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通過綜述近幾年與“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相關的研究現(xiàn)狀,將其分為三大類,即試題類、啟示類和與結(jié)合傳播學的研究,表明“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順利舉辦是有研究價值的,并且在研究對象、比賽內(nèi)容和比賽形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漢語橋 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 漢語國際推廣
中國不斷加深的國際化進程促使我國的語言生活逐步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語言作為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對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有著深遠的影響。新時代漢語國際推廣得到了國家新政策的全力支持,這些政策的提出與實踐使得國家間的經(jīng)貿(mào)合作不斷加深,人民學習漢語的需求不斷增強?!皾h語橋”這個口號遍布世界五大洲,這就是機遇。①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語言的國際傳播路徑更加廣闊,“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也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該比賽為漢語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也有利于漢語言文字發(fā)展、漢語教學的相關研究等。
一.“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介紹
2002年,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為了激發(fā)各國青年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增進世界對中國語言與中華文化的理解,開始舉辦“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其中“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影響是很大的。自2008年起落戶湖南,跨越五大洲,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參賽選手。該賽事考察參賽選手的漢語語言能力、中國國情知識、文化技能和綜合能力,由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組成。
二.“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研究現(xiàn)狀
“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作為由國家漢辦發(fā)起舉辦的漢語國際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的知名品牌活動,能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調(diào)整自身的節(jié)目定位、試題內(nèi)容和形式、比賽環(huán)節(jié)設置等。為世界各國青年學習漢語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公開的平臺,并能在此過程中得到不斷提高自身的漢語水平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運用,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在“漢語熱”的背景下,關于該比賽的研究可大致分為三類。
1.“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試題研究
作為語言類節(jié)目,它對語言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因而關于試題類的研究是最多的,并且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還能夠進一步細化。根據(jù)試題的時間跨度可分為集中于某一年的試題內(nèi)容、特點分析等和近幾年試題的綜合分析。
郭迪(2017)主要是以第十五屆比賽決賽試題為例,分為漢語知識、國情知識、中國文化和演講四部分,并根據(jù)分析選手的答題情況對比賽試題提出建議,并說明了該比賽試題對漢語學習者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按照教學需要又分為試題內(nèi)容分析和選手偏誤分析:試題內(nèi)容分析大多是漢語要素分析,即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文化;偏誤分析主要包括口語偏誤和書面語偏誤分析,口語偏誤多取自于演講環(huán)節(jié)和決賽階段選手的口頭表現(xiàn),書面偏誤多源于筆試試題。侯玉婷②、郭迪③、蔣勝蘭④、陳靜和朱智秀⑤等從不同的角度對試題進行了分析研究。試題內(nèi)容研究幾乎是“漢語橋”中文比賽必須涉及的內(nèi)容,只是側(cè)重點有所差別,此處不再贅述。而選手表現(xiàn)除了分析其語言能力、表演能力以外,也可以從偏誤的角度對試題進行分析。
章曦之(2017)對第十五屆“漢語橋”參賽選手口語偏誤從語法、詞匯、篇章和文化幾個方面結(jié)合選手表現(xiàn)展開分析論述,并從主客觀方面分析了偏誤的產(chǎn)生的原因。
整體來說試題類研究是比較多的且角度多樣,因而還可以具體劃分,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還會有新的研究視角,但最終大多也是為了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而很多便與啟示類研究緊密相關。
2.“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啟示類研究
漢語快速走向世界之后,面臨的最大改變是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⑥“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是漢語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為漢語熱愛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而它作為權(quán)威性較高、影響力較大的一檔節(jié)目,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學者的目光,包括對文化傳播的啟示、對教學的啟示等。
楊舒麟(2017)分析了第十屆和第十一屆的初賽和決賽試題,結(jié)合韓國高中漢語課堂教學的問題分析,重點探討其對韓國高中課堂漢語教學的啟示。
李泉(2014)提出將漢語教學資源分為文字材料資源、網(wǎng)絡多媒體資源、知識與能力資源、方法與策略資源四類。認為前兩類是顯性資源,后兩類是隱性資源,這是“軟實力”資源,迄今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作為資源來看待?!皾h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可以作為一種隱形資源得到適當?shù)难芯?,為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漢語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為了讓悠久、燦爛而又深邃的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國際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為建設真正建立在世界多元文化基礎上的和諧的國際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⑦在這個橋梁之上需要有人行走,這些人是誰?應該是世界各國的人,包括中國人。⑧“漢語橋”被譽為連接世界的“文化之橋”,對世界文化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涉及的文化元素種類多樣且覆蓋面較廣,因此也是研究重點。
3.“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結(jié)合傳播學的研究
“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是通過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體廣為人知的,語言媒體的發(fā)展使交際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漢語國際推廣及中華文化傳播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王偉鑫(2016)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國家形象四個層面分析了“漢語橋”電視節(jié)目的跨文化傳播意義,并對傳播五要素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通常傳播者愈有權(quán)威性,其傳播的影響力就愈大,受眾就愈信從。
該賽事是由國家漢辦與孔子學院總部,湖南衛(wèi)視等聯(lián)合舉辦的大型語言類賽事,因而其傳播效力會越來越大。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經(jīng)過對“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發(fā)現(xiàn),雖然相關研究課可分為“漢語橋”試題類研究、啟示類研究和傳播學相關研究,但其實作為語言類競賽節(jié)目,這三點在各個研究中都是緊密相關的,只是側(cè)重點不同。有些試題較多的研究有堆砌羅列之嫌而欠缺足夠的分析,因而有待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另外,作為一檔漢語言節(jié)目,可以通過對比其他節(jié)目來彌補當前節(jié)目內(nèi)容和形式的不足,以更好地促進漢語國際推廣和中華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陳靜,朱智秀.由“漢語橋”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以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試題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8(11):124-125.
[2]郭迪.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決賽試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7.
[3]侯玉婷.從“漢語橋”比賽看漢語推廣對世界大學生知識能力要求——以2014、2015、2016年“漢語橋”試題為例[J].現(xiàn)代交際,2016(21):236-237.
[4]蔣勝蘭.歷屆“漢語橋”筆試試題演變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以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8.
[5]李泉.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四十年——成就與趨勢,問題與頂層設計[J].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8(4):3-17.
[6]李泉,金香蘭.論國際漢語教學隱性資源及其開發(fā)[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2):26-34.
[7]陸儉明.建設友誼之橋——漢語橋,為建設和諧國際社會貢獻力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05):2+10.
[8]王琪.“漢語橋”比賽分析及其對韓國高中漢語課堂教學的借鑒意義[D].鄭州大學,2019.
[9]王偉鑫.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漢語橋節(jié)目分析——以2015年第14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為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10]許嘉璐.回首來程 開夫前路[J].語言文字應用,2004(04):2-4.
[11]許嘉璐會長在第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閉幕式暨頒獎晚會上的講話[C].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1年第1期(總第9期):世界漢語教學學會,2011:12.
[12]楊舒麟.第十四屆“漢語橋”比賽分析及教學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13]章曦之.第十五屆“漢語橋”參賽選手口語偏誤研究——以主題演講環(huán)節(jié)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7.
注 釋
①許嘉璐.回首來程 開夫前路[J].語言文字應用,2004(04):2.
②侯玉婷.從“漢語橋”比賽看漢語推廣對世界大學生知識能力要求——以2014、2015、2016年“漢語橋”試題為例[J].現(xiàn)代交際,2016(21):236-237.
③郭迪.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決賽試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7.
④蔣勝蘭.歷屆“漢語橋”筆試試題演變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以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8.
⑤陳靜,朱智秀.由“漢語橋”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以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試題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8(11):124-125.
⑥陸儉明.建設友誼之橋——漢語橋,為建設和諧國際社會貢獻力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05):9.
⑦陸儉明.建設友誼之橋——漢語橋,為建設和諧國際社會貢獻力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05):2.
⑧許嘉璐會長在第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閉幕式暨頒獎晚會上的講話[C].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1年第1期(總第9期):世界漢語教學學會,2011:12.
(作者介紹:王春,蘇州大學文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