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要:書法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藝術形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早已與這個古老的民族血肉相融。其形態(tài)優(yōu)美、氣韻豪邁更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神體現(xiàn)。書法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圖騰,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筆者對書法也是情有獨鐘,一幅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總讓人佇立良久、凝神良久,甚或思潮翻涌,激動、感動良久。近年來由美術館組織的各種主題的書法展覽備受歡迎,本文就書法藝術與中華文化談談筆者認知和觀點。
關鍵詞:書法;藝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3-0-02
一、引言
在古代,書法是歷代知識分子必備的技能,更是所有讀書人求取功名修身齊家的最基本的本領。只是到了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才取代了書法的書寫實用功能,成為一種純藝術欣賞與才氣展示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無論時代多先進,科技水平如何高邈,書法的文化屬性是永遠不會被撼動的。其文化屬性的基本特征永遠存在,換言之,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書法家或書法隊伍一分子。
二、書法的文化藝術
從古代來看書法大家生活的時代,并沒有書法這個名詞,也沒有書法家這一職業(yè),他們燦爛輝煌的書法成果無一不是首先體現(xiàn)在優(yōu)秀的文學與思想著作中。遍閱中國書法歷史上的所有名家,從鐘、王、蔡、蘇、黃、米到近現(xiàn)代的傅、康、啟、于、趙乃至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無一不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大學問家,甚至是大思想家、政治家。撇開書法,僅談文化素養(yǎng)、治學精神,他們也稱得上冠絕時代、留芳至今。尤其是古代王羲之與蘇東坡等分別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文化素養(yǎng)、不同藝術風格的兩座巔峰?!疤煜碌谝恍袝薄短m亭序》并非刻意為之的書法展覽,它首先是文采激揚、思接千古且充滿人生哲思的優(yōu)秀散文,其次才是驚嘆千古典雅秀氣的書法呈現(xiàn)。特殊的出身、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感受、特定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特殊的文化藝術作品,無可替代,不可復制。筆者認為,這應當是諸多書法愛好者總是寫不出蘭亭序特有氣韻的根本原因所在。蘇東坡作為曠世奇才,其人文精神與人文品格都震驚海內(nèi),詩文空前,書法亦別具一格。
類似的范例太多太多,當我們欣賞其書法作品的時候,無不為其文章詞句所震撼,無不感嘆文化底蘊的巨大力量與永恒的藝術魅力。筆者見過許多書法家的“沁園春·雪”之作,其中諸多氣魄雄渾,行云流水的作品令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就是思想的力量,也是哲思與人性的力量。筆者負責臨猗縣美術館工作以后,特別注意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也特別強調(diào)對書法家群體文化底蘊的充實。評選作品時,也逐漸學會透過滿紙煙云去窺視,探究其中的文化含金量。畢竟,花里胡哨的僅停留在筆墨技法層面而無文化氣息的作品是虛無而慘淡的,反之,厚實的文化氣韻必定貫通整個書法作品。
三、古意,書卷氣與藝術
書法作為一門具有獨特藝術價值與藝術規(guī)律的文化門類,其發(fā)展脈絡與自身特點決定了它的傳承規(guī)則,這個不成文的規(guī)則乃是其約定俗成,屢試不爽的不二法門,即必須臨帖,只有臨帖,只有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始終如一地以書法經(jīng)典作品為范本進行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學習,才有可能在傳承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繼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筆者一開始接觸書法行業(yè),也對大量的現(xiàn)代書作佩服得五體投地,贊嘆不已,但經(jīng)過不少權威老師們的指點及書法理論的學習,逐漸明白了碑帖經(jīng)典的極端重要性。如同樹木必有根系,植物必有基因,人類必有血緣。書法藝術最寶貴的精神內(nèi)核長期存在于經(jīng)典作品中,必須深刻體會其文化內(nèi)涵與根本風貌特征,更重要的是領略并吸收其中的文化氣息,神交古人思接千古,與經(jīng)典氣息貫通,才能在反復臨帖的基礎上,逐漸提高書法創(chuàng)作水平。
筆者曾認真思考過古之經(jīng)典碑帖為什么就那樣博大精深妙不可言氣象萬千?今人為什么總是難以超越如蘭亭序那樣的巔峰作品?最后理解是:①遠古幾千年無鋼筆鉛筆,更無電腦手機,書家從一出生即與筆墨結下不解之緣,因為哪怕是記賬打欠條,也是毛筆書寫。當然,其中的幸運者、優(yōu)秀者條件就更為優(yōu)越,從小就沉浸在傳統(tǒng)書法的文化長河中,久之,即滲入血液、透入骨髓,登峰造極者即有一覽眾山小的經(jīng)典之作。②大凡經(jīng)典之作,幾乎俱為在歷史上具有一定文化成就或政治地位的曠世才子,其精神氣質(zhì)必異于常人,既能寫出光彩照人文采輝映的好文章,就必定是奇峰兀立的書法大家。③在漫長的中國文化史上,科舉制度以及原來各種人才選拔制度,無不特別重視書法天資及文學造詣,故所留經(jīng)典作品必為千錘百煉之精華。④凡歷史存留之經(jīng)典碑帖,已歷經(jīng)無數(shù)名家之鑒賞,更重要的是,每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經(jīng)典作品必集中了特定的歷史時期的本質(zhì)文化特征,一脈傳承,其宏大氣象、文化內(nèi)涵已聚集春秋精微、煙云供養(yǎng),形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書法藝術長河,后人只有沿著這條歷史長河追根溯源,方可精進獲益。
古意、古風、書卷氣,經(jīng)典意韻,經(jīng)典傳承,這些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對今人書法藝術的提升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古意、古風、帖意,不是亦步亦趨,邯鄲學步,關鍵還是在揣摩、領會古人志趣與技法特點的前提下,研究其文化風格內(nèi)涵特征。筆者見過兩位沒有練過童子功的書法家,原來是搞音樂的,三十多歲方進入業(yè)余書法領域,但進步很快,其書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秀氣、雅致、高邁、書卷氣濃濃。這兩位書法家一談到學書法的心得體會,立即又沉浸在戲曲音樂的無限美妙之中。他們的體會是相同的,“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藝術,尤其是古典戲曲音樂藝術的深沉、曠古、悠揚與雄渾的樂曲節(jié)奏很容易與書法學習的節(jié)奏同頻共振,所以學起書法就比較快”。又說:“一拿起毛筆,鋪起宣紙,那種或悠揚婉轉或風云激蕩,或凄涼哀婉或雷電轟鳴的感覺就直往筆桿里鉆,很容易寫出比較滿意的作品,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臨帖”。這兩位音樂家的體會雖是個例,但說明,古典文化藝術的人文氣息極容易結合而創(chuàng)作出帖意濃濃書卷氣意濃濃的好作品。
四、人品與書品
書法藝術既為高雅的文化形式,其品位必是高尚的,純樸的,潔凈的。書法作品要美,首先要心靈美、品格美、修為美,這一點毋庸置疑。
筆者與許多書法工作者談過這個話題,他們深有體會地說:“你打開碑帖,打開書本,站在書案前,那種發(fā)自心靈深處的讓你靈魂升華的感覺總讓你心懷敬畏,一派靜穆。面對神品、面對古人,日日如此,漸漸心無雜念,只有書法”。筆者曾與最崇敬的兩位年過七旬的書法家老師交談,結果無不是經(jīng)受一次精神的洗禮,強烈的震撼使人數(shù)次淚奔。他們是農(nóng)民,特殊的農(nóng)民,六歲在其父親指教下臨帖學書,一臨就是六十年,與碑帖、毛筆相依為命,中年時就名滿天下,出過幾十本字帖,風行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鄰居與村干部都說“這個寫字老人一輩子沒和人高聲說過話,更不要說吵架鬧事,永遠在家寫字,給鄉(xiāng)親們寫字不要錢,誰家有事都請他寫對聯(lián),寫了五十年,還在寫,大好人?!彼募胰苏f:“他除了寫字,對別的都沒興趣,一輩子沒和我們紅過臉”,催人淚目,世界上竟有這樣勤奮而善良的書法家。天性和善,固然屬實,但一生與書法為伴,書法融入生命,也改變了他的性格,成為有口皆碑的好人。
書法品位與道德品位的關系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真正將道德修為與書法創(chuàng)作融為一體并非人人可踐行。更難的是,道德評判標準不一,那些將書法作為沽名釣譽的敲門磚或攫取私利砝碼者,往往并沒有察覺到其中的哲理,只以為在技法上下功夫就可以了,這樣的書法家很難有大的突破。
道德修為是需要自覺學習提升的,而非天賦異秉,一成不變。有幾個書法愛好者分享,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有的用小楷毛筆寫,有的用鋼筆寫,有的在電腦上寫,已成為雷打不動的生命必修課。寫日記,即將每天所作所為予以梳理歸納,揚善懲惡,謂之心理拷問也好,道德評判也好,但有一點無需質(zhì)疑:堅持寫日記,尤其是用小楷毛筆寫日記既練字,又明心修志,大有好處,久而久之,人品更好,書作更佳。
五、結語
由此可見,大量閱讀并且堅持閱讀,特別是閱讀經(jīng)典名著,對提升道德精神及文化品位極有益處。通過與多位優(yōu)秀書法家的接觸與溝通,可以看出堅持閱讀的重要性。而書法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所謂字如其人,也可以看出書法與人品的關聯(lián),當人品與書品同時提升的時候,整個感覺都是幸福的,其生命價值亦在提升。因此,筆者認為愛上書法是幸福的,它將加深我們對生活的認知,也已成為不可離開的生命體驗。
參考文獻:
[1]劉元良.從文人書法到文化書法——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人文思考[J].四川戲劇,2016(6):47-50.
[2]常敬宇.維護書法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堅守中國書法的文化品位[J].漢字文化,2012(006):93-96.
[3]張子程.論書法的氣韻美[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10(004):52-54.
[4]柴帥.論中國書法與傳統(tǒng)音樂的藝術共通性——以《蘭亭序》及《漢宮秋》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001):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