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憲
參加過高考的你,有一件事情將注定會發(fā)生:某個良夜,你正在安眠,噩夢不期而至。
在夢中,你居然還需要奔赴考場,或是死活找不著地方,或是干脆找不到準考證,或是想了半天依然不知道答案,或是知道答案,可寫了半天卷子上始終一片空白……你呼天天不應,欲哭無淚,待從夢中掙扎著醒來,穩(wěn)穩(wěn)心神,擦擦冷汗,便慶幸自己已經無須再考。然后,在又一個良夜,同樣的噩夢繼續(xù)尾隨而至,如同你惶急喪亂、奔忙無助的命運。
高考過后的你,如果得了高分,考入名校,你一生中便多了一頭永遠也吹不夠的牛。你會不厭其煩又若無其事地向別人描繪你在考場上的驚人發(fā)揮,似乎這是你漫長生命中最緊要(乃至唯一一次)的成功和榮耀。你會見縫插針地找可以歧視的人鄙視一下,渾然不覺自己已經泯然眾人矣。除了那個考分和那張錄取通知書,老天分配給你的焦慮與迷惘、困頓與失落,既不比別人多,也不比別人少。
相反,如果高考失利,你考入一個自己和家人并不愿接受的學校,其后無論怎樣奮斗,如何成功,一種敏感又脆弱的“學歷情結”總會若隱若現(xiàn)地伴你終生。你會努力證明自己并不比名校生差,同時相信自己不屑于拿這些俗事攀比。但當那些名校生相互攀談“你是哪個學校的”,再興奮地回顧自己高考時的輝煌和大學校園里的逸事時,你依然會感覺到內心在隱隱刺痛,然后再超脫地認為自己并不在乎。
一次高考,留下終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簡直就是跨越地獄之門。
實在不該用這么久遠的事情來刺激剛剛高考過的同學。其實,能夠不為以上情勢所動,就是比成為高考狀元還值得驕傲的強大。
好吧,你可能正在填報志愿,爸爸媽媽比你還著急。自從你的高考倒計時開始,他們已經把自己培訓成了營養(yǎng)學家、心理學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分子、未來學家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專家、人力資源就業(yè)專家。你需要先勸住自己,無須緊張過度,壓力太大,再勸阻父母,不要四處托人拉關系、求關照。報什么專業(yè)呢?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吧。剛剛十幾歲的你,是不可能為自己其后幾十年的人生設定出那么清晰的路線的——我見過一個很出色的出版社編輯,人家大學學的是光學專業(yè)。
順應社會潮流也同樣不靠譜。我高考那年,法律系最熱門,囊括狀元無數(shù),相反被會計系錄取的同學就像被發(fā)配進人間地獄一樣。可等到畢業(yè)時,會計系同學的就業(yè)機會多到眼花繚亂,法律系的畢業(yè)生,必須要搭配其他熱門專業(yè)的同學才能分出去。拿我自己來說,和另一個同學商量報新聞系。他的考分沒我高,就讓我先挑。我看到“廣播電視”四個字,感覺這個專業(yè)似乎學的是電器維修,就讓給了他。結果,這家伙日后進了中國中央電視臺。唉,那個趾高氣揚的人兒本應是我啊。不過,且慢失落,現(xiàn)在電視人的日子也不好過了,和紙媒從業(yè)人員一樣惶惶不可終日,正飽受IT精英、門戶網(wǎng)站、自媒體的擠對。
如果這兩個過來人的事例還不足以讓你放松下來,請看看這份大數(shù)據(jù)報告吧:2013年需求度最高的十個職業(yè),在十年前的2004年,都還沒有出現(xiàn)。這意味著,在這個技術爆炸、快速升級刷新的時代,我們的學校是在為還不存在的工作培養(yǎng)學生。他們未來將使用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明出來的技術,去解決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是什么的問題。
所以,報考心向往之的專業(yè),或被不明就里的專業(yè)錄取,都不那么重要。要緊的是,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如何夯實你的知識儲備、鍛造人格,如何培養(yǎng)你的想象力、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還有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反應能力和鏈接能力。
比我們這些老戰(zhàn)士更不幸的是,現(xiàn)在的時空被扁平化了。我們原先只需比拼過同宿舍的阿牛、同單位的老馬、同村的小豬即可,而你現(xiàn)在所處的卻是一個地球村,你的競爭對手遍布全世界,你必須拿出讓所有人無話可說的本事來,才能享受到前人較容易得到的一席之地。所以,進入大學校園之后,你再怎么努力都不過分。
當然,社會進步、經濟發(fā)達、時代發(fā)展,即使在大學里飽食終日地晃悠幾年,日后也肯定餓不死。選擇緊張還是松懈,就看你能否切實為自己負起責任。
打破原來的生活規(guī)則,逃離注定要離開的地方,成為一個沒有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這是我們許多人的宿命。進入大學,是你流浪的起點。那個無論多能考高分也擺脫不了依賴、內心尚未斷奶的心理巨嬰,揮手與他說再見吧。請獨自上路。
可即使進大學后,能夠不受拘束地玩游戲、談戀愛了,從小所受的教育還在延續(xù),社會現(xiàn)實依然教訓深重,時時刻刻提醒你:某一種人生、某一類生活,是你不該去想的、不配擁有的、不應該去追求的。順從、麻木、妥協(xié)、窒息,就這樣滲入與大家年齡極不相稱的血液。
但你的靈魂不會就范,你正處于這樣一個年齡:思維如火山般活躍,激情如大雨般滂沱,閱讀與思考的胃口驚人,體力充沛,想象力左沖右突,沒有成見的束縛,沒有物質的負擔,沒有世俗的壓力,有同伴在一起,探討人生、思考人生、懷疑人生。你和日后再也難以交到的好朋友在一起,給予對方勇氣,也彼此扶持,得以選擇殘酷現(xiàn)實的另一面,也嘗試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不甘心只是在別人指定的圈子里跳舞,不情愿重復已經被無數(shù)人重復過的人生軌跡。
這才是屬于你的大學校園,你邁過地獄之門后的世界。
(去日留痕摘自豆瓣網(wǎng),勾 犇圖)