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秘書打電話到紐約來,說我的舅舅因為痔瘡住院,要她轉告我母親。我考慮再三,怕85歲的老母親為她弟弟擔心,但覺得不說也不對,便還是告訴了老人家?!八≡?,告訴我干什么?”沒想到老人出奇地平靜,“他病了,我管不了,就好像我前些時候也犯痔瘡,他又管得了嗎?大家都老了!誰也管不了誰,愛這些親戚、小友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多保重!”
(余 娟摘自現(xiàn)代出版社《悲歡離合總是緣》一書)
吳宓晚年記憶力衰退,有人來探望,他會閉上眼睛苦想半天,并用手指輕擊腦袋,輔助回憶,最后卻只能自言自語:“這位先生是誰呢?”有時甚至連同事的名字,他都想不起來。可是《紅樓夢》那么多回目,他卻能背得一字不差。
什么是讀書人?吳宓給出了答案:當身體衰老,記憶深處那些讀過的書卻仍完好無損。
(崇 言摘自《中外文摘》2020年第8期)
愛因斯坦初到紐約時,每天出門都穿一件破舊的大衣,有個朋友勸他穿好一點,他聳聳肩,不以為意地說:“這又何必呢?在紐約,沒有人認識我?!?/p>
幾年后,這位朋友再遇到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他身上仍然是那件舊大衣,忍不住又說了同一句話,勸他換件新衣服。愛因斯坦依然毫不在乎:“這又何必呢?在紐約,誰不認識我呢?”
人生路上,有哪一段不是旅居?
(若 子摘自《隴南日報》2020年5月20日)
曾國藩說:“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于錢財之外者,后世將弁,專恃糧重賞優(yōu),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p>
又是一句管理學金句。
這句話是曾國藩寫給CFO(營官)王璞山的。CFO向董事長曾國藩要求加薪,董事長果斷拒絕,并講了一番大道理:一個好團隊,不是靠薪酬維持的,“得士卒之心,蓋有在于錢財之外者”。
“錢財之外者”是什么?曾國藩沒說。
錢財之外重要的是:偉大的理想,干事兒的機會,你愛而且愛你的團隊。
(林冬冬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成事》一書)
講話、作文者常云:“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蔽嶙類捍苏Z。有話何須長?無話者,無也,又何須短?每見無知官兒,無話亦喋喋無休;或僅一兩語,而作長篇大論,枝蔓纏綿,離題萬里,潤之先生喻之為“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真見道語也。
吾今易一字作:有話則短,無話則罷。
寫作者、演講者、訓話者,聞吾語,當力戒之也。
(夕夢若林摘自中國青年出版社《悔晚齋臆語》一書)
186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巴塞爾觀賞了荷爾拜因的畫作《墓中基督》,他被畫作吸引得如此之深,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半小時后將其拽走。兩年后,在自己的小說《白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幅畫作的描寫簡直如照片般逼真。要想借助《墓中基督》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位偉大的小說家必須先要讓自己沉浸其中。這里的關鍵詞是“沉浸”,而它的反義詞則是“瀏覽”。
(清荷夕夢摘自中信出版社《清醒思考的策略》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