性,實施效果難以保證。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助共同體。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的數(shù)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督促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
(四)提升師生間互動率
師生間雙向互動有利于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在網絡授課環(huán)境下,學生與老師處于不同地點,學生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注意力下降,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使得師生間互動率低現(xiàn)象頻現(xiàn)。高校教師應采取一定獎懲措施,使學生能配合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營造更為濃郁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互動不僅體現(xiàn)在課上,還體現(xiàn)在課后。在收到學生的課后提問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開疑惑。高校教師還需重視課后反饋問題的質量以及反饋問題的頻率,以提升師生間互動率。
(五)增加教學資源趣味
高校網絡教學資源的趣味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高校網絡教育平臺要將網絡教學資源的趣味性,作為衡量網絡課程質量的重要指標,使得更多趣味性的網絡課程視頻上傳。對于趣味性網絡視頻課程的制作者而言,需要進行前期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及其呈現(xiàn)方式,例如,動畫播放、互動游戲、情景模擬等,促進高校網絡教育信息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向平安.稻作多功能價值與綠色補貼[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2]肖芬.國際商務人員跨文化能力研究 基于文化智力視角[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3]呂元智,朱穎.公共檔案館服務績效模糊綜合評價實現(xiàn)模型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1 (6):77-80.
武漢市教研重點項目(2019020);武漢商學院博士基金項目(2018KB003)。
葉磊,女,武漢商學院武漢商業(yè)文化研究所,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教育、信息生態(tài)。程林,女,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網絡教育、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